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学的好习惯

教师必学的好习惯

时间: 2008年12月2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佚名 浏览次数: 115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一
 
期盼是更深层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舌功能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元功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教师的期盼、等待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更积极的、更深层的爱。
 
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鼓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事实上,学生非常尊敬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更好的老师,教师积极的期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爱心的感召下引起积极的变化。
 
教师期盼性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期盼性的语言,渗透着教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也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困生不断发展。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赏识、期盼性的课堂评价能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欣喜不已,也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知识因为插上了感情的翅膀而变得更有趣味和魅力。成功的体验更激励着学生勇攀知识的一个个高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分析:
 
魏书生说:"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会为了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但他也想到可能不容易达到。孙老师在这个学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他从书中将一片清华校园里的红叶拿出并强调:他摘了两片红叶,一片给了自己的孩子,一片给了学生。说明老师对他和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期待,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更激发了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的动机。在送红叶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了叶子霜打的红叶,并要看学生接红叶的方法,这个叶子代表了老师的期待,学生的理想。"想要"说明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双手去接说明对理想的真诚,老师在这里很好地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可以想像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的信任一定会成为这位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二
 
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教师要有威信,假如没有威信,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少了有效进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赞可夫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使学生感到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威信与威严不同,威严往往是靠冷漠、训斥、惩罚树立起来的。如果一个老师只有威严,学生就会成为"两面派":即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这是压抑出来的;老师不在时翻天覆地,那是渲泻出来的。而威信是靠言行传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去深入人心的喜欢、敬爱或崇拜。
 
实践证明,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其威信之高低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要求由有威信的教师提出,学生就容易接受,相反,由威信不高的教师提出,学生就不易接受。
 
可见,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按受教育的保证。同时,教师的威信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教育力量,因为只有有威信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喜欢,而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教的学科。据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律达到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都不喜欢程度也有很高的相关,一致律达80%。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才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
 
案例分析:
 
教师要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应该注意哪些总是呢?
 
首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边柯指出: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学高为师",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当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钻研不透彻,学生一质疑,教师就不知所措,回答起来模棱两可,这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眼神;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就能被学生看成是很有智慧,也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要树立威信,"学识"两字须牢记在心。当然,学识的获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承认每一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堪为人师。
 
其次,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孟子说:"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乐于奉献,有健康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
 
第三,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具有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所以"爱"成为教育成功的秘决。有些教师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有人甚至认为鞭打的威胁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前胆。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另外,还有些人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他们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光焕发,懒得对其进行深层管理,这样的教师虽然和学生的关系也可能是融洽的,但这种人在学生心目中却分量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所以说,"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他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对学生爱出发,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此外,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你,敬佩你。如此,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三
 
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咱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久而久之,这些宠儿便失去了生存的本领,专门寻求别人的保护与宠爱,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听话,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或比较调皮,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乃至故意抹煞。如果那样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最此薄彼,处理不公正,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也难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案例分析:
 
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教师应当记住,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而教育公正包含更多的教育制度内涵。
 
对待学生,要力戒"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避免感情用事。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的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忌只把目光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注会在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进行相互取长补短。在对荣誉称号的评选取上,也应切忌只由教师根据成绩或自己的喜好来定,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选;班队干部的确定,也不能由教师指定或任命,而应该让大家去选举。"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就要做到:①平等地对待家庭出身不同的学生;②平等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③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④对学生的评价要公正合理。
 
教师热爱学生,这是最起码的为师之道,但这种爱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决不是厚此薄彼的。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而不宠,真真切切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四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卢梭
 
教师的劳动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要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影响学生,发现和引导学生的行为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鲁迅先生早就说了,对孩子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但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谈何容易。一是因为师生在年龄方面存在着代沟,教师喜欢的,学生不一定赞赏,而学生崇拜的又很难是教师的所爱。二是因为教师的社会职业与学生的社会角色不同,就某种程度来讲,学生对教师心存猜忌与提防,惟恐"言多必失",在与教师的变谈中,往往抱着"投石问路"的心理,采取"挤牙膏"应对策略,你问一句我答一言,你不掌握实底,我便搪塞敷衍,光打"擦边球",不接触实质,因而有些时候师生之间的"促膝谈心",只能是教师推心置腹的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则充耳不闻,闻而不戒,起不到一点作用。
 
要改变这一状况,真正与学生心心沟通,就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站在同一层面上,在对待问题和事物时允许学生持反对态度,更允许学生申辩自己的理由,教师能耐心听完学生的申诉,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向你倾放,与你交流,你才能打开学生心结,使其摒弃心病,健康成长。
 
