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之活出一点粗糙讲述了什么哲理?
朱国良
春光正好,秋日宜人,“莫使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古人来”。这时候,应该是适时地放牧心情,放飞心绪的大好时光。“莫使春光老去”,不少人达不到这种领悟的境地,也不可能有“着意看青山”的觉悟,老百姓也可能没有这种境界,但他们落实于行动了,结伴而游之下,向山水问好,向田野致意,游山玩水活得高兴了。真的,桃花开了,樱花红了,得赶紧去看埃不然,只一息工夫,打落桃花三春雨,落花流水春去也!但就有这样的朋友,你约他去游极其困难,一个星期天总记挂着家务事,总不放心孩子,总不停地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角角落落都不放过,瓶瓶罐罐都要擦过。这种精致和细致,实在累人又劳神。
常说,洒脱一些过得好。这话颇有见地。但活在世上,粗糙一些也过得好。有位朋友爱记日记,这习惯很好。但有时候出门在外,半夜三更还挑灯记些鸡毛蒜皮、破铜烂铁的事,还影响到朋友做好梦,这有啥意思?这累不累?我曾无意间见过一位朋友的每日记录,竟还把看别人带去一盒巧克力、一个小玩具也记了下来,这也太仔细了吧!我们在吃的方面,总想吃得好,“食不厌精”当然是一种精致的生活,但烹调的艺术越高明,越能消磨人的意志,这话也有道理,何况吃得好不等于身体好。
对于逝去的日子,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之为“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怀念和回忆,遗憾和悔恨等,都不过是对死亡的一种无奈的悼念方式。昨天是过期的支票,明天是还没有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才是让人踏实的袋中现金。设计和干好眼前的事情,才能成为岁月的主人。既然人生繁杂,浮生一梦,就活得粗犷和粗糙一些吧。对待工作,创建事业,仔细往往受称赞,这也是需要的。对待一些特殊的工种,细如发丝,仔仔细细,还很是要紧。但在生活中活得太精致,太仔细则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而等真要到做点大事要紧事时,则就力不从心了。
当然,我知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之理,但这志向之远大与生活之有趣,毕竟不可同日而语。爱因斯坦说过:人与人之不同,在于业余时间。意思是说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差不多是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来界定的。有的人在家里也要自己动手,时时弄得如展厅、会馆一样,一尘不染,光亮照人,这就要陷于繁琐的束缚,付出劳累的代价了。家是一个什么概念,我说这是一个可以随意赤膊的地方,要的就是恰当的舒适,相对的粗鲁。活得粗糙一点,就是舍得放弃,放弃才会拥有,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之幸福感,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贪求的少。
曾在《鉴宝》中看到,主人将一只粗糙的瓷瓶沿口打磨光洁了,也就在专家们的“可惜”中贬值了。如果我们还能把这种意义上升到做人大落落一些,对物欲待遇大咧咧一些,待人随和包容一点,遇事处世大气大度一点,那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粗糙了,是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
世界本很粗糙,生活本就枯燥,让我们在粗糙中生活,别把自己打磨得太精巧精细了,那可能是一种原生原态,有滋有味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