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管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第44节 自我控制行为(3)
 
自制力的培养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坚韧从来就是一个人培养自制力的关键因素。富兰克林的侄子波特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波特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富兰克林求教。富兰克林想了想说:“咱们去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波特喜欢的石头,富兰克林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波特就吃不消了。
 
“叔叔,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叔叔。
 
“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富兰克林微微一笑。
 
“该放下。”
 
“那为什么不放下呢?背着石头怎么能登山呢?”富兰克林笑了。
 
波特一愣,顿时明白了,他向叔叔道了谢就走了。
 
从此,波特再也不沉迷于游戏了,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其实,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事业的高峰。
 
一个人要成就大的事业,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对自己的言行应有所克制,这样才能使错误、缺点得到抑制,不致铸成大错。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要主宰自己,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克制。
 
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能力。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言行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呢?
 
1.用理智战胜感情。
 
对事物的认识越正确、越深刻,自制力就越强。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总是发脾气,而有的人却能冷静对待。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所以对自己的言行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这种粗暴作风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了控制,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2.培养坚强的意志。
 
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自制力。坚强的意志是自制力的支柱。意志薄弱的人,就好像失灵的闸门,对自己的言行不可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后留芝加哥医学研究院深造。23岁那年,一个装着甲型脑炎病毒的试管破裂,病毒顺着耳膜侵入他的脑部,损害了他的神经。他残废了,全身瘫痪,头向左歪,语言含糊,两眼发直,连饮食都很困难,但他思路清晰,思维正常。他身子瘫痪了,心却没有衰竭,他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能为人民做出贡献,就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巨大痛苦,孜孜不倦地写作,成为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由此可见,自制能力是一种为了执行自己的决定奋不顾身、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高士其战胜了生理上的巨大的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严重的瘫痪早就毁灭了他。
 
3.用毅力控制爱好。
 
一个人下棋入了迷,打牌、看电视入了迷,都可能影响工作和学习。毅力,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果断地决定取舍。毅力,是自制能力果断性和坚持性的表现。列宁是一个自制能力极强的人,他在自学大学课程时,为自己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饭后自学各门功课,午饭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晚饭后适当休息一下再读书。他过去最喜欢滑冰,但考虑到滑冰比较疲劳,使人想睡觉,影响学习,就果断地不滑了。他本来喜欢下棋,一下起来就入了迷,后来感到太费时间了,又毅然戒了棋。滑冰、下棋看来都是小事,是个人的一些爱好,但要控制这种爱好,没有毅然决然的果断性就办不到。
 
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嘴上说要戒烟,但戒了没几天就又开始抽了。什么原因呢?主要就是缺乏毅力。没有毅力,就没有果断性和坚持性,自制的效率就不高。可见,要具有强有力的自制能力,必须伴以顽强的毅力。《四大名捕》中有一个捕快,他捉要犯的时候可以几天不吃饭,如此坚强的毅力造就了他在江湖响当当的名号。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能坚持,事情自然就会解决。
 
第45节 自我控制时间(1)
 
一个人来到世间,最大的财富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他的生命,而生命又是以时间来计算的,因此,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拥有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时间。一个人,从婴儿到衰老,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逐渐支付时间的过程。或用时间来换取知识;或用时间来换取金钱;或用时间来换取权势。人,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惟一拥有的本钱——时间,一点一点地支付出去,花费掉,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牧师内德·兰赛姆。他一生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他们的忏悔,八十多岁高龄还让人搀扶着去安抚那些垂死的人和他们挣扎的灵魂。
 
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他的门,说她的丈夫快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兰赛姆不愿让这位老妇人失望,于是他在别人的搀扶下,来到了临终者床前。
 
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经72岁,年轻时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说他很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兰赛姆,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再选择,他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他请上帝宽恕他。兰赛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并告诉他,这次忏悔对他自己也很有启发。
 