经典案例:
 
李镇西老师参与制定《班规》,并说:"我是这个班的普通一员,既是制一《班规》者之一,也是实施《班规》者之一,既规约学生的言行,也要规约班主任的言行,一班之'长'不是班主任。"因此,他是受《班规》惩罚最多的一个,很多事例彰显了他的平等意识。
 
大雪飘飞之日,师生同在雪地里不分尊卑地打雪仗,学生甚至肆无忌惮地将雪砸向躺在地上的李老师身上,以致整个身上堆了厚厚一层,若不是尚有两只眼睛和两上鼻孔露在外面,真会让人误以为李镇西老师已经葬身于莽莽雪海之中了。于是,学生狂笑不已,快乐无比。不料李老师一跃而起,将一团冷雪猝不及防地塞入一个同学衣领之中,随后,又是一阵透彻心扉的大笑。
 
在李镇西看来,世上之人,不管地位高下、富贵贫贱,都是大写的人,在人格、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他认为师生之间要有平等意识,同学们深为感动,于是,他与学生的平等意识日益渐长,师生感情日深。
 
案例分析:
 
李镇西老师的"平等意识"就像阳光,真正照进了学生的心灵,师生雪中同乐只是师生平等意识的一种外化形式。他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平等意识教育,为未来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品格之人。老师的权威被民主的意志消解,同时也被放置到一个与学生同等权利的方位。他的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李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李镇西老师赢是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和崇拜。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要求师生间互相尊重。"自尊的人,知道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相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强调学生要尊重教师,其实进入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始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尤其希望家长和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日常言行中经常出现差错,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很容易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学习。教师不能总以教育者自居,处处要求学生,必须放下架子,注意尊重学生,以疏导、帮助、关爱和信任来赢是学生的尊重。
 
其次,要学会宽容。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成,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学生毕竟是未成长人,他们年幼,需要教育。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而是要宽容,要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方会把教师当成朋友,喜欢教师,才能爱屋及乌。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正是成功的前提。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五
 
宽容是一种美
 
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为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诚是它的基石;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是它的果实。
 
宽容是一种美,犹如暴风骤雨后天边的彩虹;宽容是一种力量,支撑人们熬过数九寒冬,盼来阳春三月,宽容也是一咱魅力,一颗宽容的心衬托出一种迷人的人格。
 
人世间时时处处需要宽容,学会了宽容,你的视野才人变得更为广阔,更加美丽,你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出了宽容的本质;法国著名作家雨要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所有这些,都对宽容作了深刻而透彻的阐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宽容。懂得宽容的教师,不仅懂得教育,更会享受教育。宽容学生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放低我们的姿态,走到学生中间,平视他们的眼睛,学生会逐渐消除与老师相处的恐惧感,乐于亲近老师。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对学生适当宽容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蒙昧无知,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做老师的,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对学生的缺点为什么不可以宽容一些呢?做老师的更没有必要死抠住学生的某些过错不放。
 
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绝不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袒护与放纵,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的自尊心从自卑、恐惧中摆脱出来,消除顾虑,解除学生因犯错误、挨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压力,恢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还给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唤起学生对老师尊重、信任和理解。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原谅我了"后,就会释放心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还可以迸发出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有时还可以调适气氛,形成和谐的局面。师生间和谐统一的气氛能冲淡学生心中不愉快的阴影,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由此可见,宽容应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能宽容学生时尽量地宽容学生,因为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一片童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发;宽容是一个接力棒,她传递人生,传递力量。当我们试着去"宽容"学生时,也许,心灵之桥便从此飞架两岸!
 
经典案例:
 
1、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一天,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便当即制上了他,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放学生,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到正在等候的王友,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有些疑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果奖给他。这时,王友流泪了:"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有错误,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送给他:"你已经认识错误,再奖给你,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2、校长罚画人体图
 
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在英国上小学时,一天,突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和几个小伙伴逮住一条狗杀掉了,没想到杀掉的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罚他们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他们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杀校长狗的事便就此了结了。麦克劳德非常感激校长,在画图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发奋学习,以后成了著名的解剖家和诺贝乐奖的获得者。
 
案例分析: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才能巧妙地解决问题。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校长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在处理犯错学生时个睿智。
 
王友用泥块砸同学,肯定违反了校规校纪,但陶行知始终没有上纲上线,没有说王友一句不是,还给予了王友物质与精神奖励,足见陶行知非常宽容学生。陶行知重视校规校纪,才会一见王友用泥块砸人,就立即制上,并责令他放学生到校长室等候,避免事态扩大又足见其严格。
 
