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渊之如何打造超强行动力?

周士渊之如何打造超强行动力?

周士渊
 
“‘三二一’模式”可以说是我近十年习惯研究和实践的结晶。这近十年来,我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心无旁骛地聚焦于习惯问题,我不仅研究它,而且实践它,更是极大地受益于它。正因为此,我的一位朋友、原中央教育电视台编导林佳称我是“中国习惯问题的研究者、实践者、受益者”。而“‘三二一’模式”就是我在这些年培养了自己数十种习惯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
 
在正式介绍“‘三二一’模式”之前,有三大要诀,请你务必注意:从我做起、认真第一、善于聚焦。
 
习惯培养的三大要诀
 
培养习惯的第一大要诀是:从我做起。
 
你也许会奇怪,我的第一要诀为何如此严肃?
 
这当然事出有因。
 
因为有朋友看了我以上种种后,会很兴奋。
 
兴奋什么?
 
兴奋自己爱人的问题、自己孩子的问题、自己员工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了。
 
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他们的问题就出在这“习惯”上。
 
什么习惯?
 
自然是坏习惯!
 
于是放下书,他们立刻就对自己爱人“下手”了,从自己孩子身上“开刀”了,在自己员工队伍中“大开杀戒”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麻烦了。为什么?因为你一下子要去改变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而且要改变别人的坏习惯,那谈何容易?改变别人,尤其改变别人的坏习惯,那就等于要去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而要根本地改变一个人,能那么容易、那么轻而易举吗?
 
因此这一点望你务必注意,千万注意,否则会碰钉子的。在习惯问题上我希望你要特别注意“智慧”二字。所谓“智慧”,我认为就是要注意方法、注意策略、注意技巧,注意怎么才能最后真正达成你所要的目的,而不是相反。
 
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应该是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你也许可以不关心别人,但一定要关心自己;你也许可以不对别人负责,但一定要对自己负责。既然习惯对我们的人生如此重要,那关心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为何就不在自己的习惯上狠下功夫呢?而要在习惯上狠下功夫,自然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其二,我们国人的传统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显然离不开习惯。既然如此,倘若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都不屑一顾,那我们又何谈“齐家”、何谈“治国”、何谈“平天下”呢?
 
其三,“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依我之见,在习惯问题上这一点尤为重要。试想,你一心想克服你爱人、孩子、员工身上的各种坏习惯,一心想养成他们的各种好习惯,可你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一无所为、一无所成、一无所获,那你用什么去指导他们、影响他们、说服他们呢?你的种种说教又何以能使人信服呢?
 
其四,习惯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一门古今中外的道德家、宗教家、哲学家、甚至政治家都在探讨的大学问。试想,面对着2008年即将来到的奥运会,我们的政治家们最头疼、最担心的,难道不是届时我们国人在赛场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尴尬行为吗?而在这种种可能出现的尴尬行为背后,哪一种与习惯无关、哪一种能离开“习惯”二字呢?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各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文明素质变成国人的习惯,让国人不仅“知道”更要“做到”,这已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试想,如果我们只是表面上让大家“知道”了一大堆,但到时还是“做不到”,那岂不就出大洋相了?
 
而要从“知道”变为“做到”,惟一的路,就是把“知道”的变为习惯,舍此别无他途。可从我们这一代指挥者、发令者、训导者的实际人生经历看,我们自己何时在习惯这个重大问题上有过系统地学习、认真地修炼、深刻地体验呢?
 
而如果连自己都没有学习过、修炼过、深刻体验过,那我们何以对他人去进行卓有成效的指挥、发令和训导呢?
 
因此,“从我做起”是我在具体介绍“‘三二一’模式”之前要大家注意的第一要诀。
 
说得更具体点,那就是培养习惯必须对自己严,必须从我做起,必须从领导、老板、老师、家长自己做起。
 
因为只有自己有了收获、有了体验,才能去指导他人,这应该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常识。
 
培养习惯的第二要诀是:认真第一。
 
你是否发现,世界上许多聪明人,其人生并不如意。究其原因,很可能因为其仗着自己的聪明,却忽视了认真。而许多先天条件并不出众的人,最后反倒比较成功。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先天不足,迫使他后天要更努力。而在这种种后天的努力中,态度认真自然是首当其冲的。
 
在“认真第一”的要诀中,我特别要推荐海尔总裁张瑞敏的一句名言。我觉得这句名言如果你不仅“知道”了,更是“做到”了,那你就可以获得一种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力量。用它培养习惯,简直可以所向披靡。
 
那张瑞敏这句如此重要的名言究竟是怎样说的呢?
 
