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联故事的详细介绍
2009年02月11日23:30
谜联故事(上)
谜联故事(中)
133.骂和尚
清朝康熙年间,上海陈道员处有个掌管文书的人,名叫李正,聪明能干,在陈道员处很是得意。他在上海呆长了,和当地寺院的一个和尚交了朋友。这和尚也是个读书人,二人常在一起聊天喝酒,不分彼此。后来,陈道员调离上海,李正没有跟随他前往,一时又没找到合适的事情做,便失了业。远离家乡又没有了经济来源,不到一年家底便折腾得差不多了。这天,他又来到寺院和尚处,想向朋友发泄一下心中的烦闷,讨顿酒喝喝。谁知这和尚是个嫌贫爱富的人,一见李正这副落泊的模样,便生出几分厌恶,对他的态度和以前判若两人,虽没下逐客令,但那不冷不热的态度让李正十分寒心。又过了没多久,李正找到了一份美差使,有了钱就阔了起来,穿上轻暖狐裘,骑着高头大马,比以前更得意。那个和尚见了很后悔,心想,早知李正能有今天,我怎么会那样对待他呢!便找机会向李正逢迎谄媚,以求恢复从前的友谊。
有一天,和尚又来邀请李正到寺院去。李正碍于情面,答应了,并在忙完公务后,就一个人来到寺院。和尚准备了丰盛的酒席。酒酣之后,和尚为讨好李正,取出自己的画像,请李正题字留念。李正思忖良久,笑了笑,拿起笔来写道:“一夕灵光出太虚,化身人去意何如?秋丹不用炉中火,凡子心头一点除。”
和尚看后很高兴,就把画像与题字挂到寺庙的墙上。在墙上挂了一年多,寺院内人来人往,谁看过,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一天,寺院内来了几位书生,在画像和题字前站了一会儿,只听他们议论了一番,便哈哈大笑起来。和尚觉得奇怪,于是就走上前去请教。其中一个人指着画像和诗解释说:“这首诗是个字谜 ,前两行组成个'死’字,后两行组成个'秃’字,合起来是“死秃”。和尚仔细一琢磨,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像和题字取了下来。
134.蒲松龄诗谜讽恶奴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从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虽科举考试连连失败,一生穷困潦倒,靠教私塾维持生计,但却一身正气,疾恶如仇。他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文学巨著《聊斋志异》。蒲松龄的家乡山东淄川县有个王大官人,是地方一霸,为富不仁。他的独眼管家也狗仗人势,欺压穷苦百姓。这王大官人附庸风雅,家里字画满堂。这个独眼管家也想弄点字画挂在自己家中,风光风光。当他想到蒲松龄的诗才,便想求蒲给自己写首诗。蒲松龄早就恨透了这帮欺压穷人的恶棍,本不想给他写,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于是,便佯装笑脸,提笔写下了四句:“一头尖尖一头扁,扁头只有一个眼;独眼只把衣衫认,任凭主人来使唤。”独眼管家如获至宝,千恩万谢地拿走了。其实这是一首打油诗,表面上是一条物谜(谜底是“针”),实际上讽刺了独眼管家的品行和职业。
135.乾隆送寿礼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途中经过一个村庄,只见全村人都喜气洋洋地奔忙,一打听,原来是村里有位老寿星当天过生日。乾隆便率随从人员一同到了老寿星家。只见这位老寿星鹤发童颜,两眼炯炯有神,正乐呵呵地和五六代重孙子逗乐。
老寿星的孙子过来告诉了老人的年龄,乾隆帝啧啧称奇,便命随从人员给老人留下一份厚礼,并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送给老人。对联是这样写的:“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副对联内隐含老寿星的年龄。后来传回宫中,宫内人士争相猜谜,还真热
闹了一番。老寿星到底多大年龄呢?141 岁。花甲,是60岁代称。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从甲子开始,干支各号错综参互,每 60 年成为一个周期,故称六十花甲。“花甲重开 ”,是 120岁;“外加三七”,三七是二十一,合起来正是 141 岁。“古稀双庆”是两个古稀之年,一个古稀之年是 70 岁 ,两个古稀之年是140岁,“内多一个春秋”,加起来也是141 岁。
136.大师谜含诗情画意
晚清灯谜大师张起南,字味鲈,号橐南,福建闽侯人,生于1878 年。他自幼喜好猜谜,又聪慧过人,10 岁时就能在谜会上独自猜射 。张起南一生制谜数以万计,著有《橐园春灯话》、《续橐园春灯话》等,被后人誉为“谜圣”。相传有一年新春,张起南在辰州任职,见窗外大雪纷飞,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触景生情,巧制字谜一则 :“雨余山色浑如睡。”当时适逢元宵节,他便将此谜写在灯上,悬挂在街上,供游人猜射。有位书生看了好久后,抚掌赞道 :“此谜富有诗情画意,可谓妙极!”张起南一听,拱手相问:“看来这位公子已胸有成竹,愿当面领教。”那书生答礼后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得以当面请教,实在是小生有幸,请听不才赋诗一首:'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张起南一听,此书生不仅猜出谜底“雪”,而且以诗谜猜谜实属高手,连声称赞:“猜得好!猜得好!”还将自己所著谜书《橐园春灯话》奉赠。还有一次,有位朋友来找张起南玩,张正构思好了一则谜语,便说给朋友听:“两行蜡炬已成灰。请打五言唐诗一句。”朋友听了,沉思良久却猜不出来。张起南解释道:“此谜谜底是唐朝诗人杜甫《月夜》这首诗中的一句诗:'双照泪痕干’。两行蜡炬——双照,已成灰——泪痕干。”朋友听后,方才恍然大悟。
137.口大吞天
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学台叫吴省钦,是个不学无术却又贪婪不法的家伙。有一次,他到某地去主持乡试,利用职权,行私受贿,并按行贿的多少来确定考生乡试的名次,结果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的子弟全都榜上有名,而一些真正有才学的清贫之士却名落孙山。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有位穷秀才,虽不能说学富五车,可也饱读经书,很有才华。此次乡试本来是十拿九稳的,可是因家境贫寒,无钱贿赂这位学台大人,结果榜上无名。他实在气愤不过,夜里在学台住所门口贴了副对联。横额是:“口大吞天。”这四字暗隐“吴”字。两旁的对联是:“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
上联讥讽学台胸无点墨,下联讥讽学台贪赃枉法;而且对联采用的是谜语的离合法,“少目”为“省”,“欠金”为“钦”,暗隐“省钦”名字。真是构思精巧,妙语双关。第二天,有人发现了这副对联,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大家争相来看,一时间学台住地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知道对联是讽刺吴学台的,无不拍手称快。
138.富贵毋心想
清代康熙年间有位名臣叫朱轼 ,他博学多才,为官清正,任过刑部主事、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政绩卓著,著作甚丰。相传他年轻赶考的时候,还有一段趣事。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城附近,有座梦山,谁若在这里住一宿,便会得梦,圆梦的和尚可以通过梦来预卜一生的吉凶祸福。这年朱轼赴京赶考,路过豫章,顺便到梦山试试。他夜间宿在山中,果然做起梦来,梦见空中一条白练,徐徐飘落在他面前,他捡起来一看,上书两行小字:“富贵毋心想,功名两不成。”他醒来记起梦境 ,心中十分丧气。但他也有个硬脾气,为了证明这梦灵不灵,偏要努力考好来试试。不料到京一考竟中了状元。他心想:梦山果然不灵。不过如果误信了梦中的文字,岂不误了前程?所以在他衣锦还乡路过梦山时,便力责梦山误人,拟下令制止和尚的圆梦活动。寺中的老和尚便前来叩问缘故,朱轼便把他做的梦说了一遍,说:“这不全是妄诞之言吗?”老和尚听后便问:“大人何年及第?身居何职?”
