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区别有哪些?

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区别有哪些?

第一章 前言
 
为什么我打算写这个题目?
 
第二章
 
中医的发展史
 
第三章
 
西医的发展史
 
第四章
 
对中医学的批判
 
第五章
 
中西医各自的哲学观
 
第六章
 
中西医各自的方法论
 
第七章
 
两大医学体系的未来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48:54 2006
 
───────────────────────────────────────
 
第1章 前言
 
博士论文终于写完了。我的论文题目是:腺嘌呤核苷酸在皮质酮诱导的神经损伤中所起的作
 
用研究。研究内容属西医学里面的病生化和病理生理的范畴。尽管研究内容还有不完善的地
 
方,一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这本论文终归是我这三年半博士研究内容和研究思
 
想的总结。论文修改后,匿名的三份和公开送审的五份都已经送出去了,忙忙碌碌但有序的
 
宿舍、食堂和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暂时被宿舍和食堂两点一线的生活所代替,终于有时间
 
坐下来,从方法学和哲学的角度认真的思考一下这三年半的博士研究和已达十年的医药学研
 
究。我想这样的一个总结或许可以为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指明方向。
 
这几天,时间比较充裕,我申请了两全其美热点动态版的“斑竹”。在这个版面里,网友观
 
点形形色色,思维活跃,有“愤青”和“顺民”,也有温和的“改革派”和“务实派”。平
 
日里吵吵闹闹,互相争辩,个人的方法观和哲学观着实提高了不少。近几日,新语丝方舟子
 
先生的“中医是骗子和伪科学”的论调在本版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反对者居多,但也不乏
 
支持者。有网友这样看待这场争辩,摘录如下:
 
“了解一种社会现象,问题的答案往往很可能不在这种现象本身。对于近一、二年出现的反
 
中医现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要想弄明白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第一步就需要先看看都是
 
什么人在反中医。反中医的人大概有这么几类:1.上过中医的“当”。比如看过中医,但
 
却没有治好病,而且还花了钱。2.对某中医人员有意见或过结,进而扩而大之厌恶起中医
 
中药。3.由于利益因素,比如存在某种竞争,导致某个体西医从业者为反对某个体中医从
 
业者而反对整个中医。4.反对和批判传统文化。有点逢“中”必反的意味。5.自由主义者
 
。6.科学至上者,或者说唯科学论者。7.反中医者的粉丝和一批愤青。平心而论,前三类
 
人群并不是反中医的主力,他们反中医的表现不外乎是骂几句,真正反中医的主力乃是后面
 
的四类人。这批人反中医的逻辑或许是这样的:反对、批判中医→反传统文化→反民族自豪
 
感(爱国主义等)→反思传统、启蒙大众→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袪除国人落后的思想
 
和思维,代之以西方的思想与精神→实现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在这个逻辑中,树立科学
 
精神和科学思维,是否就一定要将其它非科学思想置于死地。目前的科学并不能解释目前的
 
世界,试图完全以“科学”的思维来概括和理解世界,排斥非科学思想,是否违背“科学”
 
精神,因为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非科学最终是如何转变成科学的。”
 
尽管这位网友没有具体给出如何看待中医学和西医学,但他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争论是件
 
好事,两种不同的观点能够争论起来,说明这两种观点都有它的可取之处。然而,争论双方
 
,是一直争论下去,导致最后互相漫骂,不欢而散;还是争论过程中不断审视对方的本意,
 
求同存异?争论的艺术是否在于,争论双方最后找到共同点,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实行之?
 
在我看来,对“中医是否是骗子和伪科学”争论的结局,不应该是将中医打倒,更不应该取
 
消它,而是进一步研究它,临床验证它,去伪取精。
 
在我已达十年的医药研究中,尽管偏重于西医研究,但时刻都在揣摩中医中药。两大医学理
 
论体系,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我获益匪浅。如果将中医和西医看作是一对矛盾
 
的话,两者的共存既有利于各自的提高,也有利于整个医学的进步。中医和西医在互相排斥
 
的同时,不要忘了互相借鉴。绝对的排斥应该违背“科学”精神吧。
 
为此,这篇哲学论文我想基于博士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思路,从历史、方法论和哲学的角度
 
深层次的剖视中医和西医,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争取能为它们找到各自发展的方向
 
和合作的方向。俗话说:历史可以明智。为此,本论文从中医史和西医史入手,结合目前对
 
中医的争论点,然后从哲学和方法学的角度审视这些争论点,最后为两大医学体系的发展提
 
出见解,也为我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49:29 2006
 
───────────────────────────────────────
 
第2章 中医的发展史
 
2.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至
 
三国这七八百年间,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确立。《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神农本草经》完成了药物经验的积累向“中药学”经典著作的飞跃,而张仲景的《伤寒杂
 
病论》则代表了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和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显著提高。届此,中医学理论体
 
系框架得以形成,一方面指导着临床,另一方根据临床实践的结果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中医学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
 
求其内在机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里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发展到现在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
 
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和发病及病机学说。
 
中医学上述的这些基础理论是前人结合哲学和朴素的自然科学,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推理
 
而得,并用来解释各种临床现象。
 
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的构建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哲学研究。古代战国至秦汉的中医学
 
家,把古代哲学家用于解释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哲学思想和当时的中医学知
 
识结合起来,并以之作为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作为指导
 
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处于零散或半零散状态的医疗经验理论化、系
 
统化,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的构建更多来自医疗实践。脏象学说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
 
,经络学说也是建立在解剖学和临床灸法治病的基础上。病机学说则是基于阴阳五行、气血
 
津液、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四诊(望、闻、问、切),提出的用于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参与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秦汉之际,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
 
其重要的时期。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均在这一时期形成各自独特的体系,许多
 
生产技术渐趋成熟。学科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冶金、物候、历法等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给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矗《黄帝内经》中天文、地理、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
 
的论述非常多,不仅要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而且强调“善言天者,必有
 
验于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和“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
 
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
 
病”等思想都与当时天文学等有关。
 
《黄帝内经》这本古籍正是对上述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一个总结,集中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
 
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2000多年来,一
 
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从20世纪初到现在,《黄帝内经》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地得
 
到了传播。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得益于渐趋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医疗经验的日积月累
 
,至战国及两汉已渐趋丰,名医辈出(医缓、医和和扁鹊),并出现了业有专攻的专职医生
 
(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东汉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息,民不聊生,传染病大
 
流行。即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大疫” 众多的疾患,一方面使医学家看到以前的经验并
 
不能满足诊疗的实际需要,因而努力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为医家提供了
 
大最的临床实践和创新的机会。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医疗经验的总结使得脏
 
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机学说都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正是这一时期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代表作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增多,自隋唐直至明
 
清,中医临床形成了温并寒凉、攻邪、滋阴和温补等不同的学术流派,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了中医基础理论。
 
纵上所述,中医的基础理论从建立起,历经大量的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临床-基础理论
 
-病机”的理论体系,而不同于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的体系。中医早期的解
 
剖学知识也很了不起,但终究没有按西医的这套理论体系发展下去,最终萎缩。
 
2.2 中医方剂发展史
 
中医方剂,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的有力
 
武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壮
 
大过程。
 
最初,人们只限于使用单味药物防病治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
 
于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医学知识的积累不断加强,进而发现多种药物配合起来治病的
 
效果常较单味药物为好,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此时的方剂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经验方,即
 
某人患某病以某药治愈,于是便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应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
 