他把布店老板的临终忏悔记在日记本里,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将所有忏悔者的临终遗言整理成一本书,书名为《最后的话》。可在芝加哥印这部书时爆发了大地震,大火烧毁了他的63本日记,那是他一生献身宗教事业的心血,他再也无法回忆起那么多东西。兰赛姆临终留下了一只牛皮纸信封,里面有这位受人爱戴的老人留给世人“最后的话”。这句话后来以他的手迹工工整整地刻在他的墓碑上:“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据说,这是世界上惟一一块带着省略号的墓碑。多么意味深长的省略啊,有憧憬,有无奈;是希望,也是绝望;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悲叹,更是对天下众生的殷殷劝勉。那串省略号里,蕴含着足够我们感悟一生且一生也感悟不透的深意,一种一无所知和无所不知相纠缠的情结。
 
包括平凡如我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有过做伟人的梦想,在知晓“时光不可倒流”之时,一声喟叹,梦想彻底消逝,一如牧师生命留言中那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于是,我们羞于“假如”但又乐于“假如”。这种尴尬,正如我们乐于在中彩醒后又莫名地懊悔一般。然而,落叶上写满的只是春天的童话。谁都知道,飘落下来的树叶永远无法像小鸟般重新飞上枝头。假如,是上天的一个玩笑,抑或是我们常玩常新的一个游戏?
 
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如果人们将临终反思提前5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那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可以借鉴布店老板等人的例子,把他们的反思当成自己的反思,并且提前几十年。这样做,便使自己具有了深邃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而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外贸生意的,整天满世界跑,难得见他一面。我们通常的联络方式是打电话。
 
有一天晚上,他打来电话,我们东西南北地聊。他突然问我:“如果让你花1元钱,可以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信息,你买不买?”
 
我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买。”
 
“为什么?”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哪天死,我认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让死亡突然间来临,来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终止。”
 
沉默片刻,电话那端,他轻声说:“可是,我买。”
 
“为什么?”“我怕死亡突然来临时,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没做。不过,我也不想知道得太早,提前10天让我知道就行。”
 
“你想用这10天做什么?”
 
“5天的时间给我的家人,好好陪他们;5天的时间给我自己,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开着车带她穿过森林。”
 
我笑了:“这并不难,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呢?”
 
他叹了口气:“现在这么忙,哪有时间啊?”
 
我也在心里叹了口气,不禁想起另一位朋友。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经理,也是满世界地飞,整天忙着谈判、签合同,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他觉得亏欠妻子和女儿,就说等公司业务发展好了,陪她们去欧洲度假。公司的业务一直在发展,可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好,结果一拖再拖,始终未能成行。后来,他赴美国谈判时,心脏病发作死在途中。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荣幸地迈入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架到我们家门口,却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售死亡的信息。所以绝大多数人留在最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大多都带进坟墓里去了。
 
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怎样利用时间。我们出生时,世界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时间。不论对穷人还是富人,这份礼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它投资来经营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会经营,一分钟变成两分钟,一小时变成两小时,一天变成两天……他用上天赐予的时间做了很多的事,最终换来了成功。其实,这世界上的伟人:元首、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等等,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时间的成功,他们都是运用时间的高手。
 
因此,我认为时间管理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能否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诀就在于搞好时间管理。所以在国外,早就出现了时间管理学,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管好自己,就是最高的管理。
 
人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中,空间容纳人,时间改变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没利用好时间。如果你能将飞逝而去的每1分钟用充实、美好的60秒添满,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你应该把你计划要做的事,结合你的个人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人们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还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如果把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你就可选择时间来工作、游戏、休息。当我们能控制时间时,就能改变自己的一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
 
1.设立明确的目标。
 
时间管理的起始点就是设立明确的目标。如果连目标都未明确,那么时间管理就无从谈起。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我们要——围绕着目标去读书,围绕着目标去思考,围绕着目标去交友,围绕着目标去求师,围绕着目标去旅游,围绕着目标去实践!
 