朱轼说 :“我是戊戌年及第,身居相位 。”老和尚笑道:“这不正合您梦中白练上的两句话吗?你看:'富贵毋心想’,'想’字无心,乃是'相’字,说明您有宰相的富贵。'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很像'成’字却不是'成’字。所以说明您的功名当在两不成之年,即'戊戌’年取得。”经老和尚这么一解释,他才惊服老和尚的才辩能力,心中释然,应老和尚所请,给梦山题了一副对联:
大梦谁先觉,
此山神最灵。
139.因地而异
清朝雍正年间 ,有个大臣叫李慎修 ;因为个了矮,人称“李矬子”。他为人忠直而机敏,因审理年羹尧案而得罪了两宫娘娘,便辞官回到山东历城县佛峪村,过起田园生活。有一次,雍正召集群臣议事,议完事,雍正一时高兴说:“我出个题,看谁能对得上: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大臣们议论纷纷 ,对上来的都不能使雍正满意 。雍正不禁叹一口气说 :“唉!自从李爱卿辞朝之后,朝中就再没有人与朕随口对诗联句了!”在场的好多大臣们听了都不服气,其中有个与李慎修要好的大臣把这话记在心里 ,趁出巡山东的机会,顺便去探望李慎修。李慎修正在菜园子里干活,那位大臣便把皇帝出的题和叹气说的话都告诉了李慎修。李慎修听了笑了笑说:“这有什么难的,你看这:黄瓜高,茄子低,冬瓜冬,西瓜西。要是皇帝在这里,一下子就对上来了。”
大臣回到京城,便向雍正皇帝说:“万岁,你那天出的题,我对上来了 。”雍正说 :“你说说我听听。”大臣就说:“黄瓜高,茄子低,冬瓜冬,西瓜西。”雍正一听连连摇头说 :“不对,不对!什么茄子黄瓜的,朕问的哪是这个?”大臣听了惊异地说:“皇上不是说只要李爱卿在这里就可以随口答上来吗?这就是李慎修亲口对我说的。”雍正不信,就传旨李慎修进京。
李慎修听说皇帝调他进京,吓了一跳,心想 :“这一下恐怕有好去,无好回了 。”对家里安排好后事就进京了。到了北京,见了皇上,皇上说 :“李爱卿,这回请你来,不为别的,就是为请你对我的一个题目。”李慎修说:“老臣才疏,年纪老了 ,恐怕很难让圣上如意了 !”雍正说 :“无妨,你且听来: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李慎修接着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君为高,臣为低,文在东,武在西 。”雍正一听抚掌大笑说 ;“果然李爱卿才思不凡,所对正和朕意 !”那个大臣在旁听了迷惑不解地说 :“李大人,前次我问你,你不是说黄瓜高,茄子低,冬瓜冬,西瓜西吗?”李慎修说:“那是在菜园子里说的,于今皇上在朝廷里问,我自然就得照朝廷里的事来说了!”
140.尚书是狗
清乾隆年间,有个有名的才子纪晓岚,学识渊博,又机智诙谐,是《四库全书》的主编。他曾作过侍郎的官。当时还有一个有名的权臣和珅,贪婪狡诈,弄权黩货,官至尚书。他两个人都是乾隆宠信的人物。两个本来冰炭难共,但又不敢在明处反对。有一天,两人在一起夜间游园。园中忽然有一只狗惊慌而逃。和珅借题发挥地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听明这家伙话里有刺,便回答:“尾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和珅一听,哑口无言,好似挨了一闷棍。
141.蜡烛头儿
清乾隆年间的大权臣和珅,小时候原是宫里的一个小当差的,专管每天晚上点蜡烛。因为那时他生得矮小,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蜡烛头儿 ”。后来,他凭着钻营拍马,不断受到重用提拔,一直升到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的要职,他就凭借权力,大肆收刮。他49 岁那年,办过一次庆寿礼仪来广收财礼。当时有不少大小官员迫于他的权势,有些人也为了巴结他,都送了厚厚的贵重礼物。只有刘镛,送来蜡烛一对,和珅一见到蜡烛,就像秃子见了皮球一样的有点敏感,一看两只蜡烛上分别写着“福如北海”、“寿比南山”一副对联,这是祝寿的两句吉利话,也就说不出什么来了。
席间 ,和珅敬了刘镛一杯酒说 :“本职不才,枉过五十,刘公学识高深,为本职取个雅号如何?”刘镛想了一想,指了指蜡烛上的两句话说:“祝公台福寿双全,就取号'海山’如何?”和珅一听甚为满意。刘镛便亲自把蜡烛点上为他祝寿并贺其得雅号 ,待到席散人去之际,和珅见这一对蜡烛快要燃尽,两支烛上只剩下海山二字,他怕两字也烧尽,便赶紧吹灭,再看这“海山”二字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字就是两支“蜡烛头儿”。雅号化为当年入宫当差时的绰号了。
142.纪晓岚巧解东西南北
纪晓岚随乾隆皇帝出巡江南,看见一个卖竹篮子的,乾隆问 :“这是什么?”
纪晓岚说:“竹篮子。”
乾隆又问:“作什么用?”
纪晓岚说:“盛东西。”
乾隆又问:“为什么只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
纪晓岚说 :“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金和木都可装入篮中,所以叫盛东西;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登水,盛火则篮子被烧,盛水则水漏,因而不能盛南北。
143.题亭额纪昀戏权奸
清代乾隆年间,朝中有个权臣叫和珅,不学无术,只玩权术 ,还硬充文雅 。和他同时的有位大学士纪昀,是位翰苑名贤,以能诗善文、通晓经史而蜚声朝野。和珅很想得到纪昀的题字,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一天 ,和珅在路上碰到纪昀,忙满脸堆笑地向纪昀问安,随后说道 :“纪学士,我新近在敝舍花园里修一亭台,竹林环绕,十分幽静,想请纪学士挥毫题个亭额,不知可否?”纪昀素闻和珅有几个儿子,一个个都像其父,不学无术,并且不务正业,只是依仗其父的权势在外胡作非为。于是纪昀想趁机作弄他一番。他略加思索,在纸上写下了“竹苞”两个大字,然后将纸递给和珅,便笑嘻嘻地走了。和珅一看,字写得相当漂亮,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的确确是大手笔。“竹苞 ”,含义也不错,这是在称赞我的花园的风景。和珅即刻叫工匠刻成匾额,悬于亭上。
一天,乾隆皇帝御驾光临和珅府第,和珅便陪皇帝到他的花园去,并特指亭台上的“竹苑”二字向皇帝介绍,说这是纪学士所题。乾隆皇帝想起纪昀平日惯于诙谐讽人,琢磨着这两个字的含义,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和珅愣愣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乾隆笑够了说道 :“爱卿,这是纪学士在嘲笑你家的宝贝儿了们!什么是'竹苞’?这是个字谜,拆开来就是'个个草包’。”
和珅一听,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144.《红楼》谜语寓意深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现实主义巨著。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曹雪芹为了逃脱“文字狱 ”,故意在书中设置了许多迷障,谜语也就成了书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宵节后,元春娘娘从宫中送出一个灯谜命大家猜,猜后每人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去。第二日晚间,小太监又送出了娘娘的回信。当时,恰逢贾母高兴,于是在堂屋设了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将元春及宝玉等人做的灯谜都抄在纸上,粘在屏上。
第一个谜是元春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惊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
第二个是探春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
接着是宝玉写的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打一用物。”
宝钗的谜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
那天,贾政也陪伴在贾母左右。贾母便叫贾政先猜,贾政看了一圈,略一思索便猜了出来,同时,也深感不祥。但他当然不能领会谜面中所隐含的更深的寓意。
元春的诗谜谜底是爆竹。一响而散、回首化灰的爆竹,正是对贾元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命运的写照。元春之死,敲响了贾府败亡的丧钟。探春的诗谜谜底是风筝。这是作者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将来的远嫁不归。“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探春,虽是庶出,但凭着“东风”——王夫人的赏识,在贾府一度当上了发号施令的女管家。一旦风筝断线,“东风”又把它远远地送走,结局便是“千里东风一梦遥”。宝玉的谜语谜底是镜子。寓意是喜、忧郁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暗示着宝玉后来大彻大悟,遁入空门,并揭示出贾府的表面繁荣与悲惨结局。宝钗的诗谜谜底是竹夫人。它用竹篾编成,中空、透风,夏天睡时抱着取凉。它夏天“荷花出水”时可供取凉 ,秋天“梧桐叶落”时被弃置不用,暗示宝钗与宝玉“夫妻不到冬”,结局悲惨。
《红楼梦》中的这些谜语,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手写出的 ,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它是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的隐语,具有“谶语”式的特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表现才能。
145.川菜馆中的谜语
谜语不仅可以启迪智慧、锻炼思维、增长知识,而且有时还能起到广告的作用。1940年,有个名叫徐林的人在广西桂林开了一家川菜馆,请了上等的厨师。但因为是新开业,虽然菜美价廉,来吃饭的人却很少。掌柜徐林本是文人出身,只因仕途无望,才做了这菜馆的生意。他冥思苦想,用什么办法能使生意红火起来呢?忽然,元宵节灯谜会上那拥挤的场面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想到灯谜可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啊!
