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对于《庄子》的内容介绍及阅读心得分享

于丹对于《庄子》的内容介绍及阅读心得分享

2月18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庄子何其人》 于 丹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留到今天《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那么,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那么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其实庄子的生活从他的寓言里面,我们也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但他坚持不出去做官,对送上门来的相位也一口回绝。
 
那么人活着的时候,名与利两个字最重,到了最后终极大限,你说名利我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难了。庄子真能看破生死吗?那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呢,叫做鼓盆而歌。庄子告诉他,说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无生”。
 
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于丹说庄子之一《庄子何其人》”!
 
2月19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蟹 于 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又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当我们安然的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我们日复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看着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样生活,我们想着手中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养家糊口,我可以过很好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我还有没有可能让他发挥更大的用处,于丹教授认为,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个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但是最难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这才是觉悟。而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所谓醍醐灌顶,突然之间眼界通透,这叫有所觉,但是你长长的一生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做反观内心,去考虑突然之间又明白一点什么,这个长长的感受,和参化的过程叫做悟,也就是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点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们过往的生活,大体相同,所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客观有什么样的寄寓,而在于主观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了,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与无用的判读上,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去利用机会,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2月20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感悟与超越》 于 丹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于丹教授认为,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矗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淡泊为大?怎样才能超越自我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超越这个话题是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经常讲到的,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在于我们能够辨别纷杂世象中,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琐事缠身,而忘了追问人生本身的意义。人能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是不容易的。但是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就会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眼睛锐利起来,我们会看到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有的时候大境界是从眼前小物件上见出的,也就是说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和智慧的眼睛。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辉煌,追求虚名。因为他耐不住寂寞,他需要外在的辉煌,来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其实如果他肯留一份寂寞给生命,他的生命可以更开阔。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寂寞不是一件好的东西吗?寂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愁苦,寂寞其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去面对的时候,有可能会感悟到真正的人生道理。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乍富之人,我们的心态还能保持平衡吗?我们的人生还能逍遥得起来吗?
 
“逍遥游”的“游”字告诉我们,人想体验逍遥,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更多灵动,不要让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我们有太多人应对整个世界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心理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如果整个时代在变迁着,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真能做到取与舍,以一种清楚的眼界让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心游万仞的空间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你才可以永不言败。其实当我们阅读《庄子》,当我们徐徐合上一页,感到悠然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为他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2月21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认识你自己》 于 丹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
 
因为人生的变化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明,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条腿,这样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哪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憾,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的呢?我们在人整个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知之名,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整个庄子一个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纵观起来站在当下下来,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都会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们可以堪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2月22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本性与物性》 于 丹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于丹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禄,保持原本无羁无绊的本性,我们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本性,去获得人生的幸福呢?
 
庄子认为,只有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当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当我们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时,我们想到过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吗?我们是不是已经被束缚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其实我们从很年轻的时候,当一个人真正进入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角色所规范,当我们追求一个名誉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了,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释自己的心、释放自己的魂,做到漠然无魂,一切一切已经自自然然了,到这样的时候,天下的芸芸万物会各复其根的,因为人不再矫情了,人不再强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强制,这个世界会是葱茏的面貌。
 
庄子提倡顺乎自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摆在我们的面前,人人渴望成功,而世俗的成功标准也许就是名和利的获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功名成就所拘泥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诱惑和迷惑,而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这两句话也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地玩味,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贪欲往往折损了人的本性,而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于丹教授认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迷惑,去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让我们放下更多的计较,放下更多的浓郁,放下更多过于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看到长远的未来,从一开始不受到社会的雕刻、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下去,在这样的淡与漠中,在这样的不违真实里,合于天地大道,这就是道家告诉我们,自我地修炼而大化天成。
 
2月23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总有路可走》 于 丹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庄子笔下的支离疏,外表丑陋近乎狰狞,但他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也许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没有长成支离疏这样形态的人,但是,中国的残疾人是将近六千万,他们的身上或肢体残疾,或智力有障碍。比如,在音乐方面有着超凡性灵的舟舟,《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虽然他们身体上有残障,但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另一类人,他们虽然身体健全,却曾经因犯罪而受过刑罚。这样一群人又往往处在社会的边缘,备受世俗的冷眼和歧视。通过庄子关于申徒嘉、叔山无趾的寓言故事,我们了解到只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能获得人的尊敬。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耻而改,用一种内心的力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其实全社会就算是蹲过大狱肢体健全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放大这个群体,那就是每一个人扪心自问,我自己在心灵上有没有这样的残缺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当心理不堪重负,产生残缺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从某种程度来讲,心理上的缺憾比生理上的残缺更容易使人陷入困顿,因为心胸狭隘,眼界窄小,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以为天空只有所看到的井口这么大,认为面对人生,无路可走。
 
于丹教授认为,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如果觉得无路可走,那是因为你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存在。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们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真正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放低平常心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2月24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坚持与顺应》 于 丹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而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做到“外化内不化”。
 
“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但庄子所说的内心要有所秉持,并不是指外在的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庄子其实也提倡外在要通达。在庄子的《人间世》里面,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规则,有两种东西必须遵守,第一,叫做命,第二叫做义,这是天下大戒。他说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就是你的命,命定的必须要这么做,那么第二,他说作为人臣事君,在国家尽一份忠诚,这就叫义。所以庄子的“外化”,告诉我们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与外在顺应,就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内心。现代社会千变万化,我们如何才能有一个安定的内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响呢?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说到了使内心安定的七个步骤,分别是身外、外物、外生、彻悟、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经过这七个步骤,就可以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很多杂念逐渐排除,让我们心里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2月25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谈笑论生死》 于 丹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他也不觉得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呢,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后来,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张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唱歌,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
 
2月26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心态与状态》 于 丹
 
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有的人可以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空有远大理想,一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于丹教授认为,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如何才能打破世俗观念,以一个坦荡的好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活到最佳状态呢? 人生百年,常怀千岁忧,就像古诗里面所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如同白驹过隙,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地倏忽一瞬一样,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其实庄子面对这个问题,提供给我们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而心态决定人的状态,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所以他说,这是由外在的一个事情,跟内在的经验配合起来的,所以人生往往,在越重大的抉择上,有些人越失手,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因为心中过分患得所以患失,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也就是说,大家同样面临一次竞技的时候,往往是光脚的人发挥更好,而穿鞋的人会次之,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已经有所得,就会有所顾虑,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了你的发挥程度。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只有打破了,这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愈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2月27日 于丹《庄子》心得之《大道与自然》 于 丹
 
《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于丹教授认为,这些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于丹教授认为,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每一个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出身不同,每一个人走过的历练不同、沧桑各异,所以每个人贴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别人。庄子最终要提醒人的,是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当我们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或者为了一个诱惑的物质利益,一头扎进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退路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凭着一种激情,凭着一个目标的吸引,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么人怎么样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呢?庄子的看法认为这个世界返璞归真,也就是说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点。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的道理法规,都应该是人们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却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于丹教授认为,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庄子所说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何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这就合乎天德。于丹教授认为,无论是西方的哲言,还是东方的智人,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