我的一个律师朋友,是当兵出身,他是军队里第一个考取律师资格的士兵,现在已经是一个很棒的律师了。他能够第一个考取律师,就是因为他到军营的第一天就有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同样的时间,没有目标的人,把时间耗费了;有目标的人,学习有方向,有激情,最终目标也实现了。
 
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假如有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你问船长:“船在哪里靠岸?”船长说:“我不知道。”你说这艘船最终会停在什么地方?假如有一个神枪手拿出一枝枪准备射击,你问他:“靶心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你说他能击中目标吗?假如你坐上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问你:“你要去哪里?”你能说:“我不知道吗?”
 
正因为设立明确的目标是时间管理的起始点,所以你不仅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制订详细的计划。你不仅要制订一年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你还要制订一周的计划、一天的计划,有了详细的行动计划,你才知道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才不会无所事事。
 
第46节 自我控制时间(2)
 
2.学会对付十大时间窃贼。
 
对付“十大时间窃贼”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要减少你浪费掉的时间。时间管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时间往往是被下述十大“时间窃贼”给偷走的:
 
(1)找东西。
 
据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职员做的调查显示,公司职员每年都要把6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放的东西上面,这意味着他们每年要损失10%的时间。对付这个“时间窃贼”,有一条最好的原则:不用的东西扔掉,不扔掉的东西分门别类保管好。
 
(2)懒惰。
 
对付这个“时间窃贼”的办法是:
 
使用日程安排簿;
 
在家居之外的地方工作;
 
及早开始。
 
(3)时断时续。
 
研究发现,造成公司职员浪费时间最多的是干活时断时续的方式。因为重新工作时,这位职员需要花时间调整大脑活动及注意力,才能在停顿的地方接下去干。
 
(4)一个人包打天下。
 
提高效率的最大潜力,莫过于其他人的协助。你可以把工作委托给其他人,授权他们去干,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授权给别人,同时也要给他们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
 
(5)偶发延误。
 
这是最浪费时间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惟一的办法是预先安排工作。事前有准备,利用好偶发的延误,你能把本来会失去的时间化为有用的时间。
 
(6)惋惜不已或白日做梦。
 
老是想着过去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唏嘘不已,又或者空想未来,这两种心境都是极浪费时间的。
 
(7)拖拖拉拉。
 
这种人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应转入下一个工作了。
 
(8)对问题缺乏理解就匆忙行动。
 
这种人与拖拉作风正好相反,他们在未获得对一个问题的充分资讯之前就匆忙行动,以致往往需要推倒重来。这种人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制力。
 
(9)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使人失去干劲,工作效率下降。对人怀有戒心、明争暗斗、愤怒及其他消极情绪使我们难以做到最好。这就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积极心态。
 
(10)分不清轻重缓急。
 
即使是避免了上述大多数问题的人,如果不懂得分清轻重缓急,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区分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所以,我接下来多花一点篇幅来说明这个问题。
 
时间管理学家认为区分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最关键的技巧。许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完全不考虑完成某个任务之后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这些人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或者,他们愿意做表面看来有趣的事情,而不理会不那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队,确定主次。
 
在确定每一天具体做什么之前,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做什么事最重要?你应该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即能给你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最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事。假如你的目标是在下一个月的销售额为10万元,你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我精力最旺盛、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抓紧搞促销,而不是搓麻将、玩电脑游戏、踢足球。
 
除了上述十大“时间窃贼”之外,其他常见的“时间窃贼”还有:承诺太多,喜欢开会,夸夸其谈;门户大开,迎来送往;家务繁杂,应酬过多等等。下面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些技巧:
 
——做好协调,工作分流;
 
——在处理重要而耗时的事务中感到厌倦时,改而处理其他杂务,既可节省时间,又能转换心情;
 
——不浪费零碎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处理杂务,延迟用餐时间以免拥挤等);
 
——采取比较简单的生活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矛盾;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外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节省应酬时间;
 
——充分运用上下班的搭车时间(如车上想问题等)。
 
3.每天列出目标清单。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拿出一张纸,把你明天要达成的目标记下来,不能少于6个,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早上一起床,马上着手达成第一个目标,等到第一个目标达成后,然后开始想办法实现第二个目标。如果有一个目标要做一整天,也没关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
 
以上这个方法做起来很简单,而且对提高工作效率非常有效。它是美国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卖给伯利恒钢铁公司总经理西韦伯的提高效率的一种思维方法,据说这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价值百万。
 
我在很早以前就从报纸上看到这个卖思维的案例,可是由于我对这种“雕虫小技”不屑一顾,因而一直没有使用。最近我看到这个案例后,我决定试试,结果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它太棒了!!
 