他马上找来纸和笔,在纸上写 :“本馆主人灯谜候教,猜中奉送川菜一桌 。”并将其贴在门前醒目之处。然后请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制谜能手端木蕻良作了一谜,高悬在堂内。此谜的谜面只有一个“文”字。要求打《红楼梦》中一个人名。旁边还有作者亲笔赠诗一首:“未到巫山已有情,空留“文”字想虚名;可怜一夜潇湘雨,洒上芙蓉便是卿。”川菜馆有灯谜一事很快就传开了,来川菜馆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想一展才华,有的想白吃川菜,有的想来凑凑热闹。但不管是怎么想的,来者必吃饭,这个川菜馆便很快兴隆起来了。虽然到这里吃饭的各种人都有,但半年过去了,此谜仍没有人猜出。一年以后,有个叫陈开端的书生来到这里,才揭出了谜底。原来,谜底是“晴雯”。
“情”与“晴”谐音 。“晴”即“无雨”,“雯”字无雨字头,便为“文”字。徐林用谜语为川菜馆打开了局面,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
146.秀才自大遭惨败
一天,三个进京赶考的秀才来到一家客店住宿,客店女老板非常热情地招呼他们,并问 :“三位客官贵姓?”
三位秀才自恃喝了一点墨水,便借机卖弄起来。其中一个答道:“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川字川连川,四个十字颠倒颠。”女老板听后,笑了笑刚想说话,只听第二个秀才也摇头晃脑地说:“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另一个秀才不甘示弱,接口说道
:“孔明借箭草人充,曹操北兵走西东,一口想吞孙吴地,却遭周郎用火攻。”只见女老板笑盈盈地说:“田、魏、燕三位先生,请进来!”三位秀才听了一愣。心想,本想难难这位女老板,不料他们的姓氏谜却被女老板轻而易举地破了。他们顿时对女老板敬重起来,一起拱手相问:“老板尊姓?”女老板笑了笑说:“我也说个字谜:三斗三,四斗四,二斗三升共个字。”三个秀才你看我,我看你,谁也猜不出来,便支支吾吾地进了房间,又想了半天,还是猜不出。后来偷偷地问了送茶的小伙计,才知女老板姓“石”。原来古时十斗为一石,三斗三、四斗四、二斗三,加在一起正好是一石。
147.“林”字酒令
清代大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世称诗书画三绝。他也很喜欢谜语。有一次,扬州城里一个姓林的盐商过六十大寿,大设筵席,遍请当地官绅名士,以事庆祝,并借以攀亲接贵。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也给郑板桥送来了大红金字请帖。
郑板桥本来对这些不学无术的、为富不仁的盐商很看不起,这次为了看个究竟,便也逢场作戏地应邀而至。
酒席间,大家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板桥提议说 :“今日是林府寿筵,行酒令何不以'林’字为题?”众人都说妙极。
郑板桥便举杯说 :“林字拆开成两木,东边木升官,西边木发财。”盐商一听,又升官,又发财,真是喜庆如意,便连忙说:
“依金口,依金口 !”举起杯来满满地干了一杯 。席散之后,有人提醒他说 :“老爷,郑板桥那个酒令,并不吉利,你想一边木字加官字,一边木字加才字,是两个什么字啊?”盐商一听,气得昏了过去。
148.四个戴帽三个淋雨
郑板桥在扬州卖画为生,有位老主顾陈子书喜欢与郑板桥对对猜谜为戏,但他总是斗不过郑板桥。有一次,他经过冥思苦想,想出了一条难度很大的连带着谜语的绝联,满以为可以难倒郑板桥,便兴冲冲来访郑板桥。郑板桥一见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问:“今天来猜谜还是对对子?”陈子书说:“猜谜对对交互进行,可好?”郑板桥就请他先讲。陈子书说:
十月怀胎,十日分娩。打一字。
郑板桥接着就说:“这是个'朝’字。”陈子书又说:
多一半,打一字。
郑板桥打是个“夕”字。陈子书说 :“六个'朝’字相连,最后加个'夕’字,请对。”
郑板桥想:六个'朝’字相连,怎么理解?必定是“朝朝(每天)朝(日出)朝朝(每天)朝夕(日出日落)”才能读通,他便对道:
月月(每月)月(月亮)月月(每月)月圆
陈子书一听板桥竟很工整地对上了,又说:“要是改成七个'朝’字相连,还能对上吗?”郑板桥想:这七个“朝”字连在一起怎么念法呢?必定是“朝(早)朝(朝见)朝(早)朝(朝见)朝朝(每天早上)朝(朝见)。”于是他就对道:
长(长远、长久)长(生长)长(长久)长(生长)长长(永远)长(生长)
陈子书又说 :“把第二 、四、七的'朝’字都加三点水,请再对。”
郑板桥默念着加三点水后的句子应是:
朝潮朝潮朝朝潮
便反问说:“我先出个谜请答;
月当头,打一字。
再用这七个连起来对你的上联。”
陈子书问 :“ 我的上联有三个带水的 ,你七个同样的字怎么能对?”
