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不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大学不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转自 江南无水blog
昨天看凤凰网的时候,留意到一条关于总理的新闻,说是总理也对中国的大学感到焦虑。为何焦虑呢,就是因为中国的大学到现在都还没有培养出一流的杰出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大师。
这让人不禁想起黑暗的旧社会,无论我们如何的鞭笞他,憎恨他,但有一点,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消化他们遗留下来的所谓大师。而如今这些大师正一个又一个地离我们远去,我们日夜歌颂的新社会却没有继往开来地培养出新的大师,这又怎么不令人悲哀呢?有人说,没有大师的时代是寂寞的。——这样的寂寞我们还要延续多少年?
总理又指出,要培养中国的杰出人才,关键在教师。之所以在指出前面加一个“又”字,只是为了证明总理的观点并非多少高明,无论那个领导人,说起教育,都会这样隆重“指出”。似乎中国一直以为都没有出现杰出的人才,完全是因为教师不够优秀,如果用肯定的句式表达就是,只要中国有优秀的教师,那杰出的人才就会立即涌现。——到底还是教师错了。就像中国的矿难只是黑心矿主错了,中国的医改只是医生错了,中国的房加只是房地产商错了一样。——仿佛官员从来就不曾错过,制度从来就不曾错过!
如果反问一句,那么优秀的教师又从何而来呢?或许没有一个人可以这样回答,靠培养出来。可问题是既然中国的教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又怎么会培养出一流的教师呢?这显然是一个逻辑错误。于是大家都把目光纷纷投向海外,希望靠嫁接的方式引进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然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当然也包括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然后达到良性循环。这样的逻辑不可谓不严密,这样的设计不可谓不美好。可问题是,真的有用么?
有没有用暂且不回答,还是回到文章的开始,说说我们曾经无比憎恶的旧社会吧。当所谓新社会的曙光普照中华大地的时候,那些旧社会的中国大师们有两条出路,那么就是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要么就是相信新社会留在大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同意那些留在大陆的大师依旧是大师,那些大师级的教授依旧是大师级的教授。可结果呢,他们怎么就没有为新社会培养一大批的杰出人才,也就是新的大师呢,而他们却成为了中国大师的绝唱,让我们的民族从此开始承受起没有大师的寂寞。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按照道理,从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心情应该更加开朗,思想应该更加开放,学术应该更加创新,无论怎么说,这大学的条件总比旧社会时的西南联大要强很多吧。
从旧社会过渡而来的也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师尚且不能在新社会开花结果,我们又怎么能奢望那些在外国喝了那么多年洋墨水的所谓海外著名学者来中国“繁衍”杰出人才呢?毕竟那可意味着更多的水土不服埃多年来人才引进的实践结果也表明了,这样的美好愿望无非只是一相情愿罢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横亘在新旧社会社会之间,横亘在中国外国之间,以至于在优秀的旧社会大师一到新社会不是成了哑巴,就是成了黄莺,甚至成了大屎,最优秀的外国优秀人才一到中国的土地,立即就说不出话,写不出字,做不成文章,培养不出人了呢?莫非中国真的成了柏杨笔下的大酱缸,来了就别想干净着出去?可问题是,万恶的旧社会就硬是涌现了那么多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呢?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并非天然的大酱缸,中国人民也并非天生就麻木自私愚昧成不了杰出人才,而是如果在中国大地上,每一个人不能自由的思想,不能自由的言论,不能自由的书写,不能自由的出版,不能自由的生活,只能以权力的大小论贵贱,金钱的多少论成败,无耻的程度论高低,那么这样的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大酱缸,无论是旧社会新生的大师,还是外国引进的人才,他们都只能跟着权力、金钱和无耻一起起舞,一起堕落,一起染成人人畏惧的血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