十二病方》,可谓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医方专著。书中内容涉猎内、外、妇、儿、
 
五官等各科疾病100余种,记载医方280多个。然而书中既没有具体的腧穴名称和五行学说的
 
印迹,又没有把脏腑名称同疾病名称联系起来,阴阳学说也很少反映,加之组方药味简单,
 
使用剂量粗略,服用剂型单调,又没有方名,显系古人经验用药的积累,中医原始方剂的雏
 
型。《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以病分类,病后一方或二方,辩病论治的用方思路一目了然
 
。至《黄帝内经》,书中已有大量关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以及配伍宜忌等方面
 
的专篇论述。然而,涉猎方剂不是很多。仅以书中记载“十三方”为例,从用方思路来看,
 
也属于辩病论治、一病一方的用药格局。再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全书的整体内容
 
来讲,在这部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学著作中,张仲景在引入“辩证论治”诊疗思维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辩病论治”的用药模式,“辩证”和“辩病”在《伤寒杂病论》仲是同时存在
 
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至宋金元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书中“辩
 
证论治”的诊疗思维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和重视,人们看重的是书中所载方剂的确切疗效
 
。因此,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医方剂的学术发展始终是方病对应的思维模式,辨病用药的
 
治疗格局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以及宋代修订的大型修订的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等,均为此类方书的代表。
 
而认识到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融入到中医学临床诊疗过程
 
,使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实现从方病对应向方证对应的转变,则发生在宋以后。一方面,受理
 
学思想的影响,宋以后医家在进行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同时,更注重于疾病发病机理的探讨
 
以及临床用药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中医学经过上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人们已经逐
 
步意识到“方病对应、一病多方”的“以方探病”模式有其不可避免的“盲目性”与“不确
 
定性”,并且已经开始觉察出在错综复杂的疾病表象背后还存在着某些共性的因素可以把握
 
,在看似杂乱的临床用药当中尚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这样,“辨证论治”的思
 
维方法逐渐深入到中医学临床诊疗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向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以
 
后中医药学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争鸣蜂起,学术流派涌
 
现,著名医家辈出。
 
随着“辨病论治”逐步让位于“辨证论治”,“方证对应”逐步取代了“方病对应”,,以“
 
病”为着眼点的大量治疗方剂由于应用指征庞杂笼统,疾病表象复杂多变,医者病家难以掌
 
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反,许多以“证”为治疗靶点的中医方剂,由于应用指征确
 
切,治疗效果明显,便于学习掌握,具有执简驭繁之功,故在临床大量使用。与此同时,《
 
伤寒杂病论》重新得到了重视,很多医家,对其进行了研究与阐发。例如:宋韩祗和《伤寒
 
微旨论》,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使广大医家对《伤寒论》的学习与应用蔚然成风。至此,《伤寒
 
论》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被提到空前的高度。“辨证论治”和“方证对应”的思想因
 
此也一直延续到今日。
 
2.3 中医学近百年回眸与展望
 
在二十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段漫长岁月中,中医学受到大举传入的西医西药的冲击
 
,并遭受通知当局的歧视和摧残,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早在1912年,北洋政府曾提
 
出了废弃中医中药的主张,后因全国中医届奋起反对,才告一段落。在国民党通知时期,废
 
止中医中药案被再度提出,内容包括停止中医登记,禁止中医开设学校,禁止中医宣传等。
 
“废止中医药案”提出后,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届代表在上海举行了抗议集会,这就
 
是3.17事件。在奋力抗争后,终于迫使当局收回成命,使中医免遭灭顶之灾。3.17事件之后
 
,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甚至是打压的情况下,中医届自强自立,在不断进行的艰苦斗争
 
中生存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重视发展中医,举国上下都很关心支持中医事业,出版了很
 
多有学术价值的中医书籍,开办了中医学校等。正当中医在医届人士呕心沥血的努力下逐渐
 
复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医届也遭到了重创,许多中
 
医名医受到了批斗和迫害。
 
改革开放后,中医事业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国内和国外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医中药也从国内
 
逐步走向世界。针灸术目前已在全世界得到运用,中药也逐渐被西方世界所认可。被冠以神
 
秘面纱的“中医基础理论”,在目前先进科技的帮助下,也有所阐明。由中医理论体系里面
 
得出的特定方法论(控制论和试错论)也逐渐被接受和运用。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50:48 2006
 
───────────────────────────────────────
 
第3章 西医的发展史
 
3.1 西方古代医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有了人,人就会生病;有了病,人会用他的
 
大脑想办法同疾病作斗争,因而产生了医和药。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哲学产生,朴
 
素的医和药的知识,经哲学的概括上升为医学理论,因而产生了医学。古希腊医学在继承了
 
古代西方埃及和巴比伦医学后,成为欧洲比较古老的医学开端。希腊进入奴隶社会后,哲学
 
得到空前发展。哲学家不满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神创造的这一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物体
 
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唯物主义观点。这四种元素,即火、空气(风)、水和土(地),以不
 
同数量比例混和起来,成为各种性质的物体,与我国的五行学说类似。古希腊的医学研究者
 
,代表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将四元素理论运用到医学研究领域,提出有机体的生命决定与四
 
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并发展成“四体液病理学说”。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
 
想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自发的辨证观点,倾向于从统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生理过程。希波
 
克拉底重视饮食疗法,也不忽视药物治疗。由《希氏文集》可以看出,古西方医学已逐渐摆
 
脱迷信的外衣。亚里斯多德也是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虽未曾实行过人体解剖,但检验了不少
 
动物德尸体,开始了简单德比较解剖学,详细论述了动物的内脏和器官,所使用的说明图,
 
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有记录的解剖图矗
 
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医学逐渐衰落,医学中心开始转向亚历山大利亚。西方的“精气学
 
说”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内被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生命的精气,“生命之精”包含
 
在吸入的空气之中,成为心脏搏动和产生体温的原动力,借以维持人体的消化和营养。亚历
 
山大利亚时期的药学也很著名,出现了原始药房,许多植物被进行了研究,毒药和解毒药的
 
研究风气也盛行一时。
 
从公元1世纪起,亚历山大利亚失去医学上的重要地位,罗马医学兴起。在古罗马的医学家
 
中,一位是塞尔萨斯。他用拉丁文书写了医书,涉及医学历史、食物、治疗学、病理学、内
 
科疾病和外科病学。他认为外科非常重要,本身就是一位大胆的外科医生,做过整形和甲状
 
腺摘除手术。另一位是盖仑,曾到亚历山大利亚学习过,后来到罗马。他做过很多解剖实验
 
,区别了动静脉,研究了血液循环,确定了脉搏搏动和呼吸间的关系。在治疗方面,盖仑除
 
了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外,更重视药物治疗。他证明草药中含有应该利用的有效成分,
 
也含有应该放弃的有害成分。他有自己专用药房,大量利用植物药配制各种制剂,储备待用
 
。盖仑对解剖学非常重视,而且在《论解剖学》中,对解剖的具体操作记述的非常详细。因
 
此,东西方两种医学不仅在文艺复兴以后分成了两个不同系统,从盖仑时代开始,就已经不
 
同了。
 
3.2 西方中世纪的医学
 
中世纪的西方医学,一般说来包括欧洲中世纪的医学和此时期阿拉伯的医学。欧洲中世纪指
 
公元2~16世纪,从医学史来讲,就是自盖仑以后到文艺复兴人体解剖学兴起的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科学和医学都没有发展,因而也成为西方医学的黑暗时期。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忘于外族人入侵,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庭的名称保存下来。拜占庭
 
医学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医学,收集了古代医学上丰富的遗产,并加以系统化,因此拜
 