“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叫做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为非常容易的事情,能够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叫做不容易。”
 
多么朴素的话啊!其实,海尔的成功,古今中外无数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的成功,几乎都依靠了这种极认真的精神。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极认真的态度和精神往往就表现在张瑞敏所说的简单事“天天做”,容易事 “认真做”上。这样“天天做”、“认真做”,自然就很容易把各种最基本、最优秀的技能、态度、素质内化为每个人的习惯。而养成了习惯,不就能一定这样做、自动这样做、自觉这样做、坚持这样做、天天这样做了吗?人们到了海尔,一定能看到一道独特的、亮丽的、与众不同的风景线——海尔的员工走在厂区,必定个个靠右行;海尔的员工离座,必定椅子归位;海尔的员工用餐完毕,必定自动用桌上的抹布抹净,并将垃圾倒掉;海尔的班车司机接员工上下班,必定时间不差分秒;海尔的成品库房1964块玻璃,必定有专人负责……凡此种种,不都是通过“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把容易的事情认真做好”养成了习惯才做到的吗?而倘若没有养成习惯,倘若海尔没有在习惯上下大功夫,海尔能有这道独特的、亮丽的、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吗?
 
因此认真第一,就要像张瑞敏说的那样,通过简单事“天天做”、容易事“认真做”去养成各种习惯。回忆我养成的所有习惯,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用这种方法和态度养成的。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总想凭小聪明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简单事不愿“天天做”,容易事不肯“认真做”,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与习惯这盏世界上最奇妙、最有价值的神灯失之交臂,岂不令人痛惜?
 
因此“认真第一”是培养习惯的要诀之二,请你务必注意。
 
培养习惯的第三大要诀是:善于聚焦。
 
这可是毛泽东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毛泽东不就是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一系列战略战术而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吗?而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和“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就是指要“善于聚焦”吗?
 
因此一个人能“善于聚焦”,做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都会如鱼得水,都会所向披靡,都会所向无敌!培养习惯当然也不例外。
 
“善于聚焦”就是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你看一个钉子为何能钉进很坚实的墙体?第一,是不是靠钉子很尖,也就是目标要很集中?第二,是不是靠力量要大,也就是用铁锤使劲往里砸?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常常像用拳头砸擀面杖,还非要想把这擀面杖砸进墙,那怎么可能?
 
关于“善于聚焦”,我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更明白它的价值了。
 
比如我现在站在马路边,眼前的车辆川流不息。此时有人突然问我:“周老师,刚才5分钟内经过你眼前的红色夏利有多少?”你说我能回答吗?
 
我肯定回答不出。
 
但紧接着那人又问我:“周老师,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刚才5分钟内经过你眼前的红色夏利是多少?”你说我能回答吗?
 
我肯定能回答!
 
一个一定不能回答,一个肯定能回答,两者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不是就很值得你我去思考了——这究竟是何缘故?
 
这原因当然很简单,全在于我们的注意力:前者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而后者我们注意了、盯住了、目光全聚焦于红色夏利,我们当然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
 
由此可见,“注意力”三字里有大学问、大智慧。我敢说,能集中注意力的学生,学习成绩通常会不错;能集中注意力的成人,事业通常会不错;能集中注意力的纪检人员,业绩通常也会不错。为什么呢?因为,腐败的官员就怕被你盯祝你一盯住,他就跑不了了。这盯住是什么?就是善于“聚焦”。
 
因此,把“善于聚焦”用在习惯培养上,当然就大有益处。运用这一要诀,我们培养习惯千万不要贪多,先从一个开始。这样你精力集中了、注意力集中了,当然就很容易成功。而一个习惯养成了,你的兴趣也自然来了,信心也自然有了,于是就会接二连三,兴致越来越高,信心越来越足,成功率也会越来越大,最后便会形成一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大好局面。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不善于利用这种智慧,我们要么认为培养习惯是件难而又难的事,对其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要么想培养,就恨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天就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一天就养成所有的好习惯,这当然会适得其反。
 
以上就是我在正式介绍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前希望你务必注意的三大要诀:一是“从我做起”;二是“认真第一”;三是“善于聚焦”。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
 
“‘三二一’模式”: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
 
“‘三二一’模式”简述
 
我设计的“‘三二一’模式”,是一种简明而又高效的习惯培养“模式”。所谓“模式”,就是你只要按这个模样做,按这个套路走,你的习惯就很容易养成;如果不这样,这习惯就很难养成,因此这也是我们培养习惯的妙方。
 
那“‘三二一’模式”中的“三二一”指什么呢?
 
“三二一”是指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三个“性”、二道“关”、一个“数”。
 
三个“性”,即要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
 
二道“关”,即要闯过习惯培养的二道“关”——开头关,信心关;
 
一个“数”,即要牢记习惯培养的一个“数”——21。
 
我相信如果你按此模式去做,那培养习惯真地会变得简捷、明了,而又趣味无穷。下面容我一一给你详加解释。
 
“三二一”自我超越模式
 
“三”——培养习惯的“三”个性:
 
1?必要性:即重要性;
 
2?可行性:科学、合理、符合自己实情并尽可能量化;
 
3?操作性:用“一分钟自我超越‘傻瓜日志’”提醒和监督。
 
“二”——培养习惯的“二”句话:
 
1?关键在前3天;
 
2?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缠上新的一段,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一”——培养习惯的“一”个口诀:
 
三七二十一——“三”指前3天一定要认真;“七”指一星期7天,还指一星期后会产生兴趣;“21”指培养一个习惯平均用21天。
 
2“‘三二一’模式”之“三”
 
诚如我前面所说,“‘三二一’模式”之“三”,是指要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具体如下:
 
策略性
 
培养习惯特别要注意策略。不注意策略,就很容易碰钉子,事倍功半;注意了策略,就会节节胜利,事半功倍。
 
策略性之一——逐个击破
 
前面讲到的“善于聚焦”就是指这一点,因为这一策略太重要,因此我专门拿出来予以强调。希望开始培养习惯时,千万不要着急,先从众多习惯中挑出一个,全力盯住它、对准它,这样就很容易成功。
 
策略之二——从容易处着手
 
这实际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一条规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里有一件事颇有意思,你不妨听我一讲。
 
最近有朋友送我们家一只小白狐,取名欢欢。在它两个半月左右,我想教它一些简单的动作,将来朋友来了,好做些表演。
 
从哪儿教起呢?
 
