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民间艺术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图:罗通扫北(牛皮·镌刻),甘肃省陇东)
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图:出行(驴皮·镌刻)陕西省)
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形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上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左一)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在中国北部山西省的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山西南部的皮影戏里,各种传统吉祥的图案,如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也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如卍字不断头、富贵连年、如意长寿等。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图中《含嫣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普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珑,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仗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劲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就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种,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图中这一杖头木偶头为木质雕刻而成,表面施彩,眼睛能动,造型与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相近,为一丑头形象。两眼夸张突出为两个大圆球,白多黑少,鼻平而阔,两眉倒竖,八字胡须,嘴角下拉,整个面部短而浑圆。设色较为单纯,以白色为底,以黑色画胡髭、眼珠、眉毛等,只有嘴刻上除了眼球、鼻梁较费工时,其余部分则十分简括。这一生动传神的木偶头令人联想到演出时的活泼场面。
杖头木偶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流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称谓也有所不同,在中国西北部的“耍杆子”、西南部四川的“木脑壳戏”、南部广东的“托戏”都属杖头木偶。各地木偶头的造型、脸谱、装饰和雕刻工艺及演出风格也结合了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唱腔,各有特色。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棒棒人
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郯城县樊埝村以制作旋木玩具闻名,木玩具一般为杨木或梧桐木,品种也较多,如“龙刀”、“花枪”、“燕车”、“和尚打鼓”、“虎头棒槌”等
图中棒棒人为较典型的旋木玩具,形象为圆柱体身躯,没有四肢,头部可以旋转,内部中空,并装有粗砂粒,摇动时哗哗作响。棒棒人高低胖瘦悬殊,富有诙谐之情趣;设色以鲜艳明快见长,躯体表面施以彩绘,以花卉和圆点相间,头部的墨线勾勒将人物最传神、最富表现力的特征突显出来。造型简练概括,整体感。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瓦猫
中国的房屋十分重视屋顶装饰,汉代(前206-公元220)之后,屋脊两端多安放鸱尾的造型。据说鸱尾即是今天所说的鲸鱼,鲸鱼能够喷水,将它安放在屋顶上,寓意防火灭灾,以后多是安放一条鱼或者龙尾,其寓意相同。除了鱼和龙,许多象征吉祥的瑞兽也渐渐被搬上了屋顶,这种雕刻、陶瓷或琉璃制品都有一定寓意,就如同设置鸱尾能压火一样。
图中的陶塑脊兽为云南瓦猫,猫的形象怪诞夸张,张着大口,两眼突出,头部为扁圆形,夸大与身体的比例。猫的前爪抚八挂图,身体立起,整个造型与半圆形瓦连在一起。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纸扎艺术
中国的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诸种纸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
图中侍奉者为纸扎人物,一个是武将装束,顶盔贯甲,长胡须,英俊威武;另一个为少年形象,红裤长衣,脖颈上围荷花形状的围嘴,上衣绘有荷叶,神气十足,形象颇似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