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步骤

家长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步骤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1)
 
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孩子去“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帮助。
 
孩子今天竞争激烈,非常不容易。当孩子遇到问题以后,迫切需要有人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孩子能否从家长那里得到有效的帮助?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问题。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紧张,为什么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听不进去?其根源就在于在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不少家长的方法不正确,因此效果必然不好,甚至在起反作用。
 
孩子从家长那里总是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就必然不愿意再向家长寻求帮助,也就不可能与家长成为朋友,也就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所以,家长要想与孩子之间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就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自己的切实有效的行动,让孩子认识到与家长交流之后是“有利可图”的。
 
《北京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家长要在学校的指导下学会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家长应该树立一种“全程控制”的观念,把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与考试前后的教育完美结合,用正确的观念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解决好“对孩子的学习什么时候管”的问题。
 
按照“全程控制”观念,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分为“学习、查找错误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验证措施有效性”四个步骤。简称“学查改验”。一些家长和学生就是因为在这四个步骤中出现了差距,才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差距。下面向各位家长详细谈一下在这四个步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
 
谈到怎么学习,不少家长会说,这还不容易,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就行了。所以,自打孩子上学那天开始,我们就嘱咐孩子“好好听老师的话”。
 
不少“好孩子”真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在上小学的时候,总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于是,100分也就经常围着孩子转,使我们更加坚信了这样一个理念“只要认真听老师的,准没错!”
 
到了中学,开始出问题了:经常是100分的孩子,在成绩单上居然出现了80分。凭着直觉我们认为,既然认真听课是保证好成绩的唯一途径,那么孩子成绩下降肯定是因为“不认真”。
 
如果孩子不认真,那肯定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出现了差距。孩子年纪小,对问题看不深、看不远,因此不知道眼下成绩不好会给将来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当家长的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为了让孩子认清自己眼前小错误的严重性,家长是掰开了、揉碎了地把每一方面的道理讲深讲透。
 
很多家长是这样做的,先从历史讲到现实:我们要告诉孩子,正因为我们当年没有完成学业,才使得我们今天因为缺少知识的而缺少竞争实力;
 
接下来,从现实讲到将来:我们告诉孩子,你今天成绩不好,就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再从局部讲到全面:我们要告诉孩子,你的成绩不好,不仅会影响自己一辈子,更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现在(家庭气氛)和将来(经济状况)……
 
孩子贪玩,“忘性”太大,为了让孩子不要忘了这些基本道理,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经常地反复地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的思想教育——做这项工作,那是我们的“强项”。
 
孩子似乎听话了,认真听讲了,可是成绩还是上不去。于是我们又认为:认真听课之后,成绩还是上不去,那就是孩子不刻苦,肯定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上还有问题,具体说就是投入的学习时间不够。我们是能力全面的家长,在如何抓紧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我们不仅用理论指导孩子,还有具体行动——自打孩子一进家门,就处于我们的全方位监控之下,我们要求孩子必须抓紧吃饭之后到睡觉之前的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就差让孩子学习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了——因为我们坚信“念就比不念强”。
 
我们这样为孩子操心,可孩子怎么对我们?我们说的口干舌燥之后,很少看见孩子满含热泪地向家长表决心:爸妈,您说的太好了,我牢牢记住了,您放心,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我下定决心、我不怕牺牲,我排除万难,去提高学习成绩……实际上大部分孩子对家长的苦心做出的是这样的评价:我妈,我爸,那真叫一个“剧烦”。不仅嫌家长烦,还要加上一个“剧”字——家长说的口干舌燥,孩子等于一句没听进去。
 
为什么我们的投入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因为我们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没有掌握学习的规律。
 
如果仅从学习方式来看,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完全模仿”逐步过渡到“完全自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明显的转变阶段是在中学。
 
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完成从模仿到自学的转变,中学的日常教学与小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仅从形式上来看,中学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1、题型分类:中学老师一般将知识点中的内容分为两类对学生进行教授:
 
