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历史时期的详细介绍
生物历史时期的详细介绍
(来源:大自然社区)寒武大爆发
在生物界大的分类阶元往往不是逐渐进化产生的,而是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以“突发”的形式产生的,最大规模的生物突发性产生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6.5-7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多种多样的无骨胳的软躯体动物的印痕化石在世界上若干地方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地层中被首次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而在此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生命都是比较简单的形式。第二次发生在5.7亿年前寒武纪开始的时候,大量有外骨胳的无脊椎动物的化石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地层中首次被发现,又被称为“寒武大爆发”,动物中的大部分门类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以后几乎再没有新的门类产生。“寒武大爆发”最著名的化石地点有加拿大的伯吉斯动物群和我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这些的动物群中不仅生物种类非常多样化,还形成了完善的生态系统,具有奇虾这样的顶级捕食者。在澄江动物群中还发现了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寒武大爆发”之后,地球上生物的面貌完全改观,地球的历史从此进入显生宙。“寒武大爆发”以后生物界还发生了很多次小规模的突发性发展,比如哺乳动物与恐龙一起生存了大约一亿年而没有太大的发展,而在恐龙灭绝前后迅速演化出大量的目。在此之前则有被子植物的突发性发展,并迅速取代裸子植物而成为大地的主宰。还有菊石,历经多次大规模灭绝,之后残存的种类总能迅速复兴,分化出大量新的类群,直到白垩纪末全部灭绝。 |
|
隐生宙
隐生宙(Cryptozoic Eon)占有地球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留下的化石却非常稀少。这一时期的早期,生物尚未发生,其后是一段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占据地球的时期,后期则有一些低等真核生物出现。隐生宙可划分成太古代和元古代两个时期。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地球形成以后,结束于大约24亿年以前。虽然晚期有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但那形成时的岩石在漫长的时期内经过了深度的变质,因此保留下来的可靠的化石非常少。有人把太古代早期岩石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单划分成冥古代,时间大约是38亿年以前。 |
|
|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开始于大约24亿年以前,结束于大约5.7亿年以前的“生命大爆炸”,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状结构物,称作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现于太古代而在元古代达到全盛。元古代结束前出现了一些低等无脊椎动物。 |
元古代晚期在我国被称为震旦纪(Sinian Period),时间为大约从19亿年以前到元古代结束,震旦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这个时期的地层最先在我国调查研究。最著名的震旦纪地质剖面位于天津市的蓟县,现在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古生代
古生代(Palaeozoic Era)开始于大约五亿年七千万年前的“生命大爆炸”,从此地球上的生物开始繁荣。古生代又可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大约两亿三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生物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集群灭绝,古生代从此结束。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名称源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地名,分早,中,晚三个世。寒武纪时浅海广布,门类众多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生物史的第一次大发展。寒武纪时三叶虫特别繁盛,因此寒武纪有被称为“三叶虫时代”,腕足类仅次于三叶虫,二者共占据寒武纪时期化石的90%,腕足类到现在仍有少量生存,成为“活化石”。寒武纪延续了七千万年,于大约五亿年前结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纪之一。 |
|
|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名称源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质历史上海侵最严重的时期,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所覆盖,海洋中生活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奥陶纪的海底长着由四射珊瑚,横板珊瑚和层孔虫等组成的美丽的生物礁,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半索动物中的笔石以及三叶虫和腕足类等都非常繁盛,原始的脊椎动物-甲胄鱼类也已经出现。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是当时最重要的掠食者,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最大的有好几米长。鹦鹉螺类只有极少数残存到现在,是我国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名称也源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开始于四亿年四千万年前。这时候三叶虫已经减少,珊瑚,笔石,腕足类等仍然繁盛,甲胄鱼类开始兴旺,巨大的板足鲎是海洋中可怕的掠食者。志留纪时大地开始披上绿装,原始的节肢动物也开始登上陆地,开创了陆生生物发展的历史。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剧烈的加里东造山运动,是地球的面貌大为改观。 |
|