占庭的医学家,多是医学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这是他们具有历史意义的功绩。
 
中世纪后期,由僧侣掌握的医学,由于在治疗外科疾病遇到很多违背教义的困难。这种情况
 
下,医学事业逐渐转移到另外一些人手中,也正是这一时期,萨勒诺医学派出现了。到11世
 
纪,萨勒诺地区的一些医学家将希腊医学翻译成拉丁文,于是被宗教埋没多年的医学开始获
 
得生机。萨德诺医学校在推动医学的进步上很少有直接德贡献,但它继承古代医学德功绩不
 
可磨灭,为医学摆脱宗教德束缚,走向自由的研究道路,为以后兴办大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元7~8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或者以前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地区,都归附于封建的穆斯林
 
强国,即所谓“阿拉伯哈利发王国”。阿拉伯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同时吸收了印度
 
和中国文化。阿拉伯人在天文、数学、化学、农业、建筑、医学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公元8~12世纪,阿拉伯医学很发达,在化学、药物学和制备药物的技艺方面有很大的成
 
就。这一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阿维森纳对于数学、哲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
 
地理等都有研究。他的医学代表作当推《医典》。在《医典》中,不但吸收了盖仑的学说,
 
还吸取了中国和印度当时的医学成就,并加以整理和注释。《医典》包括解剖学、病理学、
 
生理学、治疗学、制药学、卫生学和饮食营养学的一些内含。不幸的是,13世纪中期,蒙古
 
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时代宣告结束。阿拉伯医学被以后兴起的欧洲医学所代替。
 
纵观西方中世纪,西方医学由于罗马帝国的瓦解、基督教的影响、经院医学以及贵族对医学
 
的掌控等原因,没有得到发展而停滞不前,几乎退化到了原始医学的时代。
 
3.3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医学
 
文艺复兴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与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14世纪初这个新时代
 
的特点已经逐渐明显,但同时旧的教条主义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仍然顽固地存在各个领域。文
 
艺复兴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复古,即古代文化的复兴,人们希望从希腊、罗马所留下的宝藏
 
中吸取养料;一是个性的复活,尤其表现在对人体和艺术特点的重新重视,并渴望思想自由
 
和言论自由。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当时的自然科学,比
 
如“太阳中心学说”、“宇宙无限学说”,被统治者视为“异说”而遭禁止,提出这些“异
 
说”的科学家遭受各种迫害,但进步的科学家仍然坚持了这个道路,并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
 
在自然的统一中去认识世界,哲学应该重视经验知识和科学实验。
 
西医学,首先是人体解剖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了起来。欧洲的中世纪,在教会的统治下
 
,反对进行人体解剖。医科大学虽设有解剖课,但是这种解剖工作都是严格按照盖仑、阿维
 
森纳的教本进行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为了用解剖的证例来说明这些教材才进行的,并非为了
 
研究。因此,中世纪的人体解剖学几乎没有进步。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画家都对人体外形
 
作了精确的研究,他们为了要把体形正确而忠实地表现出来,亲自进行解剖工作。达芬奇是
 
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他对解剖学的研究完全摆脱了经院哲学的传统,不受权威的羁绊
 
,做过不少极细致的解剖,并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各部分和器官的功能。达芬奇的
 
研究成果当时并未公开发表,打算根据观察写出解剖学著作也没有完成,而完成这种事业的
 
是维萨里。
 
维萨里是真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也可以说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勇敢地推翻
 
了盖仑地解剖学基础,指出盖仑地记述只适用于动物,而对于人体地记述则大多不完善或者
 
是错误的,并认为人体解剖学有必要从头开始。1541年维萨里发表了划时代的《人体的构造
 
》。他在这本书里,纠正了盖仑解剖上的错误说法,给予人们一个全新的人体知识。在该书
 
的序言里,他指出医师地位低下是阻碍医学发展的原因,对于解剖学强调必须亲自操作,批
 
评了盲目崇拜古说的风气。同时指出:盖仑过去进行尸体解剖,不是人的,是动物的,多半
 
是猴子的,这不是他的过失,因为他没有机会解剖人体。但现在有了人体可供观察,却扔坚
 
持错误的人们才是有罪的。维萨里的这种革新精神及先进的实验求证方法,赢得了各国科学
 
家的响应。
 
在文艺复兴时期里,维萨里在解剖学上的成就并未能失生理学获得飞跃,生理学还未能走上
 
科学的道路。因此,这个时期里的内科学的医疗技术仍与中世纪类似,四体液学说依然是解
 
释疾病现象的主要学说。出于文艺复兴这个过渡时代的科学家们的思想还部分与中世纪的迷
 
信和神学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其思想的二元性和矛盾性。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是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时期,自然科学开始发展,并影响到医学。这个
 
时期的医学,主要是在人体解剖学方面建立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突破,为以后生理学和病
 
理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3.4 文艺复兴后西医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后, 18世纪大部分欧洲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机械唯物主义成了最典型的哲
 
学形式,彻底贯彻了无神论思想。自然科学得到了大的进步。比如:牛顿的三大定律、氧的
 
命名、氧和氢组成水的发现。这些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17世纪建立起来的生理科学。生理
 
学研究代表人物哈勒,著作了《生理学纲要》,书中研究了呼吸运动、骨骼运动和胎儿的生
 
长发育,并重点研究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进一步推动生理学发展的还有很多杰出的医学
 
研究者,其中英国人斯特芬在医学上侧重于用数学和物理学方法研究生理,使生理这门学科
 
和数学紧密结合了在一起。数学的进步,也是统计学运用到医学研究中来。
 
对人体正常器官的生理解剖观测,自维萨里开始,发展到18世纪,凡是能肉眼看得到正常器
 
官,几乎发现无遗。在解剖大量尸体的基础上,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就有机会认识到器官的
 
异常,因此病理解剖开始出现了。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莫干尼,发表了不朽的著作《论疾病
 
的位置和原因》,肯定了一起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位置。莫干尼提出病灶的思想是进步的
 
,他从物质的实体寻找疾病的原因,与当时盛行的机械唯物论思想是分不开的。这种思想也
 
导致将人看作一种机器,并促使还原论在以后的医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西医学发展到18世
 
纪,虽然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等基础医学进步很大,临床医学也得到重视,但外科治疗方法
 
还是非常有限,内科对疾病尚未形成系统认识。但18世纪的西医学为近代西医临床医学打下
 
了基础,机械唯物论思想同时深入到西医临床学,重视局部器官的改变,忽视了人体统一的
 
联系。18世纪是近代西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西方临床学产生本质差异的分水岭。
 
进入19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飞速,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提出,光学的进步;
 
显微镜的改良,1823年复式接物显微镜的诞生,1886年油浸接物镜出现;电学的进步,相继
 
出现电热器和电治疗;化学方面,院子论,元素周期的提出,人工合成有机物,打破了无机
 
物不能合成有机物的就说;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定律;许多自然科学的新发
 
现和新发明不胜枚举。19世纪对自然界各种过程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和提高,打破了18世纪依
 
赖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
 
显微镜的发现,促使了微生物和细胞的发现。微生物的研究使医学研究人员找到了传染病和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随着微生物研究的进步,免疫学也逐步建立起来,开始了预防接种的方
 
法。细胞的发现使细胞学建立了起来,从此解剖病理学向细胞病理学引申,疾病的原因也归
 
结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这是形态病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19世纪以前早就有药物
 
学,这与中医相仿,采用生药和矿物药。19世纪由于化学的进步,植物的有效成分被提出,
 
出现了药理学,形成了西药的特点。人工合成有机物使得这些有效成分可以被合成。之后,
 
医学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质和功能,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
 
,配合实验生理学的知识,药物的作用机理开始得到研究,这样便产生了实验药理学。19世
 
纪虽然医学有些进步,特别是基础医学,但治疗学仍没有大的进步。一些落后的医疗方法依
 
然在使用,如高尔的骨相学、麦斯麦的催眠术和德国哈曼的顺势疗法。
 
进入20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继续推动了医学的进步。病毒的发现、RNA和DNA的阐明、干细
 
