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写实现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文章
怎么样写实现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文章
虽说我在美国留学、从教20多年,但对于所谓的“美国梦”我从未挂怀,心中涌动的只有“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种家国情怀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我还清晰地记得,初到美国留学所见所闻给我带来两个强烈感受,一是震撼,二是痛苦。震撼的是,一个国家原来可以这么富有!痛苦的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勤劳却那么贫穷?差距的原因何在?有人归结于科学技术,归结于“李约瑟之谜”。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制度和人才,此二者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必须高度重视的。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自然科学(物理、数学)向社会科学及其经济学学科进行学习研究的学科转向。
我始终认为,每一个中国经济学研究者都应该有一份历史责任感,对于中国的现状和发展保持关注,但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的头脑,在作政策性建议时要非常谨慎,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及各种约束条件,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及中国国学智慧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否则,在错误的方法论指导下开出错误的药方,不仅误导舆论、混淆视听,而且可能会贻害国家和人民。
中国经济的制度转型和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变,归根结底要靠人,靠人才。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和话语权的竞争,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在贯彻邓小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上远远超过了中国教育。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受传统计划条件下办学体制惯性束缚的中国教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制度转型和创新驱动的主要障碍。
2004年我决定回国深度参与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并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作为实现自己教育改革蓝图的试验田。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遵循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规律在学科建设、师资引进、人才培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形成了一整套内生性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我们的常任轨教职制度,这一与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接轨的制度,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进行试点探索,并于2007年在学校层面全面实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过去几年,我们引进53名优秀海归教师,凝聚和培养出一批以孙宁、陈庆池、冯帅章等为代表的世界级的青年经济学家,在世界顶级和著名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50篇,达到亚洲领先水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中国问题的研究、高层次的就业、升学和出国等各领域均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主培养的一些博士生已具备了冲击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的研究实力。
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国内高校中首开利用北美经济学家市场进行大规模、成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先河,目前每年循此通道进行招聘的国内高校已达40多家,上海财经大学也入选中组部第三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一直以来,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那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改革探索,都是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有幸入选成为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将鞠躬尽瘁,一往无前。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本文摘编自作者在2012年“我的中国梦”主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座谈会的发言)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