郑板桥说 :“我还没说完,我这七个字有四个戴帽子,三个淋雨水。你猜得出就对上了。”
陈子书眼睛瞪得大大的,许久也没猜出这个字来。郑板桥笑着说:“老兄认输了吧?”接着提笑写出:
宵消宵消宵宵消
149.普救寺词谜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寺塔高耸,松柏满园。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有一次 ,有个文人来到普救寺游览 ,望着寺内十三层的“莺莺塔 ”,触景生情 ,想起了动人心弦的《西厢记》,便用谜语的形式写下了《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谜面是一首词:“普救寺,草离离,花园中,或借栖;情侣二人有相约,一炷香,卜神祗。薄暮日西沉,张生长别离,虽有约,负佳期!噫!错道白马将军来矣!”谜底共七个字,打《孟子》中一句话。
这首词谜就写在普救寺内的墙上,凡是到寺里游玩的人都能见到,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人能猜出谜底。后来,有个过路秀才到寺院来游玩,看到这首词谜,很感兴趣,一时又解不了,就在寺院住了下来 ,思考了整整两天,总算解开了这首词谜。
寺院里的人听说词谜解开了,都围拢到秀才身边,让他说说怎样解的谜。他逐字逐句地给大家作了解释:“普救寺,草离离”,是“普字去掉上面两点,为“晋”字;“花园中,或借栖 ”,是“园”字中去掉 “元”(繁体为“袁”)字,加“或”字,为“国”(繁体为“國”)字;“情侣二人有相约”,“二人”合为“天”字;“一炷香,卜神祗”,“一”、“卜”合为“下”字 ;“薄暮日沉西 ”,是“暮”去“日”,为“莫”字;“张生长别离,虽有约,负佳期”,是“张”去“长”,为“弓”字,“弓”与“虽”合为“强”;“错道白马将军来矣”隐“焉”字(意为错将“焉”字当作“马”字)。
合起来为“晋国天下莫强焉”。
大家听后,无不叹服这位秀才的学问高深。
150.洪升新婚答新娘
清代戏曲作家洪升,以他的《长生殿》名传于世。他的夫人黄兰次,也是名门之女,工诗词,通音律。夫妻相处,十分谐和。相传他们新婚之夜,也有一段新娘以诗谜难新郎的佳话。黄兰次想测试一下洪升的才华,连出了三个谜,让新郎来猜。第一个谜是:
无心骄白昼,
有力破黄昏。
洪升笑而未答 ,只将洞房中红光熠熠灯举到新娘的面前,问道 :“娘子可是需要此物?”兰次点头微笑,又出了第二个谜:
相看黑面真如铁,
独具丹心未肯灭。
洪升想了一想,仍未说话,只是凑近火盆,用火筷微微翻动了一下暖烘烘燃烧着的木炭,让新娘看了一下。新娘又是笑笑点头。接着又出第三个谜:
古月照水水长流,
水伴古月度春秋,
留得水光耀古月,
碧波深处可泛舟。
洪升拉起新娘的手,相携来到窗前,撩开窗帘,洪升指着窗外月光下的一片湖水说:“娘子喜欢这月光下的湖水吗?但愿水月永伴!”兰次报以多情的微笑,遂相携入帐。
151.一点一横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字篆友,山东安丘县人。他著的《说文句读》,独辟蹊径。专家们认为是段玉裁、桂馥二家之劲敌。
他为了普及文字学,让小孩子也能认识中国文字的规律,特著有《文字蒙求》一书,流传于世。
有一次他到郊外散步,遇见一群儿童。儿童们看见是文字学家出来了,中间有一个大一些的孩子便上前拦住王筠的去路说:“王老夫子 ,听说你精通文字,我出个谜语,猜四个字,猜得出来,才让你过去 。”王筠很感兴趣地说 :“小友,你要出个什么谜呀?请说说看 。”儿童说:
一点一点分一点,
一点一点合一点,
一点一点留一点,
一点一点去一点。
王筠一听,心想:这个谜果然很巧,想不到这些童子有如此的聪明。可他是个文字学专家,能难住他吗?他便笑眯眯地对儿童们说:“你们看,我写得对不对?”说完,捡起一根树枝就一边念着“一点 、一点…… ”一边在地上写出“汾 ”、 “洽”、“溜”、“法”四个字。儿童们一看,都拍手大叫 :“对了!对了!真不愧是文字专家!”那个大点的孩童说:“先生肯收我做学生吗?”王筠说 :“我也出个字谜你猜 ,猜对了,我就收你当学生 。”接着说道:
“一横一横又一横,
一竖一竖又一竖,
一撇一撇又一撇,
一捺一捺又一捺。
这是个什么字?”
儿童在地上画来画去也画不出个字形来,挠挠头说:“先生,告诉我吧,我猜不出来了。”王筠便在地上上面画一横,下面画两横,并在每一横上加了一竖,又在每个“十”字上加了一撇。此时,那个孩童抢过王筠手里的树枝便在每个“才”字上加了一捺,说:“先生,我猜对了吗?”王筠笑嘻嘻地拍着孩童的头说 :“好吧,我收你做学生。”
152.岂可见物不见人
文字学家王筠在山西乡宁作官的时候,应朋友陈嵋山的要求,著作了教儿童识字的《文字蒙求》。一次,他去看陈嵋山,遇见陈嵋山的邻居老人要砍倒院中惟一的一棵榆树。王筠问其原因,老人说他近来心神不适,经一个风水先生说:“这四合院中有一木 ,是个'困’字 ,不吉利,把树砍树,就不犯困了 。”王筠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说 :“想不到这位风水先生也是位文字学家。可惜他见物不见人,他没有看到四合院里还住着人呐。有树 、有人就不是个'困’字了。可是你若把树砍掉,四合院里光剩了人,你想是个什么字?岂非更不吉利吗?”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说:“咳呀,幸亏县太爷是个真正的大学问家,要是听信风水先生之言,岂不落入更凶险之境吗!大人救了树,也救了我,恩德无量啊!”
153.他们姓什么
两个书生赴京赶考,在旅店相遇,二人互问贵姓。
甲说:
左边加一是一千,
右边减一是一千,
不加不减再计算,
其中共有人一千。
乙说:
左看不出头,
右看不出头,
左右一齐看,
两个不出头。
正巧旁边有位教书先生 ,听了两人报姓的方式很感兴趣,便也来凑热闹 ,他先向两位书生道了一声:“任 、林二君可好?”使二人不觉一惊,一看过来的这位老者并不相识,便问:“老人家,咱们素不相识,何以能知道我们两人的姓?”老人笑着说 :“刚才你们二位不是互通过尊姓了吗?”二人又问老人贵姓,老人却吟出一阙《忆江南》来:
遥望处,牛女正双栖。天上人间相与共,银河杳渺水迷离,新月落西垂。
两位书生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忽听店家女儿来到桌前喊了一声 :“滕老先生,饭已备齐,请用餐。”他们不禁佩服这位店家女儿的聪明 ,也称赞这个字谜比他们二人的谜更高明,更有词采。
154.是也?非也?
有个秀才 ,认为自己读过 《四书》、《五经》,很有学问,就一天到晚之乎者也地到处卖弄。有个酒店老板,也念过几天书。一天,老板见秀才又在街头上卖弄之乎者也,他便把秀才请到店里说:“我这里有个谜,正想请教你。你解得出来,白喝我的酒不要钱 。你要解不出来,罚你说话不准带一个'也’字 。”秀才说:“行,你说谜面吧。”老板就说:
从前,孔子和他的两个门徒子路和颜回聊天,孔子问徒弟:“是也?非也?”子路说:“是也。”颜和说 :“非也 。”二人争执不下,孔子说:“是也,则直在其中矣!”
两个人点头,都说:“非也。”
老板问:“这是个什么字?”秀才越听越糊涂,孔子明明说“是也”,子路和颜回却又说“非也”。究竟是也还是非也?他猜不出来。老板笑着蘸着酒在桌子上写了一个“乜”。秀才刚要念“也 ”,一看又忙说“不是也”。可孔子为什么又说是也呢?
老板笑着说:“孔子说'直在其中’才'是也’呢。”
155.名士设谜选婿
宋末 ,京都名士郝昌兆,素以苏洵自比。膝前只有一女,取名小妹。这位郝小妹生得秀美淑静,而又才华俊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娴熟。慕名求婚者纷至沓来。但是,郝昌兆却对女儿的婚事,要求甚高,想找到一位像秦少游那样才高品优的女婿。所以一直未能给小妹选中可意的郎君。一年的新春之日,郝家来了三个“拜年”的书生。老学士明白,这些人是借拜年之机来求婚的,便让家人领到梅轩堂相见。老学士说:“新春伊始,三凤求凰,真乃美事。无奈老夫只有一女,只好出题试才,选求才郎。今天我出一联,内隐两位本朝的人名,请贤契们一猜。”接着就展出一联:
落凡七仙女,
闹海一哪吒。
三个人想了一阵,那两位衣着华丽的公子都没想出个头绪,独有布衣书生魏可海起身拱手答道:“此联所咏,乃是一对诗苑伉俪,词林鸳鸯,七仙女是仙女姐妹中最小的一位,故可射'小妹’。哪吒乃古代少年神衤止,闹海是在海中游戏也,故可射'少游’。不知猜中否?”老学士听了非常满意,郝小妹在屏风后听了,也很称羡这位书生的才华,于是便将他留下,细细叙谈,见这位书生确实才资不凡。决定择为佳婿。
156.翁婿都是《三国》谜
刘老汉是个《三国》迷,连给闺女选女婿也要以是否精通《三国》为标准。他在门口悬了一条招婿谜:
喜鹊落梅哨
打《三国》人名二。
后加说明:猜中者请入门面试,合格者招为佳婿。一时求婚者盈门,只是这头一关过不了,无法进门面试。
后来来了一个小伙子,扯下谜条就闯进门去。刘老汉见小伙子举着谜条走了进来,便稳稳坐定,笑嘻嘻地问道:“年轻人,猜中了吗?”小伙子上前施了一礼答道 :“老伯在上,容我答来:喜鹊落,必然收拢翅膀,当是关羽;落在梅梢,是驮在花枝上,一定是华佗了。”
刘老汉一听大喜,忙让小伙子坐下来,先问过姓名。小伙子姓田,因为最敬重诸葛亮,所以取名为亮,二十八岁,尚未成亲。老汉问第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姓而无名者是谁?”田亮答 :“江东乔玄有二女,人称二乔,大乔配孙策、小乔配周瑜,人们光称其姓而没有名字。老汉点头说 :“不错,不错。” 又问第二个问题:“《三国》中有名而无姓者又是谁呢?”田亮回答:“司徒王允有一歌伎,名叫貂蝉,却没有姓。”老汉又连连点头说 :“对!”再问第三个问题:“《三国》中无名无姓者是谁呢?”田亮说:“张飞怒打督邮,那个督邮就没名没姓。”老汉听了高兴得不得了,田亮也得意起来,便站起来躬身问老汉说:“小侄也有一题请老伯指教。桃园三结义,三个人都是干什么的出身?”