当然先从容易处开始。
 
于是我与爱人商量后,从众多习惯动作中,决定先从“趴、趴”开始。
 
为什么?
 
第一,它本来常趴在那里,这是它自然的动作,因此这样做,顺乎它的天性;
 
第二,指令单一,这里实际就一个“趴”字,它很容易记;
 
第三,这小东西很馋,因此很容易用食物诱导。
 
就这样,由于我们一开始选择了一个单一的、容易的习惯进行训练,没两三天,它就进入角色了——只要我手里悬一样好吃的东西,嘴里“趴、趴”、“趴、趴”地发出指令,它很快就会抬起头,像小学生似的恭坐在那里,等待着食物从天而降。而能有此成果,我们当然兴趣大增,我相信这小东西以后对此类学习,也一定会兴趣大增。
 
通过此事,你是不是看到了从容易处着手的好处呢?试想,如果开始我们不是从简单容易处着手,而是一上来就让它“先360度横向打个滚,再来个前后鱼跃滚翻”,你说那将是何情景?
 
策略之三——从好习惯开始
 
为什么?
 
实际这就是上面的策略在习惯问题上的具体应用。你想,相对于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就一定容易得多。坏习惯害己又害人,我们谁都深恶痛绝,恨不能一下子把它们全部铲除干净。但问题是克服坏习惯并不那么容易,太难了。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逐步形成的,可以说已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这就很像我们要盖房,如果在郊外一块空地上就很容易盖;但如果你要到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盖,那就麻烦了,光拆迁就会把你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筋疲力荆因此如果你培养习惯一上手就立即要去对付你的坏习惯,那很容易碰钉子,而几个钉子一碰,你很可能对整个培养习惯也会失去信心。
 
那按你所说,难道坏习惯就不要去对付了吗?
 
不是的,我说的是一种策略。等你在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信心和经验,又增强了对自己的控制力和驾驭力,再去对付,那一定容易多了。我们对待别人的习惯也是这样。我不是说你不要去管你的孩子、学生、员工的习惯,而是告诉你应从自己开始,在你自己身上取得成效和经验后,再去改变别人,这样一定更有成效。你说是吗?
 
策略之四——好习惯加法,坏习惯减法
 
这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和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的概括,更是培养习惯的一种重要策略。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比如,从不读书的人培养读书的习惯,可先从你爱看的武打小说或言情小说开始,再一步步进入那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抱一本大部头的《资本论》,那就麻烦了。从不运动的人培养运动的习惯也如此,先外出散散步,时间短些;一边散步一边还可带个随身听,让赵本山给你说说小品,让宋祖英给你唱唱山歌。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俯卧撑、引体向上、爬20层高楼,那肯定也会遇到麻烦的。
 
克服坏习惯用减法。比如戒烟,你下决心立刻戒当然可以;但也可以一天一天减着戒,这样成功率也许更大。改变好发脾气的习惯也是这样,你可先给自己规定每次发火不能超过一小时,不要一来就半天、一天,没完没了;待这一小时有成效了、巩固了,再慢慢半小时、一刻钟、甚至更少。如果你真能这样做,真可能把你这坏脾气慢慢给制服了。据记载,当年默罕穆德在阿拉伯世界征服酗酒的陋习,也是用这种减法才做到的——他先大力宣传酗酒的危害,但在行动上还是提倡自觉;等这样做有成效后,他再进一步宣传酗酒的危害,在具体行动上规定做礼拜时必须戒酒,其余时间依旧靠自觉;等全社会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具体行为上都成熟到相当程度时,他就严格规定伊斯兰教徒不得饮酒,更不能酗酒。就这样,阿拉伯世界酗酒的陋习让默罕穆德真地给征服了,他由此也在教民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且,我们还可以用将其转化为相应好习惯的办法去克服坏习惯,这也是一种策略。因为我们一提克服坏习惯,往往很头疼;但说养成好习惯,就轻松多了。比如我们要克服随地吐痰的习惯就很难。那假如我们养成一个相应的好习惯——随身带几张餐巾纸、面巾纸之类的东西,一旦有痰,立刻吐在那上面再扔掉,不就完了?而当我们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这好习惯的培养上,解决坏习惯起来当然就容易得多了。因此你想克服某个坏习惯,就可把它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好习惯,再去对付和解决。
 
以上我们讲的是策略性,实际就是讲智慧。由于习惯培养总地讲还是人生和社会的一大难题,因此讲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可行性
 
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其二便是可行性。
 
上面所讲的策略性主要指这习惯培养先从哪一类习惯开始、先挑哪一个习惯突破,这习惯培养怎么一步步打,才使我们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可行性则主要是指,既然我们决定了要培养这个习惯,那这个习惯怎样培养才可行、才科学、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后真正培养成功。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做到为王”!
 