基础题讲授:通过在课堂上对基础题的详细讲解,以及让学生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拓展题讲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变形、拓展,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并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
 
2、讲课方式变换:
 
中学老师讲课的方式在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而逐步变换,从“手把手的教孩子”(学会)逐步转变到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会学);有人这样比喻过小学学习方式与中学学习方式的不同:
 
在小学,只要把老师讲的“一字不差”的记下来,考试就可以得到100分;上了初中以后,一些学生依然沿用这种方式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有的题“老师没讲过”,因此自己不会做,考试结果也就是“80”分,到了高中,这种现象显得更为强烈,考试的时候甚至要保持住“60”分都比较难。
 
虽然在考试之后的分析上,经过老师的指点,自己马上明白了这些题目是哪些基本概念的拓展、变形,但是,由于老师平时没有讲过,自己在考场上就是想不出来。
 
上述比喻中的数字尽管不十分准确,但是足以反应出中小学学习方式的不同。
 
3、考查方式变换:
 
从小学到中学,虽然从表面上看,都在用作业和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这种形式有着差异。
 
小学老师对学生“教”得非常细致,从日常作业中指出的对错,到考试之后进行的课堂分析,都体现出老师在非常细致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的不足。
 
中学老师则有所不同:通过作业考查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力度在逐步淡化,考试之后进行老师在的课堂上进行分析也逐步过渡到学生在下面自己分析。尤其在大考之前,这种变化更体现为“答疑”方式,即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向老师寻求帮助。
 
所以,为了尽快帮助孩子完成从“模仿”到“自学”这个过程,家长要懂得100、80、60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中学生),要以“自学”为努力目标,要帮助孩子树立“应该尽快脱离老师”的学习观念,要逐步培养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要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方法要以适合自己的特点为标准。要培养锻炼孩子做到六个字:“跟着跑、自己找”。
 
跟着跑:紧跟学校老师的进度,在校学习要跟得上,从内容上来讲,基础的东西一定要记得住,从形式来讲日常出现了差距一定要及时弥补(“补齐”);
 
自己找: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普遍教育下感到吃不饱的时候要“拔高”;成绩中等或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学校普遍教育的进度的时候,即在“吃不了”的时候要“补齐”。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找”。
 
要注意:是在跟着跑的基础上做到,是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自己主动去找,不要等着老师给自己找。
 
在学习的时候,最低档次是学形式,高一档次的学方法;最高档次是学思路。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能从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中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在老师的点拨之下,从自己学习思考中获取知识。
 
为了尽快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档次,就要加强预习,尽快从形象接受到逻辑思维接受。从盲目模仿接受,到思考理解接受。这就是所谓在跟着跑的基础上自己找。
 
自己找,找什么?找出在普遍教育下自己的差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弥补这些不足的有效解决措施——要找得着、找得准。
 
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以“自学”为努力目标,要帮助孩子树立“应该尽快脱离老师”的学习观念,要逐步培养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要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方法要以适合自己的特点为标准。
 
要培养孩子逐步掌握“提前预习为主,听课为辅;自学为主,跟学为辅;“看书”为主,“听课”为辅;自己平时主动复习为主,跟随老师同步复习为辅”的具体学习方式。
 
在“学”的步骤上,家长和孩子如果忽视了在学习能力上要不断提升,只是一味地听老师的话,缺少主动性,孩子的学习就会落后(包括小学时候的“好学生”)。
 
为什么要查?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用考试这种方法进行考核,否则,“学好学坏一个样”,那谁也学不好。
 
在管理孩子的学习中,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秋后算帐”——平时不管,只盯着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只盯着中考高考。有一位家长就对我说:孩子刚上初一不着急,等到了初三,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家庭教师就行了。
 
这样做很危险。就像一个企业,每道工序都没有质量检验。到最后总装的时候,质量问题成堆,根本解决不了,只能报废。
 
在大考之前,看着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重点学校急得着急、上火,甚至掉眼泪,我们真是挺同情他们的,可是也真想问他们一句:你们为什么不早一些抓紧孩子的学习呢?所以,各位家长如果不想走那些家长的路,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学习不能不管,不能只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以后、只是大考之前才管。为此,我们建议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抓好“检查”这个环节。
 
及时准确查找错误原因,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什么叫“及时”?
 