首先,它可以让你每天过得很充实,不会无所事事。你想想看,每天你要达成6个目标,如果不动脑子仔细想想,还真想不出来。等你花费一番心思想出来了,写在纸上,你还得给这些目标排次序。你得考虑哪件事情重要,哪件事情不那么重要;哪件事情要先做,哪件事情后做。等你把这项工作完成后,你心中就绷紧了一根弦,你时刻就得为完成目标而忙碌,你是不是过得很充实?
 
其次,目标清单能够给你一些明确的任务,不会让你干一些无聊的事情而浪费时间;而且它还能够让你分清轻重缓急,做事情有计划,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从而极大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如果你能够坚持这样做一个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只要你坚持做下去,你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人生就是一张单程车票,应该让它奔驰得最快最远。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时间,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在地球上还有多少时间。
 
第47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1)
 
自制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把这句话借用过来就是:自制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我把人生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而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
 
正常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练习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当我们疏忽时,就蓬勃地蔓延起来。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人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谁不想拥有能攀上辉煌巅峰的性格呢?怎样才能拥有?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被许多人严重歪曲。很多人以歪曲的“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生活哲学,任自己的恶习成为自然,放任自流。实际上,老子是最重反省悟道、修身体悟的,一生苦苦探索道的真谛。老子之人生之道,应该做“习惯”解,自然之道是自然界的习惯,人生之道是人的习惯。习惯成自然,道法之。
 
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
 
40多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周士渊是中国研究习惯问题的专家,著名的激励专家、行为学家、中国习惯培养权威教练。作为“习惯改变命运”的倡导者,周士渊先生的忠告便是: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而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付出、漫长和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习惯的价值,其实你一旦养成好习惯,意味着你将终身享用它带来的好处。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去做。他每天都坚持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然后散步5千米左右;坚持每天吃10个枣、10个枸杞子、10颗花生、3个核桃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坚持每天记第二天要做的6件事;坚持每天散步时背一些精彩的诗歌、散文以及幽默小段。由于他每天坚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经过多年的磨炼,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前不久,我看过一本书叫《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写的。书中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作者幼年在叔叔的农场发现了一道没有电的电篱笆,叔叔告诉他,电篱笆的设置仅仅是为了给牲畜以警告,它发挥了一两次作用后就可以不再供电,而动物们也不会再次以身犯险,继续过它们平安无事的圈养生活。
 
细细想来,这个道理又何尝不适用于我们人类自身呢?只不过那道无形的电篱笆并非确有实物,而是深深地套在标刻在我们头脑之中的无形枷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约束人的不是外界恶劣的环境,而是人类自己用奴性建筑的牢狱,用惯性打造的枷锁。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几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不再挣扎了,直到长成了大象。这时的它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它放弃了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祝而我们也常常被习惯的锁链束缚着,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就在自己手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负面的经验就像一条大铁链,把我们捆缚着。因此,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忘记过去,努力向前,冲破自我设限。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这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能在人生道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
 
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你可以利用习惯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习惯而遭到毁灭。人应当支配习惯,而决不是让习惯支配人。
 
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1.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根除。
 
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就加以训练和培养。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幼儿时期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类的动作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培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培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不管你怎么矫正也弄不好,因为: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习惯最初是细小的蜘蛛网,但最终将变成牢不可破的大网。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第48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2)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的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经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用力,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好的,”老师接着说,“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第三棵树时已经筋疲力尽,于是他拒绝了老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我的孩子,”老师叹了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雄厚,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惮于去改变它。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因此,我们要在坏习惯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之前,就把它连根拔除。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摊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这摊铁水冷却了,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家长、老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支配着人的绝大多数行为。他说:“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
 