|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开始于大约四亿年前,得名于英国的一个郡名,分早,中,晚三个世。泥盆纪是陆地上的植物开始发展,早泥盆世时的植物以裸蕨和原始的石松类为主,中泥盆世出现了楔叶和前裸子植物,在晚泥盆世由前裸子植物,石松和楔叶组成的森林已经初具规模。泥盆纪最引人注目的是是鱼类的进步,原始的甲胄鱼类和真正的有颌鱼类都非常繁盛,被称为“鱼类的时代”。盾皮鱼中的恐鱼可超过十米,是海洋中的统治者。晚泥盆世时,古总鳍鱼类进化成为最早的两栖动物-鱼石螈。 |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三亿年五千万年前,是重要的造煤时代。石炭纪时地球上温暖潮湿的地方长满郁郁葱葱的森林,早石炭世时地球上的植物群比较一致,都是以石松-楔叶为主的拟鳞木植物群,晚石炭世植物群分化为热带性质的欧美植物群和温带性质的安加拉植物群。石炭纪森林中的昆虫有体型巨大古蜻蜓,两栖动物有壳椎类和迷齿类的石炭螈,到晚石炭世,出现了最早的爬行动物。石炭纪发生了海西造山运动,并在南方的冈瓦那古陆出现了大规模的冰期,一直延续到大约二亿年八千万年前的二叠纪。 |
|
|
二叠纪(Permain Period)因为最初研究的地层明显分为两个部分而得名。二叠纪时欧美植物区分化出华夏植物区和西北美植物区,南方的冈瓦那古陆出现了舌羊齿植物区。裸子植物数量增加,除了种子蕨和科达树外,还出现了松柏,苏铁和银杏。二叠纪迷齿类两栖动物中的块椎类有了大发展。爬行动物开始辐射演化,除了原始的杯龙类外,似哺乳爬行动物达到全盛,早二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是盘龙类,其中的异齿龙是当时陆地上的顶级掠食者,晚二叠纪时非常接近哺乳动物的兽孔类占领大地,其中的巨兽是古生代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到大约二亿年三千万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很多生物退出历史舞台,古生代从此结束。 |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代,脊椎动物开始全面繁荣并出现了一些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物种。爬行动物在海,陆,空都占据统治地位,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可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
|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因为最初研究的地层明显分为三个部分而得名,开始于大约二亿年三千万年前。三叠纪时大地拼和成一块完整的泛大陆,陆地上被松柏,苏铁,银杏和真蕨等植物所覆盖。迷齿类两栖动物在三叠纪时大部分已经灭绝,只剩下全椎类,而原始的无尾类两栖动物已经出现。槽齿类爬行动物迅速发展,达到最大的多样性,并进化出了原始的恐龙和最早的鳄类。在三叠纪晚期,真正的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它们与恐龙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成功地进军海洋,并进化出了喜马拉雅鱼龙那样的大型海洋生物。海洋中六射珊瑚成了新的造礁生物,形成现代类型的珊瑚礁,双壳类软体动物取代了腕足类,菊石类在经过二叠纪末的集群灭绝后,残存的类群再次繁盛,鱼类则以全骨鱼类占统治地位。 |
三叠纪的始盗龙是最原始的恐龙之一 |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得名于法,瑞边境的侏罗山(现名汝拉山),开始于大约一亿九千万年。当时的地球温暖潮湿,适宜动物生存,爬行动物在陆地和海洋继续发展并成功占据了天空。直到侏罗纪晚期,翼龙类在天空才有了竞争者-鸟类,始祖鸟仍然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鸟类。侏罗纪最吸引人的动物自然是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侏罗纪晚期蜥脚类达到全盛,成为地球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巨大的动物,只有海洋中的极少数鲸类才比它们重,陆地上其它任何动物包括其它恐龙在内都无法和蜥脚类相比。梁龙和腕龙分别是发现了比较完整骨架的最长和最重的恐龙。只发现部分骨骼的地震龙比梁龙更长,超龙和极龙比腕龙更重,但是地震龙可能就是长得过大的梁龙,超龙和极龙可能实际上也是腕龙。在大约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侏罗纪结束时,蜥脚类虽然没有彻底灭绝,却大大衰落,恐龙灭绝以后陆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巨大的动物。 |
|
侏罗纪的大型蜥脚类-腕龙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得名于西欧海相地层中的白垩沉积,延续了将近七千万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纪之一,和自恐龙灭绝直到现在的时间相当。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已经完全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著名的孔子鸟最初被认为属于晚侏罗世,后被鉴定为早白垩世。白垩纪恐龙种类繁多,在晚白垩世,鸭嘴龙,甲龙和角龙迅速发展,达到极盛。特别是角龙,晚白垩世才在地球上出现,是恐龙中出现得最晚的类群,却在短时间就进化出了丰富的种类。侏罗纪比较繁盛的巨大的蜥脚类却处于衰落状态,只有少数种类保存了下来,只有在南半球还相对繁盛。剑龙也开始衰落,并成为最先灭绝的恐龙。这时候最著名的恐龙是大型的兽脚类恐龙,以霸王龙、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为代表,它们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而当时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并不亚于霸王龙,其中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比现在的逆戟鲸和大白鲨都大。白垩纪海洋中造礁的厚壳蛤达到极盛,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现代类型的珊瑚礁中断了将近七千万年。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下来,成为难解的迷。 |
角龙类如原角龙出现得很晚,但非常繁盛 |
新生代
新生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延续至今。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
|
|