老汉哈哈大笑说:“这个问题三岁小孩都知道,何用问我?这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可是小时候死了父亲,跟母亲编席子、卖草鞋过日子;关羽流落江湖,卖过豆腐;张飞杀过猪,开过酒铺。”
田亮又问:“那四弟赵子龙过去做什么生意?”
老汉想了一回,摇摇头说 :“这倒没有在《三国》书里看到过,也没听别人提起。难道贤侄知道吗?”
田亮得意地说 :“这我是在京戏里听姜维说的,他说赵子龙是卖年糕的。”
刘老汉一听,更加惊喜地说 :“果然年轻后生可畏,这可是个新发现,姜维是怎么说的?”
田亮说 :“京剧《天水关》那出戏里 ,姜维是这么唱的:'这一班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卖)年(糕)!’”
刘老汉一听,把大腿一拍,就说 :“好小伙子,就凭你这两句,我就收你为女婿了!”
157.才女选婿
一个书香人家 ,只有一个女儿 ,自幼聪慧好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会,尤其喜爱诗词,姑娘渐渐长大,登门求婚的越来越多。姑娘的父母疼爱女儿,没有别的条件,只要女儿本人满意就行。姑娘对来求婚者,没有一个看中的。为了选一位才高学深的如意郎君,姑娘亲笔写了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一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射七言唐诗一句。挂在大门之外,射中者方可托媒议婚。
多少少年学子、富家子弟,聚集在门前,反复吟味着这几句话。却没有一个人答上来。几天过去了,忽有一个赶考的举子走过此地,他看了看姑娘写的那首招婿诗谜,便从行囊中掏出纸笔,用素笺写了崔颢《黄鹤楼》诗中的一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交人递给了小姐,小姐一看,正中自己的心意,于是通过父母答应了书生的婚事,结为美满姻缘。
158.水果感悟负心郎
有一对夫妻,本来互相恩爱,相处很好,不料丈夫在外读了几年书,便觉得自己的妻子土气,起了与妻子离异之心。在回家过中秋节的晚上,夫妻在庭中赏月,他心思重重地写了一句:
中秋月下写休书
流露出离异的思想。妻子看了 ,便回到房中端出了一盘水果,送到丈夫面前说 :“你的心思我已猜到,我给你对个下句,你来猜猜好吗?”丈夫一看,这盘子里盛的是:石榴、青枣、荸荠和梨,他默默地一点这水果的名字,恍然明白了,这四样水果连念起来正是:
十六清早逼妻离
他不禁羞愧得满脸通红,他佩服妻子的聪明贤慧,于是打消了离异的念头,夫妻之间更加相爱了。
159.不准说“酒”字
有个酒鬼,把家里都喝穷了,还向妻子要钱买酒喝,妻子劝他戒酒,他说 :“要我不喝酒,得有个条件:从今以后,你说话不准说出一个与'酒’字同音的字来 ,带出一个酒字来,我还得喝 。”妻子想了想,就说 :“那你也不准说,你说就更不给了 。”三天过去了,妻子一直没讲出一个“酒”字来,他可忍不住了,就到几个酒友家里诉苦。一个酒友就帮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先不要回家。这位酒友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提着铜钱,来到他家约他喝酒,他妻子说当家的不在家。来人便说:“那就请大姐待他回来时告诉他:张老九 、李老九,提着铜钱九百九,手拿酒壶去打酒,接他九月九日去到我家来喝酒。”
酒鬼晚上回到家,故意问:“有谁来过吗?”妻子对他说 :“张三三,李四五,提着铜钱一千差一数,手里拿的酉水壶,接你重阳日,去到他家走一走。”酒鬼一听,一个“酒”字也没说出来,便假装昏了过去。妻子一看也扑上去哭道:“我晓得你这样少不得三六,怎么不准你喝点冬至数呢?”酒鬼一听妻子的哭声里好像要准许他喝点酒的样子,便立刻醒了过来说:“快拿来!”妻子说:“拿什么?”酒鬼要说“酒 ”,可又想起妻子也向他提出的条件,如果说了就更不给了,便只好用手向嘴边比画了一下。妻子说:“我可没说出一个你要喝的字来,你还是喝不成。”
160.戴纱帽翅的工具
戏曲上有个为官公正廉明而又诙谐机智的徐九经。他为了弄清案情,不惜冲破重重阻力,多方调查研究,经常跑路下去私访,虽然十分劳累,却总是乐呵呵的,时常说一些妙语或做一些滑稽动作来自我解嘲和打趣。差役问他:“老爷,你这样成天忙忙碌碌,到底图个啥!”徐九经风趣地说:
头戴纱帽翅儿,为官不省劲儿,
平事我不管,单管不平事儿。
后来有人把这四句话借来作为一个谜语,打一木工工具——刨子,的确非常形象而切合。
161.天干地支作堂号
从前有弟兄二人,哥哥是铁匠,弟弟是皮匠。两人的手艺都很好。他们辛勤半辈子,有了一点积蓄,便各自修了一所新的房子。兄弟俩商量,要请人起个堂号,题块匾挂上。堂号要表示出他们各自的行业特点,又要雅而不俗。请了好多文人秀士,都作不出来。最后找到一位教书先生。教书先生想:这兄弟俩不识字,必须让他们看见匾上字的样子,就认得出是自己的堂号才行。于是他思索片刻,便给哥哥题了“二酉堂”,给弟弟题了个“甲乙堂 ”。兄弟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教书先生说 :“这是用象形法制的两块谜匾 。你看:'酉’字正着看,就像锻铁炉;倒下来看,就像风箱。这两件东西,都是你们铁匠少不了的。再看这个'甲’字,好似钉鞋用的砧子,'乙’字就像裁皮子的刀。这两件东西是你们皮匠所必备的。你们看行吗?”兄弟二人非常满意,便重重地酬谢了这位教书先生。
162.只能治病不救人
从前有个医生 ,他家世代从医,医术高明,又热情周到,在当地很有威望。在他的门前挂着一个木牌,上写:
祖传秘方,
手到病除,
只能治病,
恕不救人。
有一个外地人路过他的门前,看到这个木牌,大大迷惑不解。人们总是用“治病救人”这句话来赞扬医生的美德和医道。
为什么这个医生却只治病不救人呢?他看到门口有个小孩在玩,便去问这个小孩。小孩说:“这家医生从来不给人看病 。”又问:“既然能治病,为什么不给人看病?”小孩大声说:“他是兽医!”