孩子在平时会出现许多暂时的错误,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面对这些错误,使得这些在平时偶尔出现的“小错误”没能及时克服,在考试之前累积成了“大错误”,大到了不容易克服和没时间克服,于是就会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低分”。所以要及时查。要查出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差距。什么叫“准确”?
 
家长总是在说“孩子差”。但是,孩子究竟差在哪?这个结论不应该靠家长的主观臆断来确定,只应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以后才能得出。
 
科学: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只承认用数据来反映出来的真实的原因,不承认在家长“我觉得、我认为”等等想法下推断出来的原因,要求杜绝“主观臆想”的错误做法。
 
准确:实行“原因细分”,即每一项错误原因都要找出最根本的因素,不能只停留在“不认真、不刻苦、粗心”等空泛、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要求杜绝“表面化”的错误做法。
 
所以,为了帮助孩子预防在期中、期末考试的失败。首先就要帮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准确查找平时的不足,为克服不足打下基矗
 
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不检查,就不能限制学习中的惰性,否则,很少有人会认真学习,同时,查也是改正不足的第一环节。由于不少家长和孩子不了解或忽视了这个步骤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步骤中,出现了差距。表现为“只学不查”。只学不查,是最累的学习方式:一些孩子在学习中为什么觉得特别累?就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差”在哪,因此在考试之前的复习阶段只能是按照学过的顺序,一遍一遍地把精力分配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全部知识上。结果是由于复习缺乏针对性,使得已经掌握的,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掌握的,由于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依然没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拓展题),很容易出现“复习的时候觉得全会,考试的时候觉得全不会”的现象。
 
同时只学不查,还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由于自己不知道哪里存在不足,所以总是被一种“无名”的恐惧心理所困扰(表现为心里总是“没底”),尤其在重大考试之前表现更为强烈,因为不知道自己差在哪?因此也就不知道从哪里进行补救。查什么?不是查表面错在哪,那些不用查。要仔细查出在预习、听课、记笔记、做作业、滚动复习、系统复习各环节中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要细查。
 
1,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检查:
 
有的孩子在应付检查,总觉得自己聪明,平时不重视日常的检查(抄作业、突击复习),总说:到考试的时候我认真一些就行了;有的孩子害怕检查,总是想躲避检查,一到检查的时候就心里哆嗦。
 
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日常检查,认真面对阶段检查;同时在老师的“普查”之外,自己还积极主动进行“自查”;以加强检查的力度和密度。
 
2,科学安排检查时间:
 
(1)日查:
 
家长要指导孩子认真做好课内作业: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主动的做好错误原始记录。及时查找并记录在日常作业及小测验中出现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针对每一道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和考试之前再认真做一遍,如此,可减少错误的“重犯率”。
 
问过不少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为什么错?答案基本上一样——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怎么错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错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不上的。详细一问,这些同学都忽视了《日常错误原始记录》这一环节,家长也没有抓紧这一环节。或没有,或形同虚设。
 
在学习中,《日常错误原始记录》是重要基础,是孩子深入了解自己、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据,也是孩子制定改正措施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求得外界帮助的重要依据。从表面上看,《日常错误原始记录》是用于跟着跑的方法,但是,如果用好了,它也能起到自己找的作用。尤其是解题思路和避免再出现错误的措施等项,更应该自己找。
 
(2)周查:一些家长和学生不仅不重视日常作业,也不重视周检查,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上。
 
家长要抓紧孩子每周的学习情况。有的学校在每周都要进行小测验,建议家长在小测验之后,要督促孩子主动地做好错误原始记录。
 
(3)月查(阶段查):
 
学校进行的单元测验是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但是,一些家长和学生由于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上,因此也不重视此项检查。
 