胞的发现、细胞凋亡的发现都继续在丰富西医基础医学的内容。有机合成的进步和化合物得
 
以解析,使大量化合物通过实验药理学被发现有效,进而运用临床,使临床治疗水平大幅度
 
提高。材料科学的进步、诊疗仪器的使用和手术用药的出现,也使外科手术技术大幅度提高
 
,器官移植得以广泛运用。对临床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机制阐明又进一步促进了基础医学
 
的发展和药物的二次开发,极大丰富了临床用药。目前,西医依然在自然科学的带动下,继
 
续往前发展,实验医学的研究也继续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新的治疗手段。
 
纵观西医学发展史,在其建立的原始阶段有着和中医学相似的经历。经过长达千年的封建迷
 
信宗教束缚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文艺复兴后,还原论、原子论,以及逻辑实证主义,使
 
得西医学在人体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借助自然科学的力量,走向“解剖-生理-病理-临床
 
”的描述和结构体系。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51:32 2006
 
───────────────────────────────────────
 
第4章 对中医学的批判
 
自从20世纪以来,中医学在国内曾遭受了三次大规模的批判。一次是北洋政府时期,二是国
 
民党统治时期,三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三次批判,都使中医学遭到了重创。对于这三次批
 
判,矛头真正指向的是传统文化,而非中医学本身。中医学由于带有一定传统文化的色彩,
 
而成了不折不扣的牺牲品。按理说对某一学问的批判,要么会使该学问进步,要么永远将其
 
打入冷宫。而中医学却例外,反反复复的被打倒和扶持。这一方面说明:中医学本身并不是
 
“骗子”学问或是伪科学;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批判都是为了发泄某种情绪,属于非理性
 
批判。批判一门学问不是从学术的角度,而是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对于这样
 
的批判,是福还是祸?
 
历史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对中医学的批判又一次被
 
提上了议程,代表人物是新语丝的方舟子先生和中南大学的张耀功先生。我们看一下这次他
 
们是怎么批判的:
 
方舟子先生的一些言论:
 
中医是一个包含了哲学、玄学、迷信、民间医术和巫术的大杂烩。中医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但是有文化价值。
 
不要欺骗消费者说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中药要像西药那样清楚、具体地标明已知的毒副作用
 
;没有做过毒理试验、毒副作用不明或毒副作用过大的中药不能上市。
 
现代医学研究跟别的实验科学并没有什么不同,遵循的也是“观察-建立模型-预测-验证
 
”这一套方法。中医著作中却充满了无法检验的预测。
 
中医主流历来是看不起经验的,鄙视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民间偏方、验方。中医理论基本
 
上并非经验的积累,而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玄学基础上的臆想,并根据这套臆想来
 
诊断、处方。
 
中医不是科学。因为: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因此在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
 
典;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科学是一个完整
 
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都相互联系、统一在一起,不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都无联系、甚至相
 
互冲突的独立科学学科。
 
中医治疗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一种疗法、药物是否有效,是必须经过严格设计的临床
 
试验才能确定的。
 
否定中医是科学,并不是在全盘否定中医。中医理论没有科学价值,但是可以有人文价值,
 
中医的某些经验疗法(特别是偏方、验方)也可能有其实用价值,值得现代医学去挖掘。
 
能否超出朴素的民族感情科学地看待中医,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理性素养的试金石。
 
张功耀先生的一些言论:
 
我倡导告别中医中药,就是在我国医学界理直气壮地倡导科学进步,而不是在一些冠冕堂皇
 
的口号下保守落后。
 
就我本人所读到的关于中医系统观的论文来说,它们只是一些煞有介事的术语堆积,没有一
 
篇论文真正达到了系统因果观的水平。
 
在传统中医药的问题上,很多是民族主义情绪遮盖了理性态度。这样无法促进医学水平的提
 
高。
 
中医没有诊断标准,没有治疗标准,也没有治疗是否有效的因果关系判断方法。一个没有任
 
何标准的医学体系,对于医疗事故的判断也是没有标准的。
 
其它中医批判者的一些言论:
 
中医们抱着《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不放,视为宗教经典一般,改不得半个字,自己
 
做的就是解释经典,如何从经典里挖出宝来。
 
中医的粉丝们才不管你什么药理学、药代动力学、随机、双盲试验、大样本,嘴里喊着:“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西医正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病目前还治不好,让中医钻了空子。我发现一个现象
 
,凡是西医能治好的病,中医在与西医的较量中几乎一败涂地;而那些西医目前不能治或疗
 
效不佳的病,中医就大声的嚷嚷,甚至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一时之间,中医变成专治疑
 
难杂症的王牌。
 
中药有些肯定是有效的,问题是,由于中医不愿意进行双盲实验,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到底
 
哪些有效、哪些没效?有效的到底多有效?有效的有哪些毒副作用?吃不死人的药是不是就
 
一定能吃?
 
中医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老百姓对中医本质的识破需要一个过程。中医很多欺世盗名的说
 
辞由于太过诡异,古代就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是,由于当时它并无竞争对手,这些玄而又
 
玄的东西慢慢被老百姓当作“博大精深”而接受下来。到了近代,由于西医太过强势,中医
 
很快丧失大片地域,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很多人慢慢开始对中医不再执信了,生病一
 
般先去看西医,只有西医实在无能为力时才到中医那里“死马当作活马医”。问题是,西医
 
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算少,而有时“死马当作活马医”还真的“医”好了。
 
中医的医学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中医和西医在中国至少共生了80年,
 
其间相互的认识和作用应该是非常充分的。中医的自我更新和放弃,应该有了很好的准备。
 
尽管这场辩论是很累,但方老师提出中医不是科学的质疑是有现实意义的,他打破了对中医
 
的盲目崇拜,也许会使政府决策人员重新审定国家资源的分配,会使民众在治疗疾病时更为
 
理性,会使对中药的科学研究更为积极起来,如果往大处说,也会有利于国民科学素质的提
 
高。
 
反对者的声音:
 
不仅科学主义、迷信科学是远离科学的,而且就是科学本身,也是有限的。世界会永远存在
 
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秘密,而且也会有最终无法解释的秘密。科学所知道的,永远要远远小远
 
它所知道的。不要以为科学就等同于“先进”和“智慧”,只能说“先进”和“智慧”有时
 
和科学有关。
 
不仅科学不能解释一切,而且世界也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不要试图以“科学”的思维来
 
概括和理解世界。有些东西就是不科学的,比如人的情绪的偶尔瞬息万变,比如心灵和精神
 
。非理性、非逻辑、非清晰(混沌)的世界同样是存在的,而且它并不小于科学的、理性的
 
、逻辑的世界。
 
中医的辨证施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望闻问切,浮沉迟数的脉里现象,针灸骨科
 
,等等,是有科学道理和根据的,是经过我们的祖先千百次用身体试验、临床试验甚至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得来的药性药理、诊断经验,中医是祖先最好的“实践”产物。
 
武术和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密切联系的,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修炼内功。而内功修炼的理论
 
基础和阴阳五行学说密不可分。可以预见,如果中医被废,接下来的很多东西都会被废,而
 
武术首当其冲。我们还好意思把建立在迷信理论基础之上的武术拿来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
 
的特设项目吗?这不是在向全世界宣扬伪科学吗?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救人的技术,他更是一种文化。我不知道那些说取消中医的人是受了哪股
 
邪风。现在中国人在痛过了之后,多多少少知道保护古建筑了,知道保护古代古物了,为什
 
么就不能保护和支持现在还“活着”的中医呢?难道非要等他真正灭亡了,再到处寻找尘封
 
的中医古籍,在博物馆里毫无实用价值地回忆他已然过去的光辉,莫非是件好事不成?
 