163.药名诗
中唐诗人刘禹锡 ,幼年多病,十六七岁时身体十分瘦弱,便常常阅读医书,搜集验方。永贞元年由于和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又贬到连州,柳宗元则被贬到柳州。二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除讨论诗文之外,也涉及医学。柳宗元得知刘禹锡仍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便将自己在柳州搜集到的一些医书奇方寄给刘禹锡,在信末还抄了一首关于药名的谜语诗,与之共娱。诗云:
四月将尽五月初,刮破窗纸再重糊,
丈夫进京三年整,捎封信来半字无。
打四味药名。
刘禹锡读罢,笑了笑也写了一诗作答:
五月既望时,出门多加衣,
游子离乡久,素笺未写诗。
柳宗元接到这首小诗,知道刘禹锡已猜中了。
164.皮陆和诗嵌药名
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是好朋友,二人经常互相唱和,时称皮陆。他们也经常互相出些谜语来猜答。一次,他俩在郊外散步,溪水湍流,翠竹掩映,皮日休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随水自流通,
草香石冷无近远,志在天台一遇中。
陆龟蒙听了,也顺口吟道: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
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
皮日休说:“我的诗里含了三味药。”
陆龟蒙说:“我的诗里也含了三味药。”
他们把自己诗中前一句的末字与后一句的首字连读,果然,都是三位中草药的名字。
165东坡佛印对药名
一次,佛印邀请苏东坡游庙会。他们游到鼓楼前,看到上面的旧鼓,佛印上就想出一个上联要苏东坡来对。他说:
鼓棰捶鼓,陈皮半下。
旧鼓上的两面皮子自然是陈皮了,半下是半夏的谐音,后半句是两味中药名。苏东坡想了许久,想不出合适的对句。这时随哥哥同来的苏小妹看到东坡的窘状,便牵了牵东坡的袖子,又指了指庙廊下的一个白纸糊的灯笼。东坡会意,便吟道:
灯笼笼灯,白纸防风。
166.祝蒋吉一时
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建人马相伯先生 ,是20 世纪初叶著名的爱国诗人。1903 年,他六十四岁,创办震旦学院。后因抗议帝国主义教会干涉教务,愤而辞职,又创办复旦公学。1907年参加梁启超的“政闻社 ”。辛亥革命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任南京市长。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一直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他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进会、江苏省国难会等抗日社团,还写字义卖,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1936 年,蒋介石五十岁生日,有个蒋氏幕僚求马相伯写个“寿”字送蒋。马相伯思索了一下,提笔写了一个“壽”字给他。蒋收到这件祝寿礼物,大喜过望,还专门派人到上海登门致谢。来人走后,家人觉得老人对蒋的态度反常,有些不解,便问老人是何道理。这位九十七岁的老人捋须大笑道:“这个小子哪里懂,我只祝他'吉一时’呀 !”大家听了,也随着大笑起来。
167.艺术大师论胆
艺术大师李苦禅先生向齐白石先生求教,有一次,白石老人说:宋朝的王安石有一个谜语说:
日月一齐来,不作明字猜,
冒字更不是,闷煞老秀才。
你猜这是个什么字?李苦禅对谜语很感兴趣,想了一下说“这就是老师常说的那种可贵者嘛!”
白石老人欣慰地笑道:“正是。”苦禅先生对于白石老人总结的这个“胆”字,深有体会。他曾对学生们说:“章法要大胆,要险;创造就是敢想敢干!”但他又反对那种把胡涂乱抹自以为大胆的作风,告诉人“谨防鲁莽用笔。切切?切切!”
他说:“胆愈大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诚哉是言!”
168.无字家书
宋代有个叫郭晖的人,外出做事 ,不得回乡,思念妻子,就托人捎回一封家信。妻子打开信一看,信封里只装着一张白纸,纸上一个字也找不到,心中好生奇怪。不觉望着这张白纸出神。过了一会儿,她忽然明白了。便写了一首诗寄给丈夫。这首《答外》诗是:
碧纱窗下启缄封,
尺素从头彻尾空,
应是仙郎怀别恨,
忆奴全在不言中。
郭晖读到妻子这首诗,知道妻子完全理解了他那封素白家书的意思,心有所感,便又写了一首《寄内》的诗,托人带给妻子:
情长笺短费心神,
尺素无言胜有声,
书山不是无佳句,
两字相思写不成。
想不到一张白笺,不着一字,却诉出了这多相思!
169.一方素帕寄相思
明代学者杨慎 ,24 岁中状元,因向皇帝进谏,得罪了明世宗,被关进监狱,后发配到云南。在发配期间,博览众籍,又搜集民间俚曲,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知识,成为明代著作最多的学者。他的妻子黄娥,也是一位才情很高的女子。当时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常以文字兴狱。黄娥思念远在云南的丈夫,但又怕因文字而招祸,只好将千言万语寄托在一方素白的手帕上 。 当杨慎接到千里之外的妻子托人带来的这方素白的手帕时,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久,无限情思萦绕心头,便写了一首《素帕》诗:
不写情词不写诗,
一方素帕寄相思,
郎君着意翻覆看,
横也思来竖也思!(思、丝双关)
以后,黄娥和杨慎在诗中相互寄答,传为千古佳话。
170.纸花匠的家书
明朝崇祯年间,湖广沔阳州一带 ,有一个年轻的纸花匠,名叫继儿。他 3 岁丧父,7 岁丧母,孤苦伶仃中长大,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学得一手剪纸花的好手艺。他做纸花活,总是现做现卖,客等货成。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成为湖广远近闻名的最精巧能干的纸花匠。有一年湖广大旱,人们处在饥荒之中,继儿的纸花生意也萧条起来。继儿正愁得没办法,他的妻子杏子从刚由浙江贩牛回来的邻居牛经纪那里得知浙江一带盛行纸花生意,劝继儿远去碰碰运气。夫妻俩商量好,准备停当,继儿就别了妻子杏子,到浙江去了。继儿在浙江做纸花生意,很快就有了名气,三年之间赚了不少钱,便惦念起在家的杏子。想回家,又舍不得这里的好生意,要捎钱回去又没有可靠的便当,时常到酒店里饮酒解闷。一天,在阳春酒楼里忽然遇到了又来浙江贩牛的牛经纪,他在请牛经纪喝过酒之后,便把一百吊钱和一封家书交给牛经纪,托他交给杏子。
牛经纪知道继儿夫妻俩都不识字,要看看这封家书是怎么写的 。他拆开一看 ,只见里面是一张黄纸上贴着剪的4 只斑鸠,8 只八哥,还有两只鹦鹉口衔两件小孩衣服,一个坛子。另外一个字也没有。他不禁暗笑这个剪花人竟把自己卖不出去的剪花样子贴起来当家信,真太土气了。又想他这次来浙江贩牛,遇上牛瘟,亏了本,何不从继儿交给他的一百吊钱中拿出些来用用呢?料想他妻子也不知道究竟给她带回多少钱来。牛经纪回到家,便到杏子家把在浙江遇到继儿的情形告诉给杏子,并把家书和50 吊钱交给了她 。杏子打开家书一看,便问 :“牛老板,家书上写的是捎给我100 吊钱,你怎么只给我50吊啊?”牛经纪一听 ,心里暗暗吃惊,便又拿过家书来仔细看过 ,还是没有一个字 ,便说 :“这上面并没有写明是100 吊钱啊 。”杏子说:“这4 只斑鸠,正是四九三十六,这8 只八哥是八八六十四,加在一起不正是100 吊吗?”牛经纪才恍然大悟,但还不死心,又问杏子:“这两只鹦鹉口含两件小衣服是啥数呢?”杏子笑道:“两只鹦鹉不正是二五一十吗,这是说用10 吊钱给孩子添置两件衣服”,又指着那口坛子说:“还剩下的90 吊钱,让我放到坛子里存起来。”牛经纪才心服口服地把另外50 吊钱又交给了子。
171.久别妻子的新年礼物
有一个人在外面做事,长年不归。这年旧年将尽,新年将临,仍是不能回家,正在思念自己的妻子的时候,竟得到了妻子寄来的一份礼物,还附了一封信,信上说:
自入君家,便与我翻脸。你应知我心中寒暖,纵然有时节 、气满胸间,也强忍得五天十天。眼见得光阴似箭,年节不远,我在你心目中,更难比从前。怨郎君薄幸,厌旧喜新,终于将我抛在一边。郎君啊,如今盼你心回意转,来年重相见。
他读完这封信,不觉更加引起对妻子的同情和爱怜,打开礼物一看,才知道这封信里说的,原来就是这件礼物——年历。他无限深情地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
172.正月没初一
有个穷女婿,准备正月初一与妻子去岳父家拜年。可是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妻子便劝他到隔壁王二嫂家借一件衣服。
穷女婿见了王二嫂说 :“二嫂,我打算正月初一去给岳父拜年,可是没有件像样的衣服,想借王二哥的长褂穿一穿,不知肯不肯借?”王二嫂答道:“你王二哥的长褂在这里是现成的,可是,正月没初一呀!”穷女婿一听,一时弄不明白,正月怎么会没有初一呢?分明是你不肯借罢了。转身便想走。王二嫂笑着说:“别走,我说正月没初一,你还不相信怎么的?”穷女婿又回转身来看了看王二嫂手里拿着一件干净的长褂笑眯眯地看着他,他又想,正月没初一,是什么意思?他忽然明白过来,这是个字谜。我问肯不肯借,她才这样回答我的。于是从二嫂手中接过长褂,说了声谢,就高兴地回去了。
173.各取所需
有个杂货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便在门前挂出两条谜笺,注明:猜中者即以该物相赠。第一条谜是:
墙里开花墙外红,思想采花路不通,
东方一亮花要谢,一场欢喜一场空。
第二条谜是:
少时青,老时黄,
盘起辫子挡太阳。
果然吸引了不少过往的行人,一时间门庭若市,热闹非常。到中午,一个农民打扮的小伙子走上前来拿起店前摆的一个草帽,举到第二条谜语前,晃了晃,戴到头上就走。大家最初觉得这人买草帽不付钱,无理,继而明白他是猜对了。不料老板却大声喊:“客官请回!”那人回过头来问道:“难道我猜得不对吗?”老板说:“猜得对 ,请回来留下姓名 ,交个朋友。”
