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万世磊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学生同样要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价值观 心理素质 德治教育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德育的客观规律,建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方法,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在当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增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尽管从主流看,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忘却社会主体,他们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同个人的发展、幸福、未来,与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是分不开的。但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少数人身上极化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已不容忽视。
 
2 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二字。例如,学生干部要竞选,奖学金和各种表彰要竞争,就业岗位要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不再 “知足常乐”而趋于保守。他们通过竞争,得到锻炼,也得到回报。比如,他们认为当上学生干部能够锻炼能力,培养管理素质;争取到奖学金和各类奖励证书,既能表现知识和能力水平,又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展示自身价值。但竞争是严酷的,有成功就有失败,因而,不正当竞争或者说竞争目的与手段的非同一性现象也时有出现。
 
3 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大学生崇尚民主、法制社会,并逐步学会用法制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比如,他们关心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实行缴费上学后,他们认为大学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学生应该享有与之相当的服务,应该有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有自我管理的权利,服从学校统一安排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希望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同时又不愿意个人的自由受到限制。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往往也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价值评判尺度逐渐向“实用、利己、享乐”偏移,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们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中不文明行为不能接受的占47.3%,不到一半,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1%。这说明新生对于大学和大学生这个文明层次比较高的社会和群体认识不足,他们在文明向上的境界要求上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到应有的、较高的文明规范程度。
 
在个人诚信方面,有47.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时还贷不应该,21.6%的学生认为不按时还贷可以理解。这反映了部分新生还没意识到仅仅在大学里被动地接受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必备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人的第二身份,也是更重要的社会身份特征。没有诚实守信就不会有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部分同学是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和特别重视的。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主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部分背离现象,不能回避这种背离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观念。一方面,传统文化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功利的追逐。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科专业选择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和生活的质量。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就业时往高收入单位挤,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
 
3诚信和爱心的缺失。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缺失,表现也是另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对同学、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他们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4责任意识淡保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没有家庭责任;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等,由此,也是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2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所谓的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其客观性是指心理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列宁全集》第14卷第224页)。人反映客观事物与镜子反映的客观事物不一样,镜于是消极的反映,而人脑是能动的反映。人脑的反映是受个人条件折射的,即受个人的经验和他全部的个人性格特征制约的。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反映是不同的。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和就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对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给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交往等带来不利。而且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害怕遇到挫折,虚荣心又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等,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教育体制的误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高中老师经常把大学生活进行美化,许多学生那个时候还不了解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就幼稚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什么也不用做了。到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且考试压力还是那么大,特别是英语,有些人因为过不了四级而十分苦闷。这种落差感会使许多学生无法忍受,在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便产生抑郁、厌学情绪。不仅是学习上,就业、交往、家庭等都会对大学生带来影响,有一些学生是来自农村的,家庭条件不是非常好,要靠国家贷款才能维持学业,为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面对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担心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考虑到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急需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心。据调查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杀10人。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信息,自杀已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003年,卫生部发布数据,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6%到25.4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上升到了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已上升到17%。在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拥有一个专职心理辅导员,在内地,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并且很多辅导员还是兼职的。可见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希望通过调查,帮助一些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它,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
 
我们在这次调查中不仅对5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发放了350份问卷,对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比例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为5:4:4:2。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际、情感和家庭等方面着手,经过调查以及对问卷数据的统计,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将情况作以下分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常常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偶尔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达到30%。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多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作了以下几方面对比:第一,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男生;第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城市学生;第三、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高年级学生;第四、独身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独身子女。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有一句顺口溜是“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因为当同学们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有60%的人都认为会感到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即使他们很想与别人交流,但却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导致最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有大部分的大学生性格都属于内向型的,他们非常的胆小害羞,有36%的大学生都害怕到公共场所,也害怕接见陌生人,更有甚者是还8%的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往。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无助,没有朋友,也没有倾诉对象。同时也为自己的无能害羞而惭愧、郁闷。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交际困难的问题,这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2.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新的环境、教学模式不适应,在大学中又很少开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由于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许多人考试不及格,学习的自信心下降,有的还得了考试恐惧症,或产生其他一些问题,造成心理失调。另外,一些大学生以前在高中是学校的佼佼者,而在大学则是普通的一员,这种落差感会使他们感到失落、自卑,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根据调查统计,在大学学习中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概率为32%。缺乏自信心的同学达到36%,还有一些就出现考试恐惧症等现象。特别是那些高成就动机学生始终关注自己的学业水平,目标较高,自己总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成绩不够理想,易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理体验。例如有一位希望自己“出类拔萃”的学生在访谈中这样问道,“总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可无论如何努力,我总达不到预期效果,心里很难受,一直想继续深造,但一看到现在的高数与英语成绩,心就凉了一半”。这说明学习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生活的压力首先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里无法负担他们繁重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向国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参加勤工俭学、校外兼职等活动。这使得他们中有些虚荣心太强的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羞愧心理,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其次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城镇,并且是独生子女,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到了大学,不知如何独立生活,为此感到烦恼,心理积压了许多的不满和抱怨。最后,由于一些学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本身就给小孩带来极坏的影响,而且许多家长又根本不关心小孩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素质状况,这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3.就业压力大
 