当然陶行知对学生的宽容也是有分寸的,他进行了有关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才采取以学生自身优点克服缺点的手段、方法,准备好糖果与学生见面。倘若陶行知对王友砸同学视而不见,或当时拿出糖果送给王友,这样对王友便成了纵容,而不是宽容了。
 
麦克劳德和同伴杀掉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没有索要物质赔偿,没有批评指责,足见其宽容。但校长不忘学校教育的近期或远期目标,为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善于运用多方面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成性的教育,竟别出心裁地"罚"学生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又足见其严格的一面。
 
麦克劳德的校长将宽容、严格巧妙组合,对特殊事件作特殊处理,凸显了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麦克劳德的探究热情,极大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倘若校长不太关注麦克劳德几位学生的好奇心,依照校规校纪,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他们,要求他们赔偿,又有多大收获?
 
宽容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良方,学生需要宽容,教育需要宽容。尽管宽容的途径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但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在努力寻找一条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之路。
 
老师们,让我们学会宽容吧!宽容是美丽之源,就像天空是宽容的,她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了她的深邃之美;也如时间是宽容的,她容忍了各色人等一时的虚掷,才有了她的延续之美?让我们多一些宽容,那么,学生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阳光。
 
做个宽容的老师,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六
 
教育需要严格
 
教不严,师之惰。
 
——宋朝思想家 王应麟
 
"严格与爱"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是建立在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的,学校教育的师爱中必须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耐心教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是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诚去爱他们。"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真诚地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老师,会更加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是一致的。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师爱,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样的严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责任意识在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真知是在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严格要求既是对学生的学业负责,也是为社会未来负责。
 
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这样,就会使优生弱化自控能力,品德滑坡,而后进生则因为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而产生反感、对抗情绪,从而对学习及各种活动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牢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严爱有加。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七
 
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培根
 
嫉妒既害人又害已。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欣赏别人是美德,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欣赏别人绝不是逢迎与敷衍,专捡别人爱听的话。欣赏别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努力地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心里承认它。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人们也对能够欣赏他人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美。
 
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智慧。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学会喝彩、相互欣赏是人性的公正和善良。共同的人性存在于每一个同学的心灵深处,教师唤醒自己,也唤醒学生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学生寻找开启心灵的神奇的钥匙,使颗颗心自然沟通、相互理解,把培养好习惯勤务员于更深的层面上。所以,引导学生相互欣赏是培养他们道德分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密切,他们共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与教师相处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比教师更全面更深入,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可以是全方位的。学生群体相互欣赏不仅弥补了教师对学生优点了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得对学生的表扬变成全方位的,同时,也会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经典案例:
 
之所以把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看得这么重要,是因为欣赏别人本来就是种美德。它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包含了信任与肯定;它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悔过新,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每个人都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 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
 
案例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相经喝彩、相互欣赏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要能接受生活中有没于自己的别样存在,习惯于听到不同的声音,懂得去接纳别人。
 
其次,要善于发现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人无完人,大 家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纠正别人固然重要,但换一种方式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也是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引导他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成绩,与别人进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不是设法寻找别人的短处和不足,并且多进行自我竞争,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对同学平时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点点滴滴擀步予以肯定,突出的,可集中表扬时再次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应顾及后进学生。教师要着重引导善于发现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使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八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学校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现在有许多学校都将这一理念细化成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在进行尝试,但问题是,要切实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在表面空喊口号。
 
从教学过程或教育的根本目标来看,"学生第一"是不容争议的。目前,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发展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方式;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民展、自主学习为前提,教师讲得再好、教学设计再妙,都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孙敬修说过:"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不足,对他们的关系、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有真诚、无私的爱,教师才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称号!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上,这是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案例分析:
 
时代走到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个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引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把学生把在第一位就要懂得如何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俗话说:"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个性格,收获命运。"从小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二、关心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责。
 
三、关心学生的身体。关心学生只是一时,而关心他们的成长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习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影响教师一生的习惯之十九
 
主动问候学生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 的人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
 
目前,很多学养成了尊重老师、向老师主动问候的良好习惯,但是也有些学生见了老师,或视而不见,或躲躲藏藏,连个招呼都不打。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令我汗颜:不是我们不愿意打招呼,是因为我们和老师打招呼时,老师的回应大多数是敷衍,而且很冷淡。
 
仔细想想,我们的教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学生的问候,很多老师只是"嗯"一声了之,有的甚至理也不理便匆匆而去,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的,更是少之又少。
 