能否超出偏执的“现代医学感情”而理性地审视中医,才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科学素养的当代
 
试金石。方舟子的“打假闹剧”可以休矣。
 
中医有四大特点,怎能取消。一是稀少,与西医在各国所向披靡相比,中医是传统医学里面
 
存活的最好的唯一一个;二是古老,2000年的历史了;三是可爱,很多学者都认可中医比西
 
医有更多的艺术气质;四是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场批判的结局在哪里?
 
“废医验药”、“取消中医”和通过这次批判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是这次中医批判者们的目标
 
。这次批判不同于前三次批判的地方在于,这次批判不是政府行为,完全是民间行为,因此
 
没有太多涉及政治和文化,绝大部分还是在学术层面上进行辩论。客观上来讲,这次批判的
 
确指出了很多中医中药不科学的地方,尤其是中医没有进行严格的临床实践。然而,对于中
 
医理论的一些批判是值得商议的。总的来说,这次对中医学的批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发人
 
深省的。
 
不过这次批判最大的败笔在于说“中医是伪科学”。方舟子先生是学生物学出身的,思维应
 
该比较严谨,相信没有说过该话,至多说了“中医不是科学”。张功耀先生有没有说,目前
 
没去考证,但何祚庥院士是肯定说过的。方舟子的一些粉丝们应该也是说过的。这个败笔是
 
这次批判不太成功,并遭到众网友和中医研究人员反对的根本原因。那么为什么说“中医是
 
伪科学”是这次批判的最大败笔呢?
 
“伪科学”是指把非科学的东西当科学。比如把神学、玄学当科学;把迷信当科学;把幻想
 
当科学。“伪科学”确切是指一种态度,是和“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从词汇的角度上讲,
 
伪科学属于贬义词,因此是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态度的。如果把它用来形容某个学问,那实
 
际上是对这个学问的侮辱。那些说中医是伪科学的人本意可能不是这个,但在别人眼里和中
 
医研究者眼里,却认为他们在侮辱这门学问和传统文化。因此,对于批判者们来说,再怎么
 
不信中医理论,也不能说它是伪科学,顶多可以说是非科学类学问,方舟子先生这一点把握
 
的是很好的。可惜个别批判者目光短浅,并借此来要求取消中医,能不被大众批评和反对吗
 
?客观的讲,很多网友并不是批判者所说的缺乏科学素养,而恰恰是因为这个,才反感批判
 
中医的。本来是一场很有积极意义的批判,却因为夹杂了一些个人的情感,而使批判本来的
 
意义被情感和口水所淹没。
 
此外,对中医理论的批判也是需要商议的。一味的以自然科学的思维去审视中医基础理论并
 
反对它,本身是不是缺乏“科学精神”?自然科学通过艰苦的努力,从神学里面脱离出来,
 
并创造了现在的物质世界。如果自然科学也一味的诛杀其它学问,那跟中世纪的神学有什么
 
差别?这也是很多网友和研究者反感取消中医的原因。正如某个反对者这么说道:科学不能
 
解释一切,世界也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不同类别的学问难道就不能共存、互相借鉴,非
 
要互相诛杀吗?此外,就算不诛杀,我们也一定要批判中医基础理论吗?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52:05 2006
 
───────────────────────────────────────
 
第5章 中西医学各自的哲学观
 
在历史上,中医学和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西医学的前身(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处于同
 
一个水平,即同样为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两种形态:演变为现代西医
 
学(比如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和继续按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下去(比如中医学)。如果不
 
是战争,这两种医学体系或许会在各自的国度分别按部就班的走下去。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了
 
中国的国门,西医学也就来到了中国,两大医学体系自此展开了交流和碰撞。哲学观和方法
 
论是两大医学体系交流和碰撞的焦点。
 
5.1 中医学的哲学观
 
在医学发展的早期,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观测手段还不完备,还没有能力探测人体内部的
 
奥秘,应用的观点方法都是整体观念。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
 
说和天人合一学说把人体内部联成一个整体,把人体和周围环境联成一个整体来考察彼此间
 
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改变某一局部而达到调整整体,如针刺合谷治疗牙痛,服用泻火通便药
 
治疗头痛目赤鼻出血,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体现整体观点的中医知识。
 
西方古代医学采用的也是整体观的思维模式。在希波克拉底学派,整体观念也是其主要的特
 
点,它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体内各器官间互有联系,一种疾病可累及全身,而人体与
 
外界不可分,外界气候、地区、水和空间等对健康和疾病有影响,指出某些疾病多见于某些
 
季节,如夏天多痢疾等。
 
根据自然界元素组成万物的观点,唯物地解释人的生命现象是中医学和西方古代医学共同的
 
特点。比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四元素说
 
,认为万物(包括生命)皆由地、水、火、风四元素组成;印度的三体液学说(气、粘液、
 
胆计);希腊医学的四体液学说(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他们都认为阴阳或体液
 
平衡即构成健康,不平衡或偏胜则产生疾病,治疗就要纠正偏胜,恢复平衡。
 
5.2 西医学的哲学观
 
正如中医学的哲学观这小节所述,在西方古代,西医学的哲学观与中医学的哲学观是一
 
致的,都坚持整体观和唯物观。
 
直至中世纪末叶,西方爆发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首先在
 
意大利兴起,然后传遍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强调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不要受权威羁绊
 
,号召人们通过联系实际“寻找真理”。这场运动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解放,使自然科学得以
 
诞生。西方古代医学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带动下,一方面继续坚持唯物观,认为自然届是物质
 
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暂时抛弃了整体观,采纳了自然科学的还原
 
论和机械论的观点,最终演化成现代西医学。
 
5.2 不同哲学观下的中西医学
 
中医学自《皇帝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唯物论贯穿始终。西医学在西方古代也一样坚持唯
 
物论,然而历史发展到西方中世纪,西医学一度被神学所控制,坚持唯心论,认为人的肉体
 
如果妨碍了灵魂的善举,那就应该死去。疾病就是对一切作恶的人的惩罚,因此人人都该忍
 
受疾病,宁可蒙受肉体的痛苦或不洁,而不应该使灵魂所玷污。遇到疾病,人们认为医药无
 
济于事,最好的办法是祈祷。这样西医学在唯心观的指导下,发展渐趋停滞,甚至倒退。直
 
至文艺复兴,西医学重新坚持唯物论,才得以发展。这说明:唯物主义哲学观是中西医学得
 
以发展的前提,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
 
然而,由于中医学坚持整体观,西医学一度坚持还原论和机械论,致使医学发展出现了截然
 
不同的两种模式。中医学发展至今主要有三个特征:1)医学和哲学不分家,具有自然哲学
 
的特点;2)医学与技术不分家,具有实用科学的形态;其表现形式是借助于经验规划,而
 
不是借助于理论概念、定理、公式,也就没有定量的表述;3)只留下了理论与规律,缺乏
 
得出这些结论的原始资料与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概括成:哲理性、实用性、经验性和封闭性
 
。西医学发展至今,彰显西方自然科学的三个特点:1)把动物实验引入医学;2)把数学建
 
立的函数关系引入了医学;3)把原始资料及其结论同时记载下了,供后人研究之参考。这
 
些特征可以概括成:概念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开放性。
 
中医学发展至今,封闭性是其最大的弊端。即使自然科学已传入中国,但对中医学的影响甚
 
微,其原因:1)满足于用整体观来说明问题,没有打算用分析定量的方法来探索事物内在
 
本质;2)尊古崇经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3)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能满
 