因此,在培根看来,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他写道:“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但愿人们能尽可能培养起良好的习惯。”这样,培养良好习惯就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培根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培根的这些经典论述,为后来的人们所广泛引用。
 
2.约法三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一名五岁的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原来,孩子从两岁开始,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要求他必须将玩过的玩具收回原处,若不收拾好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家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有了家规,孩子才知道该怎样做,家长也知道该照着什么标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几年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礼貌习惯。瑞士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两个好习惯。
 
一是不乱丢东西。
 
瑞士人的规则意识非常强。有个中国人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他们在日内瓦湖上划船,同行的一个游客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瓶扔到湖里了。这个在瑞士长大的中国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错似的。他的这种规则意识因为从小受环境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从小有责任感。
 
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有一次有个在瑞士工作的中国人在一个公园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丁零当啷不知在干什么。这个中国人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麻烦你去看看吗?”中国人进去一看,原来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认为,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对后面的人无法交代。这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觉履行规则的,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借鉴瑞士人的做法,我们对小孩子要“约法三章”,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3.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就是进入学校之后,孩子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习惯好,孩子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习惯不好,那么孩子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再好,收效也甚微。
 
需要强调的是,母亲的素质对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孩子在没出生前10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的一两年中,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中。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影印入孩子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贝诺德说:“孩子学母亲的声音、说话的语调、做的手势、立的姿态,甚至母亲的度量和宽宏与否、态度诚实与否以及说谎骗人的方法,孩子都在领会。其他如起居饮食的方式习惯,无一不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孩子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4.替换而不是抹去,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
 
人们通常说,习惯很难根除。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习惯不可能根除,只能够被替换。换句话说,你只能够替换,而不是抹去一个坏习惯。
 
第49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3)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弟子们也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上。”哲学家又问:“旷野上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上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了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可以。”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也没有来。十几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最后一章上写着: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哲理故事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抹去一个坏习惯,只能用一种好习惯去替换它。因此,在着手改掉坏习惯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地思考究竟应该选取哪些好习惯来替换它们。
 
你也许听说过一些瘾君子在戒烟之后,转而开始暴饮暴食,导致饮食过量,体重骤增。尽管烟民戒烟后频繁出现的暴饮暴食现象的原因还不太清楚,但是,很显然,在改掉某种习惯之后,必然会产生某种必须填补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选取好习惯来取代坏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个坏习惯刚离开,另一个坏习惯又接踵而至。
 
如果你有目的地选取了用好习惯去取代坏习惯,那么,改掉坏习惯将变得容易许多。以抽烟为例。我有一个朋友,就是用嗑瓜子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取代抽烟。当他每次受到香烟的诱惑时,便强迫自己嗑几颗瓜子。虽然他现在已经很少嗑瓜子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在以后很长时间里还是需要瓜子的。
 
我的另一个朋友,他的坏习惯则是晚上要躺在床上看着电视入睡。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他决定用看书取代看电视,直到自己睡意袭来后入睡。这无疑又一次验证,有目的地选择新习惯来取代旧习惯,将极大地提高改掉坏习惯的可能性。
 
再如,如果你有酒瘾,现在你想戒酒,你可以用你喜欢且无害的事物来取代酒。比如说,如果你喜欢看电影,就随时去看;喜欢嚼口香糖,就嚼嚼口香糖,让嘴巴不要闲着。当你很想喝酒的时候,就用喝牛奶、豆浆或果汁代替。如果你习惯喝某种瓶装的酒,就把牛奶装在那种瓶子里来喝。
 
同时,你要断绝所有令你上瘾的东西。你要断绝所有含酒精的饮料,把冰箱清理干净,远离那些喝酒的朋友,做梦也不要梦到酒吧,即使在梦中也不要靠近,也不要在酒店附近徘徊。不管到哪里买东西,闭起眼睛,然后直接走到卖那个东西的地方,不要东张西望,因为到处都有酒卖。
 
5.勇敢地采取行动,向不良习惯告别。
 
“习惯”二字想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并不陌生,甚至早在学前阶段家长和老师就在对我们进行着这方面的教诲。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物,我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它的重要性呢?
 