要求学生讲礼貌,我们当老师的首先应该做出表率,如果我们能够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学生一定更加愿意接近老师。老师主动打招呼不仅限于师生见面时,还应表现于课堂内外:上课时,请多走下讲台,给孩子们更多的关心;提问时,请多靠近学生,给孩子们鼓励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赞赏的话语;下课时,请多在教室停留几分钟,和学生唠唠家常,说说闲话,倾听学生的心声……
 
面对来自学生的尊重,如果没有一个尊重的回应,我们便会失去那份尊重。当你主动把一份尊重还给学生时,学生一定会回报你加倍的尊重。
 
经典案例:
 
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在博客上写的心得体会。
 
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老师值班,每天,在学校门口、院子里或教室里总会有三位老师分别在巡视。这个所谓的值班就是督促陆续到校的学生尽快到教室里上早、午自习,避免学生在院子里发生意外事件。值班的惯例是从建校起就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中断过,因此,校园内的纪律一直很好!
 
这几天轮到我值班了,我负责学校门口附近的地方,看着学生三五一群走进校门,不时有学生向我敬礼问好,我也每每会微笑着点头示意,有时候也回以问候。也有的学生问好我无暇顾忌,偶尔瞥见的却是他们失望的神情。其间,更发生这样一件小事,但却让我无法忘记,也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主动跟学生打招呼。
 
那是值班的第一天中午,我正站在教学楼前招呼几个调皮的学生走进教室上自习,这时,迎面走来了一年级三班的小男生许子明同学,说起这个学生,他比较特别,自从我教他开始,他几乎都不跟我说话,就算是面对面问他话,他也只是摇头、点头,而且也不怎么爱笑。同学们告诉我,他跟其他老师也这样,即使和同学们也是极少讲话的。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刻意去接近他。今天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发呆,也许是看到其他同学向我问好,也想说点什么吧,但是却始终没有开口。接着,他低下头准备从我身边走过,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回身,拉住了他,然后给了他一个阳光般的微笑,轻快的对他说:"李子明同学,早上好!"他依旧没有回答,只是回报了一个灿烂的微笑给我,我虽然有点失望,但是他的笑已经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我摸了摸他头,示意他回教室去了。之后,我早就把这件事完全抛到了脑后。
 
第二天,仍然是我值班,依旧重复着昨天的任务,这时候,我听到一个不大声音给我问好:"陈老师,早上好!""你……"好字还没出口,我猛抬头一看,着实吃了一惊,原来是李子明,便愣住了,天啊!他居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了,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那个小家伙就蹦蹦跳跳的从我身边跑开了。我兴奋极了,从那以后,李子明变得喜欢和我交流了,我也用更多的尊重和爱心去不断地感动着这个不爱与外界交流的孩子。想没想到,老师一个主动的问好,居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和学生的平等首先体现的是互相尊重,学生主动向老师问好是尊重老师的表现,而老师主动给学生问好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所以,你的主动收获的是学生的心。其他老师对此还是不解,问及我是如何开导了李子明的,我神秘的一笑,轻松地回答:"我学会了尊重学生!"
 
案例分析:
 
学生不是不想和老师打招呼,很多时候他们不能确定老师是否认识他,害怕和老师打招呼后老师没有反应而尴尬。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就要彻底放下师长的架子,做到真正的师生平等。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又何妨呢?
 
其实,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缕清风,拂去学生心中的烦忧,使其神清气爽;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泓清泉,涤荡心底的污垢,使其心田清润;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捧月光,放牧其自由心灵,顿生自信、自强的勇气。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常怀此心,常行此道,而且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
 
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比较具体、深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又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重要。
 
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经常要做的工作。但是,大家平时与家长联系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在学生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或者出了什么事故(总之不是好事)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地怕接老师的电话。久而久之,这种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开始慢慢减弱。
 
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三两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有些老师虽已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很害怕与家长沟通。因为现在家长选老师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一些教师平时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与修养重视不够,在学生中,在家长中,在社会上,形象不佳,声望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不仅选学校,还选老师,一些形象不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就常常成为被调换的对象。出现这种情况,责任更多的是教师这一方。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有危机感,要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家长们越老越高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
 
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只要我们以诚相待,对家长多一分尊重和理解,我们就一定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而这最终将形成家长对教师理解、放心、学生对学习上进、用心,教师对教学尽责、安心的良好局面。到那时,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教学质量怎么会不提高呢?
 
尊敬的家长朋友:
 
我叫李镇西,本期开始就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我有一些真诚的心里话想对您说。
 
我首先感谢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武侯实验中学,我认为这是您对我校的信任。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定尽我们的全力不辜负您的信任!
 