足解释临床现象的需要。西医学在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指导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带动下,从
 
人体解剖学,到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再到细胞和分子,一步一步地向微观发展。局限性和
 
片面性是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只注重因病原体,看不到病人,只看到在病人外
 
壳下的病原体,看不到被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在临床治疗时,不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
 
地制宜,追求用特效药、单一剂量、同样的给药方式来杀死或驱除病原体,来治好所有病人
 
,这是把本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不过时至今日,西医学在坚持还原论的哲学观向微观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了整体的哲学观,
 
正不断向宏观发展。他们在分析的同时,也强调综合的重要性,如神经-体液-内分泌生物调
 
控学说、应激学说、稳态学说的创立,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以求摆脱重
 
分析、重局部、脱离社会,把人当作动物的局限性,也突破了将形态与机能截然割裂的状态
 
,出现了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新方向。但是,要完全做到这一点,难度极大,特别是在临床
 
上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更大,这种正确发展方向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思想认识方面,需要
 
一个过程,我们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特长,也是如今西医学正坚持的哲学观。西医学由于其开放性
 
,能得到自然科学以及中医学不断带来的帮助,将继续不断往前发展。而中医学由于其封闭
 
性,越来越缺乏营养而停滞不前,如果解决是医学研究人员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封闭
 
性可能不是固有的,而有可能是观念上的束缚。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53:12 2006
 
───────────────────────────────────────
 
第6章 中西医学各自的方法论
 
5.1 “黑箱法”和“白箱法”
 
5.1.1 中医学的“黑箱法”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古代中医没有掌握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只能采用不打
 
开黑箱的方法,即把人体当作一个黑箱系统,通过无数次反复临床试验,观察其输入(治疗
 
)和输出(四诊)的信息,最后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比较分析,推导出人体“黑箱”里面
 
的规律和特性。
 
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龋这个四诊有一个很重要
 
的特点,就是在取得人体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干扰人体本身得生理病理活动,没有
 
破坏原有的状态结构。中医临床采用不同的施治方法,观察四诊的变化,来不断的控制人体
 
。这一过程属于一种不打开黑箱的控制方法。
 
“黑箱法”的早期研究大量采用了“随机调节法”,即从不断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出
 
成功的经验。在远古时代,不但人体是个“黑箱”,药物也是一个“黑箱”。神农尝百草其
 
实就是通过 “黑箱”随机地调节“黑箱”的方法。药物一经输入,就把它的所有成分、所
 
有性质、所有与人体起作用的因素体现在结果里了。如果这个结果没有达到目的,就换别的
 
药,直到这个调节过程使人体黑箱恢复到正常状态。
 
通过无数次“随机调节法”,人体黑箱从各种角度得到了试验,人们积累了大量输出输入的
 
数据,即药物和针灸对人体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试验。人们开始了解到,对人体施加的输入
 
跟人体的输出是有某种确定性对应关系的,即一种药物或针灸某个穴位对人体的症状有特殊
 
的作用。这样就使人们从乱尝乱碰的随机调节进化到对这种输出输入对应关系的研究中去,
 
开始了“有记忆的调节”,即人们在随机调节控制人体的基础上,根据他人或过去的经验主
 
动地按症状选择药物或穴位。这种“有记忆的调节”即是对症治疗。虽然它比随机调节进化
 
了一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为,这种方法的治愈率不高。某个病人用某个药物只好了
 
病症,但对同样是该病症的另一个患者可能无效。这说明,人体黑箱某一对输入和输出之间
 
没有完全的一一对应性质,即人体黑箱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变量系统。
 
当发现某一对输入与输出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时,中医采用了重新规定系统的方法,多考虑了
 
一些输入输出变量,然后看看一个相当于新黑箱的新系统是不是确定的,或者是不是有统计
 
确定性的。这样就不把人体黑箱看作只具有一个变量的系统,而看作具有众多变量的系统。
 
中医的辨证论治,正是这种办法的体现,即依靠症状多变量系统来完成对人体的控制。将这
 
些多变量系统进行细化和辨别,再经大量的“临床试错”,就产生了中医的“证”。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黑箱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随机”到“有目的
 
”、从“单变量”到“多变量”的演变过程。这种对人体疾病的研究方法,与“控制论”中
 
的“黑箱理论”和研究手段非常相似,是一种不同于“白箱法”的科学方法论。它从综合的
 
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途径,来认识和控制内部结构复杂或目前尚不能分解的系统或事物。
 
5.1.2 西医学的“白箱法”
 
与“黑箱法”相对应的方法是“白箱法”,意思就是打开黑箱,弄清楚里面的组成。例如:
 
化学家提纯物质,分解成各种元素;物学家解剖动物、植物等。
 
古代希腊罗马的医学家同样不能打开黑箱,他们也用黑箱方法指导医疗实践,但是他们有打
 
开黑箱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动物身上获得知识,逐步积累和完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大解放完全摆脱了宗教的桎梏,加上自然科学发展到较高水平,观测手段如显微镜、X光、
 
心电图等的出台,使人体的“黑箱”一步一步被打开。
 
创造化合物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是“白箱法”目前在西医学上的两个重要体现。古代西方
 
的医学家尽管没有中国神农尝百草的壮举,但也发现了一些能治病的植物。“白箱法”一方
 
面使人们发现了植物中治疗疾病的本质,即化学成分;另一方面也促使单一的化学成分来治
 
疗疾玻靶点清楚、化学成分清楚是药物治疗在“白箱法”指导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器官和组织水平迈向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认识疾病,是医学在“白箱法”指导下发展的必然
 
趋势。如今,分子生物学、病理分子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已成为
 
疾病研究的四个层次。相信如果哪一天出现了“原子生物学”,一定会有“病理原子生物学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白箱法”是通过“白箱”试“白箱”来认识和控制内部结构复杂的
 
事物。“黑箱法”是通过“黑箱”试“黑箱”来认识和控制内部结构复杂的事物。它们俩属
 
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
 
5.2 “归纳演绎”和“逻辑论证”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都需要对疾病进行阐述。中医的阐述,叫做病机;西医的阐述叫
 
做病理。
 
先来看中医对病症的病机论述:
 
症状1: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
 
病机1:本证多由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郁而化热所致。积滞内停,气机不畅,故脘腹
 
痞满胀痛;湿热内蕴,与积滞互结,致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若积热下迫,则痢下赤白,
 
里急后重。
 
症状2:脘腹痞满胀痛、恶食呃逆或大便泄泻
 
病机2:本证多由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积滞内停,气机不畅,故脘
 
腹痞满胀痛;胃失和降,肠胃乃伤,故恶食呃逆等症。
 
从对这两个症状的病机中可以看出:“气机不畅”是“脘腹痞满胀痛”的原因;“胃失和降
 
”是“大便泄泻”的原因;“湿热内蕴”是“大便秘结”的原因。这些原因和症状一对一的
 
解释,体现了中医的“归纳”。类似的还有:“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时常噫气”;“肝郁
 
不舒,故胸肋刺痛”;“气虚不固,则小便频数”等。而对于“湿热内蕴,与积滞互结,致
 
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若积热下迫,则痢下赤白,里急后重。”则完全体现了中医的“演
 
绎”。 “归纳”可能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然而,“演绎”可能纯粹属于中医师自
 
身主观的推断,缺乏客观严密的逻辑论证。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的病机实际上是,通过“演
 
绎”将小“归纳”变成了大“归纳”。因此,中医的病机中,既体现了临床实践的成分,也
 
体现了主观推断的成分。因此,尽管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其带有
 
很大成分的“演绎”,当反过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时,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医的
 