天快黑的时候,有一位穿长衫的老者,走上前来,指着挂在店前的灯笼说 :“他把草帽拿走了,这一件属于我了。”老板立即把灯笼摘下来送给了他,从此,这个杂货店的生意就更加兴隆起来。
174.桃符是怎么来的
对联又叫桃符,这是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
这棵桃树,铺天盖地 ,树枝盘曲有 3000 里。在东北方向上,有一个地方桃枝疏稀,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接受检查。在这里看门的有两位神,一个叫荼(音舒,sh ū),一个叫郁垒(音玉立,y ù l ì)。他们是兄弟俩,都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苇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据说从黄帝那时候起,人们就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的像,这就是门神。大约到春秋战国或者还早些,有的人不再画门神,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两位神的名字。可一边是一个字“荼”,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不对称,也不美观,就在前头加个“神”字,成为:
郁垒 神荼
“郁垒;神荼 ”,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 ”。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后来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名,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这时,摆脱了以往的神话,走向现实生活。
但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把春联(或对联)叫做桃符;而“桃符的故事”大概永远也说不完呢!
175.拆字为对
唐代的莫宣卿,是封川(今广东封开)人。他 17 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
元,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
他7 岁时,就作过一首明志(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风,岂同凡鸟群。
因此被称为神童。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神童到底有多“神 ”,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梁知县问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 :“是,大人。”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 ”,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 ”、“日” 、“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 :“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干吗奚落我呢?
就对了个下联:
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 ”、“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 ”。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176.西湖岳坟联语
岳飞于 1142 年 1 月 27 日被高宗 、秦桧以“ 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杭州钱塘门外九曲城下五显神祠附近,宋孝宗时以礼改葬于栖霞岭下,这就是西湖边上的岳坟。在岳坟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这副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岳飞和秦桧的不同态度。
岳王庙殿门两侧的另一副对联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据说,这副对联出自一位姓徐的女子之手。她以拟人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岳飞的敬意和对秦桧的憎恶。
177.师生赏月夜对
唐代的李群玉是很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文意境优美,他小时候熟读诗书,常常和老师在一起吟诗作对,老师很喜欢他的聪明好学的精神,也经常指教他。
有一天,师生俩一起到外面散步,他们走在明月当空的小道上,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小路两旁是竹林,竹林里不时飘来一阵阵的花香,在这幽静之中,老师诗意勃发,吟出了一句上联: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也被周围的景色所迷,听到老师的对联,他环顾四周,看见明月的光芒皎洁如水,小路两旁的竹林中不时有萤火虫飞来飞去,萤火虫的光亮忽明忽灭,时隐时现,就马上对道:
月照萤灯竹畔明,且亮且凉
上下联句很巧妙地把明月照耀下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人觉得身如其境,这真是一副美妙的图画。
178.重修岳飞墓
十年动乱期间,岳庙也难逃厄运 。不仅岳飞被“打翻在地”,连庙宇也被砸得墙残壁断。1977 年又以更大的规模将岳庙翻修一新。岳飞塑像又重坐于殿上,四奸铁像亦再次跪伏于阶下。有一副未署名的新联写道:
山河光复十七年,忽四害兴祸,毁坟废像,忠魂遭浩劫;
魔鬼逞凶双五载,赖群英仗义,除恶诛邪,庙墓得重修。
此联既备述了岳庙十载遭浩劫的原委,又道出了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也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179.千古罪人遭唾骂
在岳坟前墓墙旁边,面对岳坟有秦桧夫妇及其同伙万俟卨、张俊等四人反剪双手的历史罪人的铁铸雕像囚禁在铁棚里,意在让这些残害忠良的奸佞之臣,永远跪伏在岳飞的脚下,俯首认罪。据史书记载,初建岳王庙时,前来朝拜进香的游客,蜂拥而至,不分昼夜。当四个铁像铸成放置之后,游客纷纷向秦桧夫妇铁像吐唾沫,以示愤恨,还有人用秦桧与王氏追悔和相互埋怨的口吻,分别在秦桧、王氏的铁像上挂了上下两联:
秦桧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王氏:“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这副联语,写得诙谐风趣,痛快淋漓地刻画出彼时彼地两个历史罪人的丑恶的心理状态。
180.神童神对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禹偁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气的人,他从6 岁就能做诗,7 岁时就能做文章 ,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 ,郡太守大宴宾客 ,宾朋好友聚集一堂,可热闹了,这时,王禹偁也作为郡太守的“小友”随着人们一同入席
就坐。 在宴席上 ,郡太守心里很高兴,就出了一联让众人来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出句之后,众位宾客都开始跃跃试对,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可是,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来。又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对出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句子,郡太守听了,摇着头否定了,然后他催促着众位宾客,继续对下去。众位客人还是想不出好对子来,令郡太守很失望。这时,小王禹偁在心中已想好了,于是,他就用铜铃般的天真稚气的声音大声说:“我来对。”众位客人顺着声音一看,见是一个小孩,不禁发出一阵鄙视的笑声。
可是,王禹偁不慌不忙地挥笔写出了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顿时,四座议论纷纷,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
181.日影和人影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寇准,他能文能武,为人正直忠贞。历史上记载了他的业绩,也记载了他对对子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他和几个人在亭子上聊天。这个亭子在水池边上,快到中午时分,太阳在水中倒映出来。寇准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
水底日为天上日
意思很简单明了,可大家一时谁也对不上。问寇准,寇准也是笑而不答。正巧,杨大年有事来向寇大人汇报,也找到这里。杨大年是对对子的行家,他一来,仿佛为众人解了围。大家让他先把对子对出来。
寇准把出句告诉了他。大年想,宰相说的是日影,还有什么影儿呢?对,人影。他看着寇大人眼睛,突然发现里面有自己的人影,就立刻对出: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夸奖他:“好一个大年,真是绝顶聪明!”