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我完全可以理解,当您把孩子送进我校的那一天,就对学校的老师寄予了厚望,希望您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是,不知您是否想到过,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首先不是取决于老师,而是取决于您这位家长!我们学校本期开始实施"新教育实验",该实验有一个内容就是让所有学生家长学会做"新父母"。这点非常关键。
 
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孩子的成才,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道理很简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长的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注意,这里所说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家长素质",不一定和文化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在我的视野中,有的博士家长依然"培养"出了罪人,而大山里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却培养出了一个个有出息的孩子。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原北大副校长、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出生于农村,父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因此他也谈不上什么早期的文化启蒙,九岁才读小学,但因为他的父母首先是一个善良、勤奋的人,于是一粒科学家的萌芽便在这对农民夫妇的手中开花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也是教育者――不管家长是否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或是否学过教育学,只要有孩子,他就是教育者。这样看来,我们――就是我、我校的老师和你们家长――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同事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教育者啊!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您的孩子啊!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盼着您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啊!我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育较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您所企盼的有出息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
 
可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呢?您的家庭里有没有这样的场面呢?――晚上(或周末),孩子在书桌前痛苦而心不在焉地看书,旁边,孩子的父亲在和一群哥儿们喝酒聊天;另一旁,孩子的母亲正和一群人在桌上大呼小叫地搓着麻将;而在厨房,孩子的爷爷或奶奶正在洗碗;父母的声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孩子有点不耐烦了,从书桌前站起来想出去玩电脑,这时父母开始呵斥大骂孩子……
 
我可以断言,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绝对不可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当然,我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家庭不会是这样的;而且我还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
 
但是,作为校长,我还"得寸进尺"地希望,我们武侯实验中学的所有家长不仅仅是合格的家长,更是优秀的家长!
 
刚才我说过,我也是一个家长。我有一个天资并不聪明的女儿,但在我的教育下,她成长的很顺利。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这其中有许多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做最好的家长》。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您,也许您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说:"我怎么能够和你比呢?你是专门搞教育的,还是校长,而我却不懂教育。"不对,刚才我不是说了吗?每一个家长都是教育者,其教育水平和所谓文化水平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我的体会是,和孩子一道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谓"和孩子一道成长",说起来就是两点:第一,和孩子一起阅读;第二,和孩子一起写作。也就是"共读"和"共写"。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有趣有意义的书。就从这本《做最好的家长》开始共读。这本书写的是我女儿从0岁到18岁的故事,她的成长对您的孩子一定有帮助的。这本书更写了我教育女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有许多故事,我相信,我的教训和成功也一定会对您有参考价值的。请您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反思,一起进步!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写成长日记。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然后不断超越的过程,而写作就是最好的反思。孩子通过文字,可以写自己的苦恼与喜悦,你通过文字可以写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写出自己对自己教育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作,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您也许会说:"我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哪能写呢?"这话错了!最早开始成功实施家长写教育日记的是河南焦作市,那里全市的中小学生家长都给孩子写教育日记。在这些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连小学都没毕业,有的家长甚至是一边翻字典一边给孩子写教育日记。正是通过教育日记,许多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里,我随信给您一份材料,就是河南焦作市的几位写教育日记家长的事迹,您不妨看看,并试试。
 
为了您的孩子,我相信你是什么都愿意付出愿意牺牲的,那么,就牺牲一点业余时间,从和孩子"共读""共写"开始你新的家庭教育吧!
 
请记住: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相信您能够成为成功的家长,而只有您成功了,您的孩子才能成功;只有您和您的孩子都成功了,我们学校的老师才能真正有成功感。
 
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案例分析: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老师与家长沟通的真挚与深邃,体味到大教育观指引下的更加自然的家校交流管道。
 
在信中,李老师向大家传递着这样一个理念--"家长也是教育者"。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李老师认为:"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乃至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父母。"
 
那么,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了解家长是沟通的重要前提。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久,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注意相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做到沟通时,能够有的放矢。从信中,我们可以发现李老师对于学生家称的情况还是非常熟悉的,列举了一引起学生晚上做作业的状况,确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在当前家长普通重视智力开发,忽视社会性教育的情况下,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巧妙的转换角色,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来阐述一引起问题,自然引起家长的共鸣。使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诚的朋友,产生进一步交流的愿望。
 
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得更近,使家校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
 
沟通是双向的,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沟通的必要条件,这对孩子的社会性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李老师在闲言碎语中引导家长撰写教育日记,就是非常巧妙的引导,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沟通成为心需,从而成为沟通的主动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