始新世恐角目的犹他兽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可划分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渐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合称老第三纪,老第三纪一直延续到二千五百万年前,那时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大地上漫步这一类巨大的食肉鸟类-不飞鸟,海洋中则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哺乳动物中有很多现在已经灭绝的类群,旧大陆有踝节目,钝脚目,恐角目,裂齿目,肉齿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种类雷兽,古兽,跑犀和两栖犀等,新大陆有焦兽目,异蹄目和闪兽目等。还有很多现存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也可以追溯到这时,如始祖马,始祖象等。新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当时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虫已经灭绝,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陆地上则开始出现大草原,适应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现在。新第三纪时的动物种类是历史上最多的,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在这时候达到全盛,森林中还有各种古猿。
更新世晚期的尼安德特人
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现在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现在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次,而在我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冰期
现在地球上冰川的面积为149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0%,但在地球的历史上,冰川的面积曾经要大上很多倍,形成大冰期(ice age)。有记载的大冰期一共发生过三次,周期为将近三亿年发生一次。第一次发生在大约六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在世界各大陆产生的时间略有不同,当时地球上的动植物还很贫乏。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至二叠纪,这次大冰期主要发生在冈瓦那古陆,其中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早,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晚,冰川退却之后,出现大面积的舌羊齿植物群。第三次大冰期就是最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对现在影响最大的冰期。
披毛犀是第四纪大冰期的代表物种
第四纪大冰期中冰川有数次扩张和消退,分别被称为冰期(glacial eppoch)和间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一般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比前两次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应该并未结束。第四纪大冰期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第四纪,早在第三纪就已经开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和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体时间也有争议,南极的冰川发生的时间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经形成了大冰盖。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期曾经被划分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贡兹冰期这四次冰期,后来又发现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贝冰期,其中最晚的玉木冰期研究的最详细。最后一次冰期在世界各地的时间相差不大,大约在一万多年前结束。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冰川的面积为4714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2%,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物种可以退却到少数“避难所”中得以生存。东亚和美国东部都是“避难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物种,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物种的南迁,因此欧洲的生物种类比中国要少得多。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很多学者相信,它们的灭绝不是冰期的结果而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物大灭绝
生物的灭绝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这次劫难,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2500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
最近七亿年以来大规模的集群灭绝至少出现过九次之多,其中最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古生代末期,这次灭绝主要发生在海洋中,当时发生了生物礁的第三次瓦解。古生代末期灭绝的类群有原生动物门的纺锤虫的全部;腔肠动物门的四射珊瑚的全部;软体动物门的菊石的大部分,软舌螺的全部;节肢动物门的板足鲎的全部;棘皮动物门的海蕾的全部,海百合的大部分;腕足动物门的大部分;苔藓动物门的大部分。陆地动物的灭绝没有那样显著。第二次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即著名的“恐龙灭绝”,海洋和陆地的动物都发生了大规模灭绝,但海洋中的灭绝没有古生代末期那次的剧烈。中生代末期灭绝的类群有许多浮游生物;软体动物门的厚壳蛤的全部,菊石的全部,箭石的大部分,很多类群的腹足类;爬行动物门的恐龙,中鳄,翼龙,很多类群的海洋爬行动物。规模较大的集群灭绝还有如晚泥盆世时伴随层孔虫灭绝的生物礁的第二次瓦解,灭绝或衰落的动物主要还有日射珊瑚,甲胄鱼类和盾皮鱼类,五房贝类等。晚三叠纪时早期爬行动物被新的爬行动物所代替,灭绝或衰落的动物主要有似哺乳爬行动物,槽齿类,杯龙类,幻龙类,全椎类两栖动物,菊石的大部分,很多腹足类以及牙型石等。 |
人类诞生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大大加速了生物的灭绝。美洲乳齿象等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可能与人类进入美洲有关。最近一二百年来生物灭绝的速度达到空前,并且是同时发生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北美的旅鸽从几十亿只到绝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现在9000余种鸟中有将近1000种的生存状态受到严重威胁,有很多动物只剩下了几十或几百只,象白鱀豚等动物的绝种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