家长在考前要指导孩子认真查看错误原始记录,争取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二遍”,在考试后要指导孩子认真做好《阶段学习质量分析表》——把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丢分)按科目、分类、分项填入表内,做好分项、分类小计。
 
通过《阶段表》最上方的科目总计,可以看出孩子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状况;通过最右面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孩子某一错误原因的状况。因此可以成为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据;也可以成为学生制定改正措施、求得外界指导帮助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以成为调整两代人关系的有效工具。
 
自己找:如果觉得学校的考试难度不够、频率不够,家长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来增加力度和密度。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更应该自己多找一些。本校老师没有找出你的不足。不是好事,应该自己找不足。
 
使用《阶段表》可以避免出现家长“考试之前着急、考试之后生气”“初三高三着大急”的现象,使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即在平时考试之后,只看孩子丢多少分,只关注丢分的原因,只想着“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克服不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每克服一个不足,就等于获得了一次成功,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给自己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家长此时如果再给孩子一个鼓励:你能够克服这个不足,也一定能够克服其它的不足,你能够克服这个学科的不足,也一定能够克服别的学科的不足。家长这么做,会使孩子增添了自信。这样面对学习,绝不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关注,也绝不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是查找各方面的不足,每次考试之间没有可比性。
 
一些家长在考试以后,总是爱用本次和上次考试的得分相比较,从而得出孩子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是认真刻苦了,还是“只顾着玩儿不学习”。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帮助孩子找出在学习中各方面的不足。因此,每次考试的题目必然不一样,出题的侧重点必然不一样,每次考试的角度也必然有所不同。孩子在接受掌握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的时候,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水平,所以,孩子的得分就必然有高有低。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管孩子在各学科、各方面都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只是在表面上用同样一个标准来要求孩子,那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不客气讲,家长有时候这样做其实不是为了孩子——要求孩子每次考高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否则,家长就不会采取“认假不认真”的方式。
 
(4)学期查:
 
如果说,做作业是所学知识的“平时检验”,月考和期中(末)考试就是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检验”,是对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的一次“总考核”。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个检查阶段,可是,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重视的方式确是错误的。具体表现为只看考试得分、不看丢分,更不管为什么丢分。
 
学生只看得分,就看不到被得分掩盖的东西——得分高容易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满;得分低容易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产生自卑。两者后果都是导致放弃努力。同时,只看得分更容易导致出现: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分析错误原因的错误现象。家长只看得分,就会只看到孩子的“失败”,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因为孩子在考试中很难得满分,很难一直得满分)。在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孩子的自信心会随着多次失败(因为家长认为满分才算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而逐步丧失,会随着家长的经常否定而逐步丧失,进而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孩子逐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学生的月考和期中(末)考试成绩,使孩子的成绩不仅上不去,还严重损害了两代人的关系。因此成绩单已经成为两代人爆发冲突的导火索之一(另一个是考试之后的家长会)。
 
如何正确面对期中期末考试:家长要指导孩子在考前认真查看错误原始记录,争取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二遍”。
 
《单科表》使用方法:把每次《阶段表》反映出的单科情况按时间顺序填入本表相应的栏目内。通过本表,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在某一阶段内,孩子在某一科目的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
 
《总体表》使用方法:把每次《阶段表》右面的“合计”按时间顺序填入本表相应的栏目内,通过本表,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在某一阶段内,孩子在整体的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
 
如果说日常的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制定战术”问题,那么学期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制定战略”的问题。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是查找孩子各阶段的不足,要注意连续性;家长还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帮助孩子找出在学习中每个阶段的不足。在这里,希望各位家长认识到这一点:每次考试的得分没有用,或者说是没有多大用,它只是能暂时满足或打击家长和孩子的情绪。考了高分不要洋洋得意,说明老师没有查出你的错误;在大考的时候,判卷老师绝不会因为你总是考高分就会给你加一分。
 