基础理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医学基础理论的原因。这样看来,中医的基础理论仅是对临床实
 
践的某种解释;其对中医师的医术提高帮助甚微,中医师医术的提高还得靠医疗实践。
 
再来看看西医对病症的病理描述:
 
症状:抑郁
 
病理:长期的社会应激,致使血浆中皮质激素的含量长期升高;皮质激素在脑内有两种受体
 
,分别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盐皮质激素受体;长期高水平的皮质激素会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
 
,导致脑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BDNF)的减少;BDNF的降低导致脑内神经原可塑性的
 
降低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降低最终体现为抑郁症。
 
这是目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较为公认的说法,中间每一个步骤都经历了严密的逻辑论证。逻
 
辑论证是确定两因素之间或多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如果是确定两因素(A和C)
 
之间的关系,至少需要两个实验:一是A发生变化时,C也发生变化(正证);二是阻止A发
 
生变化时,C的变化可以被抑制(反证)。如果时确定三因素(A、B和C)之间的关系,至少
 
需要四个实验:一是A发生变化时,B和C都发生变化(正证);二是B发生变化时,C发生变
 
化(正证);三是阻止A发生变化时,B和C的变化可以被抑制(反证);四是阻止B发生变化
 
时,C的变化可以被抑制(反证)。其余依次类推。
 
西医对病症的的病理解释就是通过上述这种论证方法,论证出来的。比如:在验证糖皮质激
 
素受体、BDNF和单胺类递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就做了至少如下四个实验:一是激活糖皮质
 
激素受体,观察到BDNF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的减少;二是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同时,
 
给予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BDNF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的减少;三是人为阻断BDNF的作用(
 
BDNF受体阻断剂)可以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四是额外给予BDNF可以升高单胺类神经
 
递质的含量。
 
因此,通过反复严密逻辑论证而得的病理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一般是通过动
 
物实验而得的,跟人有一定的差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需通过此规律设计药物或治疗手
 
段到人体身上进行验证,最终得以确证。因此,西医的最终病理机制是通过临床和动物的逻
 
辑论证而得出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医学。
 
5.3 “模型对照”和“自身对照”
 
如何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如何延长人的寿命是医学研究的本质。中西医尽管哲学观和方法
 
论不同,但最终它们都是同一个目标。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不管
 
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理论指导,这两大医学体系好无疑问都要证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随
 
机、重复和对照”是证明药物治疗有效的“三原则”。“随机”就是按照机遇相等的原则来
 
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扰因素造成实验误差减少,而不受试验者主观因素或其它偏性
 
误差的影响。“重复”指的是能在类似的条件下,把实验结果重复出来,才算是可靠的实验
 
 
比较研究是科学实验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比较就难以鉴别,也就缺少科学性,所以实验设计
 
必须设立对照。对照和实验组之间除了用以实验的药物、处理的区别之外,其它条件如实验
 
对象、方法、仪器、环境及时间等应相同。
 
根据实验研究的内容不同,选用不同的对照形式。先看二个西医药理实验研究的简要设计:
 
实验对象1:抑郁症患者(200例,评分表显示抑郁症)
 
实验分组1:将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0例),分别为:不给于任何治疗的患者、给予安
 
慰剂治疗的患者、给予阿米替林治疗的患者和给予目的药物治疗的患者。
 
实验过程1:自分组日起,治疗一个月后每个患者通过评分表进行评分,计算组内的得分均
 
值,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得出目的药物的有效性。
 
实验对象2:高血压患者(200例,血压测定显示高血压)
 
实验分组2:将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0例),分别为:不给于任何治疗的患者、给予安
 
慰剂治疗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治疗的患者和给予目的药物治疗的患者。
 
实验过程2:分组后,先分别测定每个患者的血压值,治疗一天后,再次测定每个患者的血
 
压值,计算同一个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的血压差值。将这个差值计算组内均值,并进行统计
 
处理,比较得出目的药物的有效性。
 
在这两个简要实验设计中,不给予任何治疗的患者是指“模型对照”,给予安慰剂治疗的
 
患者是指“阴性对照”,给予阿米替林治疗的患者是指“阳性对照”。两个实验中其实还隐
 
藏了“空白对照”,即如何判定抑郁症和高血压。
 
设定空白组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模型成立(涉及对抑郁症和高血压的诊断);设定阴性对照组
 
是为了去除给药过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大多是去除心里暗示);设定阳性药组是为了验证
 
整个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和用于比较阳性药和目的药物之间的特点(并非必须的)。实验1和
 
实验2不同的地方在于实验过程。实验1是“每个患者治疗后通过评分表进行评分,计算组内
 
的得分均值”;实验2是“先分别测定每个患者的血压值,治疗后再次测定每个患者的血压
 
值,计算同一个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的血压差值”。后者的实验过程,也叫“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只是一种实验手段,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的,仍然必须通过上述的对照形
 
式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有效性实验须设立上述这些对照之后,才能得出科学的、严谨的实验结果。在上述对照
 
中,模型对照是重中之重。
 
下面再看一个中医药物实验研究的案例:
 
病例一:吕某,女,26岁,工人,已婚。初诊日期:1996年4月6日。近半年月经先期而至,
 
周期为(3~6天)/(20~21天)。曾服用知柏地黄丸未效。现月经来潮第一天,量多,色
 
鲜红,质粘稠,口干咽燥,溲赤便结。上次月经3月16日。子宫、附件B超检查未见异常。生
 
育史:1-0-2-1(末次人流+上环1993年7月)。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热伏冲任
 
,迫血先行。治则:清热凉血调经,方用先期饮加大黄、丹皮、山栀、地愉、黄柏,均炒之
 
应用(4剂)。
 
二诊:1996年4月11日
 
药后月经5天净,溲清便调,仍觉口干舌燥,舌脉同前。继拟清热凉血为治。处方:方用先
 
期饮去丹皮、山栀、地愉,加黄精,摆动,枣仁(10剂)。
 
三诊:1996年5月3日
 
月经来潮1天,周期28天,已属正常。经量偏多,色红,余无明显异常。原法拟方:先期饮
 
(3剂)。嘱平时少食香燥辛辣,并调节情志,劳逸结合。后随访3月未复发。
 
中医的医案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药物实验研究的过程,由一个一个的病例所构成,采用的是自
 
身对照的模式,缺乏组间比较。和西医的药物研究过程相比,一是病例数少,二是缺少模型
 
对照。这两个的确是中医药物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不科学、不严谨之处。
 
───────────────────────────────────────
 
作者 zhaoyn 时间 Wed Nov 29 15:53:47 2006
 
───────────────────────────────────────
 
第7章 两大医学体系的未来
 
6.1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需要批判吗?
 
“中医理论基本上并非经验的积累,而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玄学基础上的臆想”
 
,“就我本人所读到的关于中医系统观的论文来说,它们只是一些煞有介事的术语堆积,没
 
有一篇论文真正达到了系统因果观的水平。”
 
相信很多持批判中医的人估计都有上面这些想法,这些想法说的本没错。但因为这个就要批
 
判中医,甚至取消中医,实在是不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的确有很多
 
臆想和演绎的东西,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但如果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我相信这些理
 
论是提不出来的。因此,说中医基础理论是完全凭空想象的,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
 
。如果没有发现针灸,会提出经络理论?没有解剖学知识会提出脏腑理论?
 