我们以李开复先生的事迹为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培养习惯的可行性。
 
李开复在全球IT行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原微软副总裁,又是这个行业著名的科学家。在《读者》杂志2004年第24期上,他发表了《人生成功三步曲》一文。其中涉及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目标的部分,很值得一读。
 
他在文中说,他的目标是对人类发挥自己最大的影响力,于是必须找出自己与这个目标的差距。
 
他寻找后发现,他与自己目标间的主要差距有两点:必须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那具体怎么才能提高这两大能力呢?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一些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那他找到的那些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在演讲能力提高方面,他找到的目标是:
 
1?“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
 
2?“每次我都要我的同学和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
 
3?“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3次,绝不上台演讲”;
 
4?“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在人际沟通能力提高方面,他找到的目标是:
 
“每周与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给我。”
 
李开复就这样,把那些无法衡量和实施的大目标、中目标,化为了那些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那这些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又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你仔细看看,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广义习惯吗?
 
那结果如何呢?
 
没想到正是凭借了这些习惯,他不仅“知道”了要提高那两种能力,而且真的“做到”了这两点。正因为此,他在文中不无兴奋地说:“一年后,我看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演说家……”
 
从李开复的真实故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习惯对我们人生的价值。而从这个实例中,我们是否对习惯培养的“可行性”有了清晰的了解?
 
根据以上实例和我的大量实践,我认为在可行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四大要点:
 
要点之一——具体化
 
这具体化,就是李开复所说的要“实际的”而不是“口号和空话”式的,比如你要锻炼身体,那就要具体化——是气功?散步?快走?游泳?还是爬山?不要只想着“锻炼”二字,就没有下文了。再比如要使自己变成终生学习的人,那也要具体化——是读书?听讲座?参加培训班?还是“每日三省吾身”?总之,要具体,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谈和空想。
 
要点之二——数字化
 
数字化很重要。李开复所说的“可衡量”,就是指要尽可能数字化。你看他给自己的规定,几乎每一项都有数字。而如果你仔细回忆我养成的许多习惯,是不是几乎每一项也都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我发现数字这事情很有意思。没有数字,你很容易似做非做,不认真,没长性;而一有数字,你一下子就会变得认真起来,行动起来就会精神抖擞,劲头会非常大。我想,这也许是调动出了我们人类天性中某些最积极的因素,才会如此的。
 
要点之三——门槛不要太高
 
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培养习惯不成功,往往就卡在这一点上,因此望你务必注意。
 
所谓门槛不要太高,就是指以上的数字化要适当、要量力而行、要适可而止、要让自己做起来不太费劲。你看,前面谈到的我所养成的每个习惯,从量化的角度,要求并不高。像练劈叉,我每天只练一次,每次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快速数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充其量总共只有一二十秒,这样谁都能做到;像练记忆,也是这样,我要求自己每天只对10个数编码,每天只对编好的代码背一次,没想到后来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实际我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养成的:我要求自己门槛不要太高,每天只读10页,这样当然很容易,久而久之这习惯就养成了。而这习惯一旦养成,是终生受益的;每天虽少,但累积起来,就能集腋成裘,水到渠成,石破天惊。
 
说到这儿,有一点我想特别加以补充。虽然我在前面强调习惯培养要从我做起,但从我做起,在自己身上取得收获后,你自然会去帮助别人。而门槛不要太高这一点,用在帮助孩子培养习惯上,尤其值得你注意。
 
培养孩子的习惯,门槛不太高,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做到,总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孩子当然就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孩子当然就会对此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孩子自然就更乐于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于是一种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这对我们孩子的一生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而这样的结果,无形中还给父母们创造了许多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机会,让孩子能在欢快、愉悦、受赏识、受表扬的环境中长大,这有多好啊!
 
而相反,如果门槛太高呢,情形就完全变了——因为习惯是一种几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行为,因此如果门槛过高,孩子们就等于天天难以完成任务、天天难以达成目标、天天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之中,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和宝贵的自信心,将是一种何等的摧残啊!而对父母自己来说,无形中又人为地制造了一种常常批评、谴责、打击自己孩子的机会和环境,这对孩子将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而对我们父母自己而言,又将是一种何等巨大的悲哀啊!
 
因此“门槛不要太高”。这一点,望你务必注意,千万不能疏忽!
 