但是,请各位家长注意,每次考试的丢分都有用。丢分不是孩子的耻辱,而是老师查到了孩子的漏洞,是帮助孩子查缺补漏第一环节。在大考的时候,判卷老师也不会因为你平时总是得低分就扣掉你一分。一次错误的后果不严重,当同样的错误多次重犯以后,就严重了,因为已经成了习惯性错误,不容易改正;一次考试得低分后果并不严重,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没有克服。
 
所以我倡导家长对上述量表要进行系列使用,即对孩子每次考试的丢分进行“连续性”统计,将每次丢分的原因一定要准确记录下来,从中找出延续性、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家长才能在总体上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在某一阶段内,孩子在整体的学习中存在哪些差距,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了解孩子在某一科目的学习中存在哪些差距,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用于预防“大考”的失败(中考、高考),在报志愿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不报“飞”了,也不报“冤”了。
 
3,科学安排检查内容:
 
(1)查知识点:考试考什么?考的是知识点,是把基本概念拓展和变形以后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很可惜,一些家长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重视了对老师所讲过的题“做对”,忽视了对知识点的“学会”;只重视考试时得多少分,忽视了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
 
由于这些同学在学习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点,所以一到考试总是感觉“老师没讲过”,在分析错误原因的时候,孩子也总是说:这种题型我没见过,所以我不会做。
 
为什么有的学生敢于说:不管出什么类型的题,我都能够考出好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所以不怕考试。
 
作为一个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检查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呢:
 
在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2)系统性查:
 
跟着跑:要重视学校的考试,那是总体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措施。
 
自己找:在学校的考试之外,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可求助于外界的一些条件,比如,家长们可以用四中网校提供的这样一些资源来帮助学生检查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采用正确的形式:
 
搞好两个结合:学校普查(跟着跑)和家庭自查(自己找)相结合,家长监督指导和学生自查相结合。
 
(1)学校普查和家庭自查相结合:
 
学校的普遍教育不可能满足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个别需求,需要自己找。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提供的午饭,是用同样的食谱、同样的数量面对所有的孩子,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得到基本的营养。因此,绝大部分孩子对这种“标准化”的饭菜不满意。为什么住校的孩子一回家就像饿虎下山一样,就是或不满意色香味(酸甜苦辣的程度),或不满意数量(吃不饱或吃不了)。
 
但是,学校不可能根据每个孩子的需求来做出不同的饭菜,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精力达不到。所以,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身体需要、胃口特点、饭量大小在学校饭菜之外进行调整。
 
同样,学校的普遍教育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具体要求:成绩好的孩子吃不饱,为了不埋没孩子的才能,就需要自己找(所谓的“拔高”);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仅是吃不了,而且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受到打击,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需要家长加紧家庭教育,更需要自己找(所谓的“补齐”)。
 
(2)家长监督指导和学生自查相结合:
 
①监督管理的目的:
 
眼前的严格监督管理是为了最后的“不管”,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习惯”上,而不要放在体现家长的权力上;
 
②关注时间:
 
重平时,轻考试;重考试之后的分析,轻考试前的思想教育。我们倡导各位家长接受一个“新观念”,即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从考试以后转移到日常学习中,转移到考试之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加强科学管理,帮助学生及时找出平时的差距,及时将在日常学习中偶尔出现的“小错误”克服在“本环节”之中,避免日常小错误因“长时间积累”而酿成大错,最终导致不容易克服。这样做,才能预防日常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的失败。
 
③关注重点:
 
只看丢分,不看得分;重分析原因,轻追究责任;重改正措施,轻批评教育;
 
④相互地位:
 
以孩子为主:即分析原因要以孩子为主,不要把自己认为的原因强加在孩子身上;制定措施以孩子为主,不要用自己的措施代替孩子思考;
 
⑤关注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孩子时间紧张的时候,可以帮助填表、统计,但是,不要分析原因和制定措施,那些是孩子自己的事;
 
多做少说甚至只看不说:帮助孩子填表的时候,家长不要“边干边唠叨”,如果发现孩子制定的措施有不完善的地方,家长只是提出建议“对这个地方是不是再认真考虑一下”。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则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措施的有效性。不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