就业压力是与高等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大学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大众化教育趋势的发展使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必须进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由于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竞争、学校的社会影响、自身综合素质、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就业形势,就业已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与引导着大学生活。传统专业学生、一般院校学生和无特长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而作为大学生,都期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来就目前社会就业情况和大学生自身情况来看,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失业率极高,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而且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带给他们很大压力。这无不造成大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焦虑、担忧,而失去安全感和优越感,许多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在我们访问一些大学生时一位学生这样说,想到毕业以后不知道能干什么,心里就很焦虑。甚至在新生入学之初,就有学生就问,将来我们专业就业形势如何?我们能干什么?这些无不说明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4.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
 
一些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不善言辞、性格过于内向等原因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我们的调查表明90%的人都会经常去上网,而在这些人中聊天、玩游戏的达64%,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和做作业的。而且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大学生最喜欢上网聊天和短信聊天这两种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不必面对真人,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压迫感,还十分的便捷。这种对网络的沉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识,交往,情感和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和健康人生观的培养。而且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5.难以排解情感危机和其他困难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已相当普遍,但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多数人并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和正常的人际交往需求,有利也有弊,只要把握好度就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如此,但是调查中60%的学生都认为失恋带来的伤害很大。许多人没有正确的恋爱观,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因此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造成悲剧。总之,情感危机也会造成心理不健康状况。此外,大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都会感到不知所措,遭受失败后也往往悲观失望。他们没有独立能力,遇事不知如何处理,由此产生心理压抑等症状。
 
3 引起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及心理不健康的原因综合分析
 
3.1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原因分析
 
是奉献还是索取?学问、金钱、官职、舒适、悠闲、享乐、刺激、冒险,利人还是利己,是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信奉个人主义?等诸方面因子,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都在大学生眼前眩耀、闪动,供大学生挑选和确定。大学生处于多重选择和诱惑之间,并且因不可兼得,甚至无从选择而焦灼迷茫。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合进而与自然界抗争,因而形成了“重遵从,重感情,少独立性,少理性,少自我判断和创新”的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也形成了“重依赖,少独创,重情感和崇拜,少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观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它需要人们靠自身的力量竞争,结果是优胜劣汰。它要求人们的观念从依赖向独立创新转化,从重祟拜和感情向重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转化。许多大学生在这种转化中,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了过去崇尚空谈的陋习,以客观效果和实际效益作为评价人和事的尺度。他们能够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成才融合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追求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关切合法的正当的个人利益,讲究平等、竞争、互利和创新。这些观念的形成其本质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选择上的积极影响,也是大学生经过探索中的困惑产生的一种理性追求,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看不到这个基本点,对这种观念的转化处处责难,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需要建立新时代的价值观体系。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增强理性思维,并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能够担负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人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作为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主要内容的效益、功利、自主等极有可能向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这类消极的价值观倾斜。社会上出现的短期行为、假冒伪劣、见利忘义等现象反映出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些大学生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金钱、地位和权力”,“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遇到危险情景,不必多管闲事”。也有些同学依然留恋过去那种“轻松、悠闲”的缺乏竞争的环境,把与世无争、难得糊涂、活得潇洒看做是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他们并不执著为什么活着,而在乎怎样活着。学业不思精勤,生活倾向享乐。吸烟、酗酒、不得体的两性交往等现象都折射出这些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害怕艰苦、感情欲求膨胀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综合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的价值导向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3.2 引起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透视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状况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分不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他们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交往、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一些人就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我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的具体因素有:
 
1许多大学生来自于农村,自己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害羞感,因此不敢也不愿与他人交往,害怕遭到别人的歧视和拒绝。这种交际困难的存在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2一些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来自城市,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使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导致他们在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 的能力比较差。
 
3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和学习上的压力,过于忧虑自己的学习成绩,过于担心将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4大学学习与高中的学习的方法不一样,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与高中老师也有差别,许多学生没有掌握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压力。
 