要点之四——符合你的实际
 
符合你的实际,是指设计一个习惯时,必须符合你本身的客观条件和具体情况,不能随意照搬,人云亦云。
 
比如,我每天清晨4、5点钟起来写作,可你常常加班到半夜,又没有写作的兴趣和必要,因此这习惯你可千万别学我;又比如,为了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李开复每周请人吃饭,而你是打工妹,收入微薄,因此这习惯你可千万别学他;再比如,有人天天吊嗓子,可你五音不全,又是公鸭嗓子,因此千万别因此而天天自责……总之,培养什么习惯、这习惯究竟如何培养、这门槛究竟多高才合适,这一切都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在管理学上就有这样一句名言——“管理有模式,而无定式。”所谓“有模式”,即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无论管理别人还是管理自己,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和章法;所谓“无定式”,即这种规矩和章法决不能变成僵化的教条,而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要不断变化调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为只有这样,才科学、才实事求是、才符合你的实际,才能真正对你的人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我而言,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我从1980年开始练气功以后,每天锻炼的习惯从未间断,可具体内容却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动——开始十多年,我每天练气功;以后气功加上散步;再以后,散步变为快走;而现在,我又变为游泳为主、快走为辅。
 
总之,习惯培养一定要符合你的实际,千万别僵化和教条化,如果是这样,那再好的东西也会变味的。
 
以上就是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之二——“可行性”,即你培养的每个习惯都要使它可行、使它能做得到,为此你必须注意“具体化”、“数字化”、“门槛不要太高”、“符合你的实际”这四大要点。
 
操作性
 
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其三便是操作性。
 
为什么我们谈了“策略性”“可行性”还要谈“操作性”呢?
 
对此,我举一个切身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几年前我有幸听了一次世界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的精彩演讲。他在15年间竟推销了13001辆高级小轿车,创造了这个领域的吉尼斯纪录,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在那次演讲中,他讲到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说他每天离家拉着门把的一瞬间,脑子里一定会习惯性地对自己高声大喊:“我要像一只豹子,冲向这个世界!”豹子当然是最有力、最主动、最精神抖擞的,因此他每天一出门,就开始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3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在记前一天日记时,脑海突然闪出一个火花——我为何不去养成这个习惯呢?一天一开头就能有此精神状态,这有多好!再则,这样做起码对自己也有益无害啊!
 
想了就做。于是,我在那天日记的最前面写了一个“豹”字,意思就是要求自己从今天开始就培养这个习惯;在日记前写一个“豹”字,就是用来每天提醒自己,千万别忘了。
 
但哪料到那天在日记上是写了个“豹”字,可出门牵着我们家毛毛走在路上,才想起临出门拉门把的一瞬间,还是把这“豹”字给忘了。
 
怎么办?
 
第二天在日记前,我又写了个“豹”字,并嘱咐自己,今天可千万别再忘了。
 
可结果还是给忘了。
 
到第三天早晨,我发狠了。在日记上写了一个很大的“豹”字,并用原珠笔在那上面使劲圈了一下,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忘!
 
但不料那天我们家毛毛特别调皮,我要带它出去,它却故意东躲西藏的,好像要成心捉弄我。结果,我好不容易逮到它,拉门把出门时,还是把这“豹”字给忘了。
 
这件事对我印象太深了,也使我想了很多。我发现,习惯这东西再重要、设计得再可行,但还是有一个坎。如果这个坎不解决,我们还是难以养成习惯。
 
这个坎是什么呢?
 
是你想得挺好,但一做起来就忘!
 
你想,可一做起来就忘,再加上我们对自己的控制力本来就不强,那岂不也就算了;既然算了,那你好不容易信誓旦旦所下的决心、你好不容易雄心勃勃所做的构想,岂不又流产了?
 
我认为我们许多习惯养不成,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一点上。我年轻时就是这样,不知下过多少决心,也不知发过多少次誓,但由于这个原因,弄了半天,常常又回到了原点。
 
因此,习惯这东西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真没有那么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就必须突破这个坎。
 
那怎么突破呢?
 
突破的方法是想办法用一样东西天天提醒自己、天天监督自己、天天检查自己。
 
这就产生了我本节要给你说的“操作性”。
 
所谓操作性,就是我们有了好的构想后,还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才行。这就需要有一种天天提醒、监督、检查的具体手段和机制。
 
说到此,使我想到这些年全社会所特别强调的“执行力”。实际上我们这里碰到的问题也是“执行力”问题。所谓“执行力”,著名的执行力专家姜汝祥博士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执行的八字方针: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执行的关键点是监督和检查”。按此理论,我们培养习惯也应如此——要“认真第一,聪明第二”;要对自己不断“监督”、不断“检查”。
 
有鉴于此,根据我自己的大量亲身体验,在具体操作方面,我精心为你设计了一张简表——《一分钟傻瓜日志》。
 
《一分钟傻瓜日志》(见P155)就是为了让你用来天天提醒、监督、检查你想要培养的习惯。这傻瓜日志用起来十分简单,每天只要打打钩、打打叉,时间也许一分种都用不了,但对培养习惯的意义却十分巨大。因为有了它,你那几乎与生俱来的“执行力”就会一下子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调动起来,你就不仅能想到,而且一定能做到。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一分钟傻瓜日志》呢?
 