记得有一个成语“熟视无睹”,它的意思是对熟悉的东西我们会像看不见一样地对待它。同样道理,这可以用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上。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反而越陌生。我们对习惯的认识也往往如此。对待习惯,我们用习惯的态度,运用它而漠视它。我们会说“习惯使然”“习惯了”,认为习惯只是行为的自然重复,从不去挖掘它有何深意。其实,习惯并不是简单的行为重复。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评论家三木清就“习惯”说过一句话:“即使将石头朝同一方向用同样速度扔下千百万次,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习惯。”这句话显示出习惯绝非一个简单事物。
 
所以,往往是看起来熟悉的东西,其实是你最陌生的;往往是貌似普通的事物中,却包含着最深刻的道理。习惯便是如此。虽然人们表面上好像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大家并未真正了解习惯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由此走向成功而大多数人却未能做到的原因。
 
无论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品质、多么好的原则、多么好的理念,我们“知道”是一回事,但我们是否真正能“做到”则是另一码事。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隔着一条很宽很深又很湍急的河,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便是习惯。没有习惯之桥,知道了你不一定能做到;有了习惯之桥,你知道了就一定能做到。
 
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往往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不断重复的结果。
 
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次重复的行为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是如此,只是结果不同。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勇敢地采取行动,向不良习惯告别!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和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酗酒、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对自己非常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于禽兽。他仔细地检点自己的放荡行为,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刚毅;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荡;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剩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他跟哥哥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部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由此迈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全心全意去实行。小时候,我们常会感情用事,长大成人了,我们要用良好的习惯代替一时的冲动。我们的自由意志屈服于多年养成的恶习,它们威胁着我们的前途。我们的行为受到品位、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必须受习惯支配的话,那就让我们受好习惯的支配,那些坏习惯必须戒除。我们要在新的田地里播种好的种子,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全心全意去实行。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寿命可达70岁。老鹰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趾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像老鹰一样,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抛弃,才可以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改革的勇气与再生的决心。
 
第50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4)
 
6.用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先来分析一种现象。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是用右手拿筷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小到大人们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这说明了人是按照习惯来办事的。假如在今天吃午饭的时候,你不用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舒服,挺别扭的,对吧。这说明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从今天开始,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饭,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你会不再那么别扭,稍微习惯了一点。这说明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不断地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怎样在21天时间里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下面请看美国《读者文摘》上一位美国妇女的自述:
 
牙医告诫我剔牙和刷牙一样重要。如果不剔牙的话,我的牙龈病会更厉害,我一直打算剔牙,但老是拖延着不行动。
 
“好,就利用这三周改变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我心里自忖。第一天算是最困难的了。第二天、第三天,剔牙这件事还是显得讨厌又麻烦。但第一个星期才过去,剔牙就成为上床前的例行公事了。
 
到了第三个星期结束,我惊异的是,剔牙变得和刷牙一样容易了。我得意洋洋,因为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有了这样一个开头,我就能再接再厉,朝更困难的目标迈进了。
 
我一直打算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少吃些甜食。于是我把该吃的食物列出表贴在冰箱门上,时刻提醒自己。
 
说实在话,第一天的日子可不好过。我努力让自己忙碌些,但脑海里却翻腾着冰箱里的巧克力蛋糕和甜食盒里的奶油甜饼。第四天,全家吃蛋糕和甜饼,我却独自吃水果和蔬菜,我心里涌起一阵自尊的波浪。三个星期一过,习惯就固定下来了。我不再拼命吃甜食,我的体重减轻了5磅。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我和丈夫凡尔近来相处得不好,我们不吵嘴,但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感情沟通。我知道,主要问题是我总对他挑刺儿。实在遗憾,我觉得他身上的毛病太多。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唠唠叨叨的人,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凡尔对我闭起心扉。这是怪不得他的,但我自己能不能改变呢?
 