5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不够重视,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逃避现实而在网络中寻求满足感以弥补心灵的空虚的情况。
 
6多数大学生都不能真正地理解恋爱,更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旦出现情感危机,就会采取一些不正确或偏激的方式解决,由此引发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从生理因素讲: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会通过反馈增强或减弱下丘脑变化。大脑皮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影响青年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生理成熟不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必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由此也会造成一系列矛盾,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冲突,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客观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就中国大学生来说,其心理障碍也是比较严重的。
 
4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1从根本流转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方法的探讨
 
要从根本流转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必须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思想道德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自我道德锤炼共同建设实现的。道德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思想道德课上的事,应持之以恒,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如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把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坚持度。帮助和引导学生发展公民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帮助和引导学生完善生命结构,在自尊自爱中追求自强自立等。只有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落实到学生的一切活动中,使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中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感受到道德修养境界的实质性提升,才能体验到“诗意人生”。“在把人看成完整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协调、融合,促成外在的教育与激发学生内在德性成长需要的整合,突显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全时空性、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内在性,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魅力”。
 
对于高校来说,应该抓好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校风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它的核心是学风,是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一起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是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学校各部门应和学生一道营造一个宁静而又力争上游的学习环境。重视图书馆、教室、机房和校园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讲座、社团在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和学校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大力培养和宣传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大力培养和宣传学校涌现的具有健康人格、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教师和学生。使学生在奋发向上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刻苦学习、创新发展中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有文化、有思想、全面发展的人。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在经费及其他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要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如与企业、科研院所挂钩等,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习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很好的德育实践机会。
 
其次,社会实践是校园学习的有机延伸,是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检验自身,适应环境的重要机会和手段。通过实践,充分地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对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实践,能够培养诚实守信的意志品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有关方面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机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可考虑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必修课中,取得一定学分才可能毕业,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去。将这一活动有效落实,使之能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加强心理辅导机构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咨询,除了学生工作人员经常性深入学生当中,要善于及时了解、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应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等,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相结合,积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在学生中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确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规
 
范。结合法制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把德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行全员育人。德育是智育的大前提,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
 
4.2 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害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心理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它会使大学生产生不安、封闭、抑郁、自卑、苦闷的心理,在大学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人交流,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在心理积压着,从而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乐趣,变得十分的讨厌大学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认为自己过于无能。在学习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害怕考试,产生厌学的情绪,致使逃课现象屡见不鲜,对未来也没有了信心和斗志。在交往方面会更加的自我封闭,不合群,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为了能宣泄内心的苦闷,只好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
 
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利于大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了使大学生能早日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拥有健康的身心并且能健康的成长,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
 
首先大学生应该提高思想意识,学会自我认识。因为自我认知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培养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所以大学生要努力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打破自我封闭的思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这样有助于自我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可以使同学们意识到心理问题对我们自身成长和成材的不利影响,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逃避,要敢于正视它,自己无法解决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如向亲人和朋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以便对症下药,早日从心理障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和学习有关,要学会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所以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多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情,为自己减缓压力。
 
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只要努力寻找克服这类现象的调控措施,比如遵守交往的原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友爱、互助的积极效果。这些原则包括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另外还要增加自信和学会恰当的角色扮演。只要不断增强自己在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社会性交往,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网。在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注意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宣传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管理。因为网络知识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最为密切,父母的温暖和理解可降低和缓解子女的焦虑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做到以平等的地位与子女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且在子女成长的各个时期注重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心理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虽然压力最终要靠自己解决,但正确及时的疏导可以促使大学生尽快走出这一阴影,早日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向学校提出了要求:高校应该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或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服务。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的男女生中存在各自的差异,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时,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而有所不同。对个别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可进行专门的指导,向他们提供各种帮助,提高其心理素质。
 
虽然学习十分重要,但也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文化娱乐以及体育活动等方面的锻炼,使他们能接触更多的事和物,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高远的志向。使他们不断地扩展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改进社会实践教育方式,通过公益性的服务活动、劳动实践教育等,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从而树立劳动观念,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减少心理冲突。欲求良好的心境,必须有良好环境。要通过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在高雅、健康的心态下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网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http://www.eol.cn/
 
[2] 思政在线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有何看法 http://szw.jxbsu.com/
 
[3] Stumental.com 37所大学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http://www.stumental.com/
 
[4] 职业与教育 大学生人生价值调查分析及建议http://www.evchina.com.cn/
 
[5]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6] 刘东敏 新型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结构探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9 (4)1
 
[7] 方俊明 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 ]1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1
 
[8] 孟莉, 徐建平, 孙发利 当代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