第一,希望你在应用这日志前再思考一下习惯对于你今后人生的价值。如果觉得习惯对你的一生确实意义重大,确实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那就请你先写下一段发自你肺腑的誓言。誓言不必太长,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即可。写完后,再把你的大名庄严地签在后面,并郑重地注明年、月、日。你做这一切前假如想点几支香、叩几个头,我也不反对。因为宗教里让人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表示虔诚。试想,你又想做事,心里又不虔诚,这事你怎么能做得成呢?我想,我们常常讲“心想事成”,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为了使你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你最好找一个人帮你监督。这个人可以是你的爱人、孩子、父母、同学、同事、情侣,你让他(她)把他(她)的大名也庄严地签上。如果你们同时都准备在习惯上下功夫,那相互作为监督人更好。这样可以相互切磋、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相互竞赛。但是如果我们要让别人也一起参与,千万别勉强。因为一件事如果被别人天天逼着做,那结果肯定不会好;只有让他自觉自愿地参与,兴致勃勃地做,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两点,下面就可以开始应用这傻瓜日志表了。
 
表格中的“年、月、日”,当然是指你培养某个习惯的起始日。用这表格培养习惯很方便,你可随时开始培养某一种新的习惯。
 
表格中的“序号”,是指一个个习惯培养的先后次序。我希望你第一个习惯的培养,一定要像我前面所说的——精心挑眩你要精心挑选一个你容易做到的、做起来很轻松的、比较容易见到效果的、很容易使你产生兴趣和信心的习惯。因为一旦这个习惯培养成功,一旦你对此有了兴趣和信心,后面真地会形成一种势如破竹的局面。至于一开始究竟开始几个习惯,我建议以一个为好,当然你也可以两个、三个,但总之不要太多。到一切很熟练了,你对自己的驾驭能力逐渐增强了,然后可以同时进行多个。
 
表格中的“可行性分析后尽可能地量化”,是指要“数字化”。那我在这里为何又添上了“尽可能”三个字呢?因为我们这里所谈的习惯是广义的习惯。广义的习惯当然包括面很广,有的是很具体的行为方式,但也有的可能是很抽象的思维模式。对前者量化当然很容易;可对后者,量化有时就难一些,因此我们就“尽可能”量化。但这些不容易量化的习惯如天天用傻瓜日志提醒、监督和检查,也会起到极好的培养作用。
 
表格横向的“1、2、3……”,是指开始后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这就是为了让你天天用来提醒、监督、检查自己的。这日志希望你放在家中或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最好定时,这样不容易忘;每天填写时在第几天那个格里打个“钩”,以示提醒,提醒自己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忘了这习惯的再次重复。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钩”。就是这个“钩”,天天在提醒着你,天天在督促着你,使你的习惯培养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而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你必须再做一下,因为它至关重要,因此我要专门来说。
 
是哪件事呢?
 
是你在当天那格里打了“钩”以后,必须问一下自己:“昨天那个‘钩’我虽然打了,但提醒后我究竟做了没有呢?”因为你完全可能是虽然提醒了自己,但结果还是没有做,给忘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个“豹”。
 
假如你真的忘了,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那就请你在昨天的那个钩上打个“叉”。你也别小看这简单一个“叉”,就是这个“叉”,对你却起了有力的监督、检查作用,使我们的“执行力”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你要相信,只要你每天这样认真地做下去,这“叉”一定会越来越少。终有一天,这“叉”会消失无影;终有一天,这习惯会在你身上养成;终有一天,各种最优秀的品质会融化到你的血液里、融入到你的生命中!
 
以上就是我要给你说的“操作性”,也就是求真务实,借用我为你精心设计的《一分钟傻瓜日志》,进行具体、认真的操作,使我们关于提升自己素质、达成自己目标的种种美好设想不仅“知道”,更能“做到”。
 
“‘三二一’模式”之“二”
 
前面我详细给你介绍了“‘三二一’模式”之“三”,即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把握了这三个“性”,我们培养各种习惯就会很策略、很智慧,不容易碰壁,但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还要经受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下面我就要为你介绍“‘三二一’模式”之“二”,即培养习惯还必须闯过的两道关——信心关和开头关。
 
第一道关——信心关
 
培养习惯要闯过的第一道关是“信心关”。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碰到“习惯”,我们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一个“难”字——我没有毅力,我年龄大了,我什么都好办,就是这习惯不好办……总之,是一个“难”字。这“难”字一当头,一切当然就被卡住了。
 
这就是“信心关”——没有信心,难!这一关闯不过,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闯过这第一关。
 
那我们怎么来闯过这第一关呢?
 
实际上,我前面讲了那么多,那么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用来帮助突破这第一关的。
 
你说你没有毅力。我前面讲了,我以前是最没有毅力的人。可我这样没有毅力的人,尚且能养成那么多习惯,那你为何就不能呢?
 
你说你年龄大,可我花甲之年总不会比你小多少吧?而我前面谈到的许多习惯,几乎都是在年过半百以后才养成的。因为我看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知道人生成功的秘密核心在于“习惯”,这已是我50岁以后的事。因此我能行,你为何就不行呢?
 