我又画了一张“三周规划图”,决定试试看:每天我要在丈夫身上找出一个优点,并告诉凡尔。
 
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我看凡尔许多地方不顺眼,例如,为什么他吃过东西不收拾?为什么他又把那件糟糕的衣服穿上了身?有一段时间我很难找到他身上有什么优点,难道真的连一个优点也找不出来吗?
 
不,当然不是。屋里有什么要修理,凡尔会敲敲打打,把东西修好。
 
“啊,你把电灯开关修好了,真不错。”我对凡尔说,语气中难免几分做作。
 
第二天,我又对凡尔说,他对我的缺点十分耐心,而没有像我对他那样唠唠叨叨,这真使我高兴。他笑了笑,那故意的一笑,真叫人别扭。
 
“看来,这方法行不通了。”我自言自语。
 
接下去的几天,我仍然觉得很难找到凡尔的优点。我开始觉得有些虚情假意,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口是心非地说着好话。但随着三个星期一点一点过去,我从丈夫身上找优点变得容易起来。他为人诚恳,对孩子又耐心,为什么我只看到他的短处呢?
 
到了21天结束时,我简直不相信要表扬凡尔是多么轻而易举,一点儿也没有别扭的感觉,而凡尔看起来也确实与以前不同了。他对我也更加亲近,开始坦率地谈他的工作,谈他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到三个星期结束,他说是我显得和以前大大不同了。
 
“是的,”我说,“我最近一直努力克服唠唠叨叨的坏习惯。”
 
凡尔很动情地说:“难怪我觉得自己好多了,也觉得我们俩之间好多了。谢谢你的帮助,谢谢。我实在应该努力,做个更好的丈夫,做个更好的人。”
 
我十分激动,几乎说不出话来。后来,我向他解释了三周改变自己的规划和我的进步,凡尔说他也要试一试。
 
读了以上这个有趣的故事,你是不是也想试试呢?
 
第51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5)
 
做一个有心人,为自己去有计划地塑造好习惯。当然,你的坏习惯已经十分顽固,因此要形成某些好习惯,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
 
中国有句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一、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二、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只是难了一点而已。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劣根性没有信心,裹足不前,请扪心自问:我是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不改变,就意味着失败;要成功,就别无选择,立即改变。改变习惯其实是简单的,成功其实也是简单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
 
7.运用“七大对策”去培养一个好习惯。
 
这“七大对策”是中国习惯培养权威教练、著名激励专家周士渊先生在多年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如果你能够遵循这“七大对策”,你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很多的好习惯。
 
对策一:研究培养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你首先必须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你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你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愿望,你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你才能有坚决的行动;只有有了一次次坚决的行动,习惯才能逐步养成。
 
对策之二:研究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可行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开始前的可行性分析很重要,这样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否则,脑袋一热,盲目去做,常常会半途而废。回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是经常对某件事情有很大决心?比如信誓旦旦地说,从明天起一定要长跑,每天一定要用1小时学外语,每天一定要拉半小时小提琴等?为什么热度只维持了几天、几个星期,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可行性分析。
 
对策之三: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有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处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学会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刚柔相济。在坚持的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千万不要一灵活,把原则也丢掉了。
 
对旧习惯的克服,要放在有了毅力以后再进行,要先培养好习惯,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人的毅力会慢慢增强,当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有了力量去对付那些坏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去碰那些坏习惯,你就容易受到阻力,挫伤你对习惯培养的信心。
 
对策之四: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时间,我想这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当然就不一样,因此我把它确定为1个月。
 
对策之五: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会粗到牢不可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对策之六:借东风。
 
“借东风”的意思是通过阅读一些好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境界。我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本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它的作者是一个从事业巅峰跌到了命运的低谷的人,他失去了事业、房子、车子、家庭,变得一贫如洗。但后来他总结教训,顽强拼搏,终于反败为胜,重新登上了事业的峰顶。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一本商业书籍,实际上却是一本教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教科书,它在西方被称为“商业圣经”,因此我把读这本书称为“借东风”。
 
对策之七: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贵在坚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也不深奥,但是就不容易做到,这大概也是成功的一条重要标志。如果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当然是能够取得成功的。做任何事情,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