182.“画像”
北宋晏殊是个大诗人,他作了大官以后,手下有两个笔杆子,一个张亢,一个王琪。这两位的长相却都不怎么样。张亢是个大胖子,从头到脚堆满了肥肉,王琪就总叫他“肥牛”。而张亢反过来叫王琪“瘦猴”,一般人跟张亢比,都能“瘦”下两圈,更何况王琪又真的是个骨廋如柴的人。两个人关系很好,却又不分场合互相取笑。有一次,晏殊请客。大家喝得正在兴头儿上,王琪放下筷子,伸出两手的食指向两边撇着,笑嘻嘻地说:
张亢触墙成八字
牛脑袋撞上墙,两只犄角,向两边分开成“八”字的样子。王琪说张亢是“肥牛”,撞了墙头上也分“八”字。大家一听, “哄”地笑了。张亢也不示弱 ,立刻想到“猿啼三声泪沾裳”这句古诗,便反唇相讥:
王琪望月叫三声
大家也是一阵哄笑。看着“ 肥牛 ”,想那句“ 成八字”,看着“瘦猴”,想这句“叫三声”,越琢磨便越觉得可笑了。
183.俞樾一家对冷泉
清朝时候,西湖的冷泉亭上,挂有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戊辰九月,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和他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亭边休息,欣赏这副对联。妻子看了一会,要求俞樾给以解释,俞樾把原来的对联改了二字,作为回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妻子一听,觉得改得不好,立即表明自己的看法: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他给秀孙说明上次怎样给对联改字一事,秀孙赶紧望着亭子,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慢慢地说: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明白上联的“禹时”是指大禹治水的时候,改得实在是好。至于那“项处”却不大好理解,便向秀孙追问。秀孙爽朗地笑着说:“项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座峰不是他从别处拔起,怎能飞到这里来呢?”
俞樾听罢,深为女儿的智慧所震惊,连连鼓励她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184.伸头出脚
北宋的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但精通诗文,在对对子上也下过一番功夫,算作一位古代楹联家。
一次,他宴请一位客人。酒后闲谈,王安石突然来了对句的兴趣,说 :“我这里有个对子,不知可能对上?”
“愿闻出句。”客人说。王安石出了上联:
老欲依僧
客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快对出:
急则抱佛
王安石说 :“我这出句,前面加个'投’字就是一句古诗'投老欲依僧’。”客人说
:“大人既然伸头(投),我在这里只好伸脚了,'急则抱佛脚’是一句俗语。以俗语对古诗,也还说得过去。”
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
185.发愤立志
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年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 ,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坐,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186.岳 阳 楼
岳阳楼,在岳阳城西,“八百里洞庭”湖东岸,遥望群山,景色秀丽,为唐中书令张说守此州时所建。三国时,东吴于洞庭湖上操练水军,便在这里观兵。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真是水天一色,湖中波光粼粼 ,渔帆点点,远山苍茫,缥缈云间,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成为历代的游览胜地,文人、学士赞美题咏,多不胜数。在岳阳楼门口,有副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上联写景,下联写情,情景交融,并与《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呼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清道光年间云南罗平县人窦兰泉所撰、何绍基书写的一副长联(一百零二字),更是岳阳楼对联中的佼佼者,历来脍炙人口,其联云: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 ,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渍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贯串了岳阳楼的历史掌故,下联写尽洞庭湖的山川地势,问答慨叹更显得情真意切,余味无穷。
187.妙计讨鱼吃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荤。一天,他炖了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急中生智,顺手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一边。苏东坡一进庙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心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帘进门一看,佛印吃着米饭,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佛印也很大方:“学士驾到与贫僧一起吃粗饭吧!”
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白饭。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方呢?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放的磬,心里明白了,可怎么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心生一计。苏东坡说:“前几天,你让我给一位善人写对子,我一直没写出来。后来想,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
佛印问:“哪一副?”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
说到这儿,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子:“下边是什么来着?”佛印说:“庆有余。”
苏东坡赶忙接过话岔儿 :“ 什么?'磬有鱼 ’,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一欠身,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佛印也笑了:“这个学士,真够机灵的。”
188.船上戏对
苏东坡与秦少游经常一起出游。这天,他们同乘小舟,沿江而下,饮酒吟诗,好不痛快。
这时,苏东坡看见岸上有个醉汉,骑着一头毛驴,走走停停,东倒西歪,样子十分可笑,就出了个上联:
醉汉骑驴,颠头晃脑算酒账
这对联十分形象,秦少游一时无以为对,正思考时,忽然看见船尾的艄公 ,这艄公一仰一俯地摇橹,引发了他的联想,于是对出下联:
艄公摇橹,作揖打恭讨船钱
艄公听见“船钱”二字,赶紧说 :“不忙,不忙,下了船再说!”
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大笑不已。
189.妙对难新郎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才女,她后来和年轻的才子秦少游成亲了。新婚之夜,苏小妹紧闭洞房大门,让丫环给新郎送出三道题目,并传话说,全答对了,才许进屋。第一题是藏头诗,第二题是人名谜,对于秦少游来说,没费事就答对了。拆开第三个题封,是个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一看,正中下怀,因为他是对对子的高手,而且出句并不难,用不着各种修辞。他心想:既然出句普通,我得对个奇句,让小妹也知道知道我秦某的才华。越想对出佳句,越觉得出句不一般,便越加对不出来,到这会儿,灵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会儿着急的不止秦少游一个人。还有谁呀?苏东坡。他知道小妹的脾气,常办些奇奇怪怪的事。怕今夜难为秦少游,特地出来看看。
果然,秦少游在廊下转来转去,嘴里不断地念叨 :“闭门——推出——窗前——月——”,两只手又推又拉,还直摇脑袋。苏东坡琢磨出来了,这是让对对子呀!我得助他一臂之力。又不能去跟前告诉他,怎么?小妹肯定在窗内盯着呢!他一看离少游不远处有一口大金鱼缸,心里有了主意。他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子,一挥手,扔进水缸里。缸里清水一下子溅出来,夜深人静又传出“扑嗵”的声音。秦少游往水缸里一看,只见波纹荡漾,天光月影随之摇动,一会儿便复原了。他一下子明白过来,大声对道:
投石冲开水底天
声音刚落 ,“吱呀”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走出来说:“小姐有请 !”秦少游向后一拱手,转身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出了洞房。
190.下棋联句
宋代的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大文学家,两人见面,常互相对对子,来增加谈话的兴趣。
有一次,两人在松树下边下围棋,苏轼刚投下一子,忽然落下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一颗。苏轼盯着松子,随口说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说完,看着黄庭坚。黄庭坚心里也有数:这是让我对对子呢。黄庭坚抬起头来,向四面张望,寻找对联的题材。他一眼看见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条小河,河边上几株柳树,清风吹来,长长的柳丝悠悠荡荡,划过水面。树下正坐着一个渔夫,握着长长的鱼竿儿在钓鱼。这不是送上门来的对子吗?黄庭坚对出下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文兴助棋兴,棋兴助文兴。两人边下棋边论文,直到很晚才歇手回家。
191.一拍一骂
从前,有一个地主做寿。当地有个富农,特地写一副连环式寿联祝寿,借此献媚讨好。他搜肠刮肚凑成上联,但怎么挖空心思也写不出下联了。无奈,只好把上联送去,上面写着: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尽珍肴美味,位尊德大,大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有个才华出众的贫农,看了这个令人作呕的上联,非常气愤,提起笔来,立即对出下联: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黑手毒,毒如豺狼虎豹,暴病而死,死无葬身墓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后悔,悔之晚矣。
上面两联,一捧一嘲,针锋相对,是一副生动而有趣味的连环式对联。
192.中药名巧对
有位著名中医老先生,最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
一天,一位客人来访,看到院子里的丛竹,赞叹道:
烦暑最宜淡竹叶,
老医生马上答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进屋坐定后,客人又说:
白头翁 ,持大戟 ,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志;
老医生对答道:
红娘子 ,插金簪 ,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蓯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联中全系中药名,对仗工整贴切,颇有风趣。客人看到几盆玫瑰,不胜感叹道:
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
老医生捻着银须,笑着答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客人起身告辞,约定改日再会。
193.州官放火
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 ,欺压百姓 ,横行霸道,还蛮不讲理。他不许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 ”。 他叫田登 ,不但“登”字不准说 ,不准写 ,而且像“灯”、“蹬”、“噔”什么的,也一律是“禁字”,比皇上还厉害。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马上叫人拉下去打一顿板子。这年正月十五要到了,这是民间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做“放灯”。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告示,规定正月十五怎么过。那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怎么“放火”呢?本该写“放灯三日”,那“灯”字不是不敢写吗?起草告示的只好写“放火”了。老百姓看了,又笑又气:大过节的,连灯字都不准说,这是什么世道!有人就借此编了副对联:
只准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不敢贴出去呀 ,老百姓就在下边一传十 、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一直传到现在。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