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语文老师与教研员深思的深度好文

引发语文老师与教研员深思的深度好文

2007-03-19 08:57, 周彬推荐, 3945 字, 0/32, 收藏 | 引用
 
摘自:http://blog.cersp.com/userlog5/78681/archives/2007/297823.shtml
 
按语]
 
在凤凰论坛看到一个帖子,陷入深深的思考:想了很多很多:我们的学生为何阅读能力如此低下?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我们的听课老师需要怎样的语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出感情,是不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师生在围绕着课文内容在进行短平快的对话的语文课堂(包括我自己所上的一些公开课)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究竟有多少帮助?我们的语文,究竟朝何处走?
 
转王晓春语文视点一帖
 
援引一条重要消息 [k12教育教学论坛] 2006-11-19 19:31
 
戈壁草
 
援引一条重要消息,请大家讨论:
 
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国际评估中榜上无名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初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至三部名著;高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然而,据《中华社会报》历时半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未经快速阅读训练的学生中,仅有5%的学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此外,一般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速度仅为300字左右/分钟,记忆率仅在20%左右。效率之低,令人吃惊!
 
另据2000年公布的国际中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排第一,依次是加拿大、新西兰、韩国、英国、日本等。2003年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比较组织实施的一项对34个国家的4年级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4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两次评估中,我国均榜上无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专家指出,导致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匆忙只好压缩读书读报时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就是“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人们没有意识到,在没有时间的另一面,是我们的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低!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阅读是人生学习道路上的第一关口,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基本途径,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更多更快更好地获取,已成为摆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接受大学正规英语训练的人都知道,英文泛读要求计时阅读并强化快速阅读能力,然而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仍然缺少快速阅读的教学训练,甚至许多语文老师居然不知道阅读效率这一概念,更谈不上快速阅读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人的时间效率意识及知识更新的周期。
 
中华儿女在五千年的文明中,曾有过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成就和自豪感,但在今天,在攸关一个民族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阅读领域,却被人甩在了身后。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的重大缺失!
 
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缓慢的阅读效率可能带来的危机时,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对英文快速阅读方法的研究和规模化应用与推广工作。
 
学生阅读能力差,原因何在?
 
王晓春
 
其实用不着和外国学生比较,我们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就能发现他们阅读情况和阅读能力令人忧虑,甚至从语文试卷上都能看出这一点——阅读题通常总是得分率最低的,这已经不是十年八年的事情了。
 
原因何在?
 
课外阅读少,课内阅读质量低劣。
 
课外阅读少我们暂且不去说它,我们只说课内阅读的质量。
 
1、语文考试导向做题,而不是高质量的阅读。
 
语文练习册基本上是阅读能力的敌人。练习题的主要特点是肢解文章,破坏思路,切断文脉,弥散文气,总之是在搞一些未来学生生活中(除了考试之外)完全用不上的东西。这种东西做多了,就像每天和特定零件打交道的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不会有驾驭整机的能力。
 
可是做题对提高考试成绩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教师都迷信“题海战术”,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们的语文考试,确有降低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功能。
 
2、公开课导向表演,而不是高质量的阅读。
 
语文课应该是读书课。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师生各自在那里静静地读书,各自品味书中奥妙。
 
然而公开课怎能静悄悄呢?那不就沉闷了吗?那也看不出师生的本事呀!
 
公开课必须热闹,必须出彩,必须外向,必须能吸引听课人眼球。
 
阅读是一种内功,而公开课却导向外扬;阅读是思考,公开课却导向展示。
 
而语文教师是拿这种公开课当讲课样板的。
 
所以我们的语文公开课,也有降低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功能。
 
3、我们语文课基本上不是读书课。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实际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比例并不大,多数时间是在听老师讲,还有就是所谓“对话”,教师用问题一步一步带着学生“爬课文”。
 
这中间的“问题”,往往含金量极低,都是那种教师故作发问,学生明知故答,浪费了极多时间。
 
还有,朗读较多。教师几乎各个都在鼓励学生“读出感情来”,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这种要求,可谓执着。其实对于阅读能力来说,“读出感情来”并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我听过郭沫若读诗(在广播里),感觉他实在没有读出多少感情来。这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花拳绣腿方面下的功夫太多了。都是给人看的,不是在长自己的真本事。
 
当年我在第一线教语文的时候,有感于此,曾经试尝试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他们已经太习惯“听”语文课了。
 
阅读能力都是“读”出来的,哪有“听”出来的阅读能力?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甚至不如私塾科学。在私塾里,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时间都是孩子自己在那里读书,这是对的。
 
4、阅读知识教学不足。
 
一方面教师哇啦哇啦讲得太多,另一方面,该讲的又没讲。说起来不可思议,然而语文课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不同文体的阅读目的、阅读姿态、阅读策略是不同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东西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可是这方面很薄弱,语文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用来“跟着作者跑”了,几乎只有这样一种目的、一种姿态、一种策略。人家说什么,我信什么;作者让我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培养的基本上不是阅读能力,而是“记忆”能力,“复制”能力。
 
5、教师本人阅读能力不强。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在网上和语文教师讨论问题,经常发现对话者没搞清我的意思。当然有些是为了反驳而故意曲解我的意思,有些看起来并不是,是他确实没整明白,而我的见解并不深奥。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可见一斑。
 
语文教师真正爱读书的人比例并不大。自己不爱读书,就没有多少阅读的切身体会,也不知道读书有多大乐趣。于是就只能死死板板地照着教案之本来“宣科”(教案可能也是抄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种老师自己就是阅读的外行。外行阅读者教阅读,其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讨厌阅读,这是很合乎逻辑的。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能力差,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大有关系。
 
我们是在务虚名而招实祸。
 
这个问题不可能迅速解决,只能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