你说你什么都好办,就是习惯不好办。我前面不是已经告诉你对付习惯的各种诀窍和策略了吗?你先对付一个,难道还对付不了吗?你先从一个容易的开始,难道还困难吗?你把这门槛设计得低一些,难道还费劲吗?你每天用一分钟傻瓜日志只是打打钩、打打叉,难道还做不到吗?……
 
因此,如果你以前对培养习惯缺乏信心的话,那通过我前面所说的种种,你应该有信心了吧?而我们知道,信心对我们做任何事都至关重要。一件事做起来没有信心,那很难成功;而如果信心十足,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为了助你闯过这一关,还有一句特别精彩的名言我要告诉你,因为有了这句话,你的信心就会像插上了翅膀。
 
这句名言是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曼恩说的,他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句话说得多精彩、多确切、多形象、多鼓舞人心啊!这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对于习惯的最妙、最精当的比喻。习惯培养的过程,不就是一次次、一天天不厌其烦地重复吗?这不就如我们去缠一根缆绳吗?只要你天天缠,每天只缠一股,这缆绳怎么能不越来越粗呢?而粗到一定程度,这缆绳怎么能不牢不可破呢?这应是常识、是真理、是最朴素的真理。因此明白了这道理、坚信这道理,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习惯不能养成,没有什么坏习惯不能征服,你说对吗?
 
以上就是想助你闯过两道关中的第一道关——信心关。
 
第二道关——开头关
 
开头关,是你必须闯过的第二道关,对此,我也要助你一把,而且还要用大力来助你一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习惯问题上,我觉得这一点尤其突出。
 
你知道这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人类在航天事业上最艰难的是什么吗?
 
据说最艰难的不是在卫星、飞船飞向太空后的几万公里、几十万公里、几百万公里、几千万公里上,而是在它们飞离地面最初的几公里、几十公里上。
 
为什么?
 
因为惯性的力量——要飞离地球,最难的、最复杂的就是一开始就要克服地球的这种惯性引力、摆脱地球的这种惯性引力。
 
而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如此,首先要征服这种极顽强、极顽固的惯性引力。而我们人类仿佛与生俱来的惰性,便是这种种惯性力中最可怕的一种。因此,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就无从谈起。
 
那如何闯过这道关、突破这道关呢?
 
根据我的体验和研究,我对你有以下两点忠告:
 
忠告之一——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是我对你要闯过这开头关的忠告之一。
 
在“习惯‘五动’理论”中,我一开始就谈到了这一点——起动。因为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是没有这种起动力的。他们可以想,可以说,可以谈,甚至是夸夸其谈,但就是不会动,不会起动。而你不动,不起动,不立即行动,当然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想好了,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全齐备了,就必须立即行动,这是你要闯过这开头关的关键之点。
 
这一点很像我孩提时代从家乡小桥上跳水,开始总在那里犹豫。实际上,你只要闭着眼睛,往下一跳,最多就呛几口水。而有了这开头第一次,以后就不在话下了。
 
这也很像我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困上街卖鸭蛋,开始也总是迟迟喊不出口,但实际上只要横下心,喊出这关键的第一声,以后也就无所谓了。
 
这一点还特别像我们学英语。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苦学了多少年英语,还只是个“哑吧英语”啊!但实际上只要敢于大胆而坚决地喊出第一声,以后这一百声,一千声,一万声,甚至万万声都是不难的。
 
因此要突破这开头关,奥妙之一、关键之一就是要立即行动。否则,再美妙的种种,可能都会与你擦肩而过。
 
而也许正因为此,在本书一开头就给你介绍的十卷羊皮卷中,专门有一卷是论述这一点的。因为它写得太精彩了,因此在这里引述其中几段,为你闯过这开头关加油打气、擂鼓助阵:
 
“我的幻想毫无价值,我的计划渺如尘埃,我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详尽,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即使我手中的羊皮卷,永远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行动像食物和水一样,能滋润我,使我成功。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即使我的行动不会带来快乐与成功,但行动失败总比坐而待毙好。行动也许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没有行动,所有果实都无法收获。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我是雄狮,我是苍鹰,饥即食,渴即饮,除非行动,否则死路一条。
 
“我渴望成功、快乐、心灵的平静。除非行动,否则我将在失败、不幸、夜不成眠的日子中死亡。
 
“我发布命令,我要服从自己的命令。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成功不是等待。如果我迟疑,她会投入别人的怀抱,永远弃我而去。
 
“此时。此地。此人。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你想铸就自己的未来吗?你想使自己梦想成真吗?你想在自己的习惯上狠下功夫吗?那么请你现在就付诸行动、立即行动吧!否则,再迟疑下去,等你醒来一看,你的同伴也许早就把你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以上就是我助你闯过开头关的第一个忠告。
 
忠告之二——熬过前3天
 
熬过前3天,这是我助你闯过这开头关的第二个忠告。
 
这是为什么?
 
因为培养习惯,许多人都是在这前3天给“壮烈牺牲”掉的。
 
这是何缘故呢?
 