中医学采用是“黑箱”试“黑箱”的方法论,中医基础理论其实一开始就是用来解释临床不
 
断实践所出现的现象罢了。从中医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的
 
一门学问,重在实践。从实践中“归纳演绎”出来的理论一方面用来解释实践现象,另一方
 
面也反过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西医学的基础理论是通过实验,并经过逻辑论证出来的,理论上属于客观规律,而成为了临
 
床医学的奠基石;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黑箱”内一些规律的描述,这种描述是通过临
 
床实践的来的,换句话说:临床实践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石。对于西医来说,体现的是“
 
理论-实践-理论”;而对于中医来说,体现的是“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看来,西医
 
不断完善的是“理论”,而中医不断完善的是“实践”。
 
因此,对于中医来说,只要不把中医理论都视为“客观规律”,其实中医理论是没什么好批
 
判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用来解释临床实践的理论;要批判的是把中医理论都视为“客观
 
规律”的行为,而不是其本身。
 
对于中医理论本身而言,不但不需要批判,很多理论是值得大家思考和现代科学挖掘利用的
 
,毕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人体黑箱”内部规律的描述。当然,不容置疑中医理论中的确
 
是含有一部分“水分”的,但这部分“水分”也是由于临床实践不充分造成的。
 
只要中医临床不断实践,中医理论就会不断发展;只要不把现有的中医理论全看作是“客观
 
规律”,就不需要批判;只要所有的中医师都认识到这一点,中医就不会固步自封。以“黑
 
箱”试“人体黑箱”,以达到认识和控制“人体黑箱”;因此,只要有足够可以用来试“人
 
体黑箱”的“黑箱”,就可以不断发现“人体黑箱”的秘密并控制“人体黑箱”。为什么对
 
于着重临床实践的中医,一定要抓住它的理论不放呢?
 
6.2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中医的“证”指的是某个症状的病因和病机。因此,“辨证论治”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实际
 
上指的就是针对某个症状的病理机制进行治疗。所谓“同病异治”指的就是,由于导致某个
 
症状的病理机制不同,治法就不同;所谓“异病同治”指的就是,尽管症状不同,但导致这
 
一症状出现的病理机制是相同的,因此治法相同。因此,“辨证论治”就目前理解来看,的
 
确代表了先进的诊治方向。
 
在西医发展的早期,由于对某一症状病理机制的认识比较单一,比如仅发现了一个相关机制
 
;因此只能针对这个机制设计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这样就造成只要出现这个症状就用这
 
个治疗方法,客观上形成了“辨病论治”。然而,随着西医学的发展,不断发现相同症状不
 
同的致病机制,以及同一病理机制会导致不同症状的出现。因此,西医学只要临床诊断正确
 
,其实完全可以做到“辨证论治”。
 
这样看来,从“辨病论治”到“辨证论治”其实是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医学一样也
 
是从“辨病论治”发展过来的。因此,以“辨证论治”来标榜自己,实际上是固步自封的表
 
现。如果认为“证”就是所谓疾病的本质,标榜“治标又治本”,那更是将中医学推向悬崖
 
。因为,这个“证”只是对临床“四诊”的一个归纳而已。认清楚这一点,同时扩大临床实
 
践,去丰富这个“证”,才是中医学迫切需要走的道路。
 
6.3 缺少“模型对照”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软肋
 
病例数少和缺少“模型对照”是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不科学、不严谨之处。中医体现的是
 
“实践-理论-实践”这么一个过程,如果实践没有保障,可想而知,理论还有保障吗?既
 
然中医是一个注重临床实践的学科,只要能保证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中医学就可以
 
从目前的“非科学”变成“科学”。
 
当然,缺少“模型对照”并非意味着几千年来所有的中医临床实践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如
 
果某个疾病不能自愈,或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自愈,缺少“模型对照”就不会影响
 
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然而,毕竟还是缺少“模型对照”,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中药是否真的有效,某些穴位是否
 
真的可以治疗疾病,某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否真的是对“人体黑箱”的客观描述。研究者们目
 
前需要带着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它们,而不是认为它们都是正确的。
 
目前也迫切需要科学严谨的临床实验来验证它们,去伪取精。当然,验证它们也并非一定要
 
通过西医学的方法,只要在以后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增加“模型对照”,扩大病例数就行了。
 
中医的临床实践曾经牺牲过很多病人,如今同样需要更多的病人投身进去。如果取消中医,
 
让中医退出临床,那就意味着不但扼杀中医,也扼杀了另外一套医学研究的方法论。这是任
 
何一位理性的研究工作者,都不想看到的事。如果“白箱法”扼杀“黑箱法”,那如今的“
 
科学”跟中世纪的“神学”有什么两样。
 
6.4 中医学的未来
 
中医学是以“黑箱”试“人体黑箱”,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归纳总结而得出的。如果没有
 
“黑箱”可试,那就意味着认识和控制“人体黑箱”到了尽头。如果有这个“黑箱”,然而
 
没有拿去试“人体黑箱”,那也意味着不能全面的认识“人体黑箱”。如果中医曾经将青酶
 
菌去试“人体黑箱”,我相信如今的中医理论绝对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这样看来,中医学要发展,就要不断的用“黑箱”去试“人体黑箱”,然后把试验的结果上
 
升到理论高度,进而不断完善中医理论。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很多“黑箱”已变成了“白箱”;而且,自然科学还创造出来了很多
 
新的“白箱”。中医学如今为什么不能用“白箱”来试“人体黑箱”呢?为什么死抱住已有
 
的中药不放,难道就不能扩大它,这完全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为什么只将“四诊”作为“
 
证”的来源,难道西医的一些诊断手法,中医就不能借鉴,这也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
 
当然,中医学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另外一种观念束缚。这种观念是指:把所有从实践中“归纳
 
演绎”出的理论奉为“客观规律”,而不是将它们看作“有可能错误的理论”。
 
如果将这些观念束缚打开,遵循“白箱”试 “人体黑箱”的方法论,吸收控制论的“黑箱
 
理论”,完全可以将这种不同于“白箱法”的方法论在医学上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之,中医学要发展,就需要不停的“白箱”试 “人体黑箱”,否则只能停滞不前。
 
6.5 西医学的不足之处
 
理论上讲,只要时间允许,西医可以从物质层面上将人体看个够;只要时间允许,西医完全
 
可以将所看到的物质层面上的现象联系起来。目前西医看人体,就好比“外星人”看“地球
 
”,它或许只能看到每个独立的人、住宅、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它或
 
许看不到文化、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因此,西医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看不
 
到人体内非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对于这个不足之处,前提是假设人体内的确存在非物质层面
 
上的东西。
 
这个不足之处,是由于其“白箱法”的局限性所导致的,而“黑箱法”恰恰可以弥补这个不
 
足之处。中医的某些理论或许就是对人体非物质层面上的阐述。如果这个推断是正确的,那
 
就意味着:中医和西医应该联合起来,且这种联合不单单是治疗上的联合,更需要的是方法
 
论上的联合。取消任何一方都是历史的倒退。
 
西医学的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对某个病症的机制没有搞清楚,那就意味着西医临床
 
无从下手。如今的西医临床严重依赖基础医学的发展,如果疾病的病理机制不清楚,就意味
 
着找不到治疗的靶点,没有靶点就无法设计治疗用药或治疗方法。然而,病理机制不清楚并
 
不是意味着这个病理机制不存在,在还没有发现它之前,如果有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可能看
 
起来很粗糙),为什么不去采用呢?为什么不去研究它,促进病理机制的发现,而一味的排
 
斥它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的东西(针灸和中药)非常值得西医去挖掘和利用。
 
6.6 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哲学思考
 
西医学和中医学可以看作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既然是发展的动力,那意味着扼杀任何一
 
方,都是历史倒退的标志。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是否太关注于双方的对立,而忽略
 
了它们的统一。不同观点间互相打压从前不缺,以后也不会缺;最缺的或许是一种理性妥协
 
的态度和互相进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