因为习惯的改变,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改变,因此它必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上帝的一种特意安排。试想,倘若我们人也像孙悟空似的说变就变,那不就乱了套——你娶的爱妻刚才还是柔情似水的靓女,但倾刻间就变成了一个一脸刻薄的刁婆,那你怎么受得了?因此我们老在说变,但对许多东西来说,是不能随便变的。
 
既然不能随便变,要变,当然就会有阻力;而有阻力,尤其这阻力一大,当然就会让人难以接受,很不舒服。于是,许多人就会在此自动“壮烈牺牲”掉了——我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偏要让自己天天这样难受、天天这样不舒服呢?这不是典型的自作自受吗?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我就要告诉你,你这是完全误解了。
 
我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实际情况完全不是如此。我们培养习惯,开始几天你的确会难受,的确会不舒服,但假如真有上帝,上帝是绝不会让你永远如此的。实际上你只要熬过了这前几天,尤其是熬过了前3天,后面就是坦途,就是一马平川,就是无限风光。对此你不清楚,我却太清楚了,因此我要给你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我当年在清华上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红卫兵时代。那时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都可以说是热血沸腾。当时全国兴起大串联,学当年红军长征,于是我与我们同年级同学林大炎、俞明华、王士国打起背包、举着红旗,开始了从北京到延安的长征。
 
但哪知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出发后的第一天,我就差点败下阵来。
 
这是为什么?
 
原来那天傍晚到红卫兵接待站过夜,洗脚时我一看,吓了我一大跳——满脚都是泡。
 
这怎么办?尤其第二天起床前,睡在床上浑身酸软,骨头架像散了似的,根本不想起来。
 
但学红军,还发了誓,总不能在第一天就败下阵来!因此第二天只能咬着牙坚持。
 
但没想到第二天到了驻地脱下袜子再一看,这下可真把我给吓住了——满脚水泡竟变成了满脚血泡!
 
“天哪,这长征我怎么能走下去?”我心中几乎要惊叫起来,并暗想:如果以后天天如此,那怎么办,怎么受得了?
 
记得第三天出发时,我真地太勉强了,当初的豪情早已荡然无存。我找了根棍儿,一步一瘸,像受了伤的俘虏似的跟着他们三个,心中充满了疑虑、迷茫、忧心、甚至恐惧,因为依此情景,这漫漫长征路我怎么可能走下来呢?
 
……
 
以上绝对是当时最真实的情况。而我当时也只能咬着牙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当然已不是一种豪情万丈的坚持,而是一种无可奈何、进退两难、濒于崩溃的坚持。
 
然而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五六天以后,这情形竟完全变了。这转变究竟从哪一天开始,我现在也没搞清楚。反正大致五六天后,我们变得越来越精神,越来越抖擞了,每天背着包走五六十里、七八十里像玩儿似地,根本不在话下。而每当我们经过一个村庄,进去前我们四个还一定要高举红旗、列队行进、放声高唱毛主席语录歌,以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毛泽东思想……
 
以上经历对我的印象太深了,可以说终生难忘。这件事给我一个极深的启示——当我们做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时,最艰难的,实际就是前几天。而过了这几天,过了这个坎,过了这道关,后面真地就是坦途,就是一马平川,就是无限风光。经过研究和实践,我发现每一个习惯的培养过程几乎都是如此,前几天差不多都有一个坎,都需要你突破。而一旦你突破后,后面的一切就会变得越来越顺。
 
那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对此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也许能很清楚。
 
比如你从没干过体力活。开始干时,你手上一定会起泡;再干下去呢?水泡会变血泡;而再干下去呢?奇迹产生了——这血泡变成了老茧。
 
你可别小看这老茧,这老茧是什么?这老茧就是上帝为了让你适应新环境、新习惯,特地为你“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实际上在我们人类的机体里,早已预设了这种奇妙的机制,让你去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农民总要蹲在地上拔草、间苗、做各种农活,而为了让他们适应这种环境,我们体内的这一机制就会自动使其与“蹲”有关的肌肉增强起来、发达起来。因此我们看到有许多人下棋、吃饭、聊天、观赏,总喜欢蹲在那里,就如陕西十大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为什么?因为有了这强健的“蹲”肌,习惯了这蹲,这蹲是舒服的,而不蹲反而是不舒服的。
 
因此,为了让我们适应各种环境、各种习惯,我们体内会自动产生各种类似“老茧”、“蹲肌”一类的东西去与之相适应,这应该是一种不争的事实。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下:上帝给我们“制造”这类物质难道就不需要时间、不需要过程吗?不,这时间和过程是一定需要的。既然如此,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你还需要忍耐一下。而一旦这过程完毕,最合适的东西制造出来并供你使用,你就会感到无限的舒适和快乐。
 
因此,如果我以上假设和想像是合理的话,我敢断言,我们人类是能适应任何环境、任何变化、任何习惯的。而这里最难的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环境的过渡阶段,这阶段内会有一种短暂的阵痛。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咬着牙熬过这阵痛,我们的生命中就将会有一个新生的、可爱的、壮硕的婴儿“呱呱”落地,他将陪伴你终生,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喜悦——这阵痛后的新生儿,就是习惯,就是会使你终生受益无穷的新习惯。
 
以上就是我要给你讲的“熬过前3天”——也就是助你闯过习惯培养开头关的第二个忠告。
 
而清楚了这一点,有两句古话你就很容易理解了——“吃得一时苦,换来一世甜”,“不吃一时苦,老来苦中苦”。因为,如果你能熬过这前3天,好习惯便必能养成,你当然会“换来一世甜”;而如果你不愿熬过这前3天,还是让旧习惯主宰着你,你当然会“老来苦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