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给人诊治疾病的方法步骤
作者:胡乃文
古时的中医是非常发达的,他们能用很好的方法给人治病;可是作为一个好医生,为人治病之后,所期望的是让人不再生病,所以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
那么,古代的中医有多发达呢?他们怎么给人治病?又,为什么可以治未病呢?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诊治工具,包括了发达的经络及五脏六腑的解剖学、生理学,对于人和天地的互动之间的认知,例如经络和时辰有一定的关系而能对于病情做很好的处理。
病给治好了,现代的中医能使用古时医生所累积的经验,教给病人用各种药方或用砭石、针灸的方式保养,也教给病人合于自然的养生方式,以致能让人不再生玻
【中医的解剖学】
古时的中医在发展过程中,早就有有关人体解剖学的概念。它认为人的器官包括了五脏、六腑。五脏包含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则是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脏和腑互相之间有一种叫作“表里”的关系;每一个脏都有一个腑跟它相对应的“表里关系”,所以五个脏就跟五个腑相对应。可是多了的第六个腑,三焦,成了没有表里配对的;《难经》为这个三焦多配一个表里的“脏”,叫“手心主”,又叫“心包”。
身体结构上,有十二条经络,而每个经络都跟一个脏或腑有关,也都根据脏腑的名字而有其名。这就是十二经络,它们的名字就是: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心包经、胆经、小肠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还有三焦经。
中医起源于道家的学术系统,因此也用“阴、阳”将十二经络做出分类。十二条经络各有自己所属的阴、阳,以脏为名的叫作“阴经”,以腑为名的叫作“阳经”。阴经有六条,在手足各有三,即足三阴、手三阴;阳经也有六条,在手足也各有三,即足三阳、手三阳。阳经又被分成太阳、阳明、少阳,阴经又被分成太阴、少阴、厥阴。
《难经·二十三难》说:“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问的是,经脉有一定的度数,可以知道吗?《难经》告诉我们“手三阴经”从胸走到手,“手三阳经”是从手走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到脚,“足三阴经”从脚走到胸部,这种循经之气在身上的运行方式,在针灸学的应用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顺着经的走向针刺,是补针的刺法,而逆着经的走向而针刺,就是泻的刺法。
除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循行的路线外,还对它们的长度都有叙述。手三阳之脉,每一条是五尺;手三阴之脉,每一条是三尺五寸;足三阳之脉,每一条是八尺;足三阴之脉每一条是六尺五寸。除此以外,还有阳跷脉与阴跷脉,长度各是七尺五寸,任、督二脉各有四尺五寸长,把每条经脉都用身体相对长度量出来了;可见,中国古代的医生们蛮有科学素养的。
【中医的生理学】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十二个“地支”表示。
中医学的认知,人体的经气流注,每天从“寅时”开始,“丑时”结束。利用经络气血在每个时辰一定的流注模式及法则,可以找到治病的最好时间,这就是针灸医术所使用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有时候,服用药物也参照这种流注法则,可以达到很好的医疗效果。
十二经的流注模式就是,每天的寅时从胸部向下走去,循行肺经,直走到手的大拇指的“少商穴”;卯时又从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向上走到头部;辰时再从头上向下走胃经,一直走到脚;之后,巳时从脚的脾经向上又走回到胸部,这样是一个小的循环。午时从胸部向下走去,循行心经,直走到手的“少府穴”;未时又从手太阳小肠经的“少冲穴”向上走到头部;申时从头上“睛明穴”经过头顶、头后向下走膀胱经,一直走到脚;之后,酉时又从脚的肾经“涌泉穴”向上又走回到胸部,这是第二个小的循环。戌时又从胸部向下走去,循行心包经,直走到手的“中冲穴”;亥时又从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向上走到头部;子时从头上经过侧头部,向下走胆经,一直走到脚;之后,丑时又从脚的“肝经太冲穴”向上又走回到胸部,这是第三个小的循环。
“经”的意思,就是在身上连结穴道与体内脏腑的一种看不到的线。有人认为这个“经”线是假想的,很难用现代的、现有的仪器探测到那些实质的经络。也就是说,用现代这种科学条件与思想逻辑的方法,难以证实经络的存在。可当用针灸治病的时候,却又能感觉到它。
古人对于人体解剖的认知,或许是经验的累积;更或许,古代的医生几乎都是修道的人,要经过非常严格的修炼过程;一个接受严格训练的修炼者,多半要经师父考验,知道他是位有很好的、有很高德行标准的人,师父才准许他学习医道。
通过实践知道,现在有许多要求高标准心性的炼功人,可以拥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感知能力。那些修道的古代医生可能同样地拥有超常的特殊能力。
“经”这种被现代人认为的假想线,在拥有特殊能力的医生们看来,就是那么一条一条真实存在的线,而且,这些线都和脏腑相连系。在外表这样一条一条的线,被称为“经”。另外,还有经和经之间的横向的“络”,每一对互为表里的经都有一个络穴相连,在两个经之间互相连络着。
因为有十二经,每个经又各有一络,所以有十二络。除了十二个络之外,任、督两脉也各有一络,再加上一个“脾之大络”,一共有十五络,所以在中医的学术上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就是这个意思。
【中医的诊病学】
中医认知病情,常常会借用“十二经络”的走向与位置,而下诊断以及治疗。
早期,我曾在一间诊所应诊,那个诊所有个广告说,使用电脑诊病;有一次,一个看广告而来的病人,一進门就讲头发麻,脖子僵硬;叙述完了病情,根据经络走向位置,就已经判断得的什么病,立即在诊疗记录单上写下。他忽然想起来说:“不对呀!我看广告来的,要用电脑看病!”,進到电脑间,花了半个小时,看诊报告出来,上面叙述的病情是小肠经和胆经的问题:“胆经虚、小肠经实”,跟我在诊疗记录单上写的完全一样。
因为胆经走侧头部,麻就是虚;小肠经走脖子外侧、肩胛,疼痛就是实;已经诊断出来了胆经虚、小肠经实。
从这个例子分析,与电脑看病相比,让医生看病没用仪器、也没有摸脉,岂不更好?
古时的中医讲四诊,就是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看病;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就是神、圣、工、巧不同的层次,最好的医生用眼睛“望诊”一下,就能知道病情。例如《史记》记载的,扁鹊看齐桓侯的病,就是望而知之了。
【中医的诊疗工具--四诊诊并八纲断并八法治疗】
替病人治病的时候,中医使用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法察病,又注重分析病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如果能以这种理论分析病情的经络脏腑情况,运用以开药或针灸的处方就非常容易了。中医要依据病理的八纲原则,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开出药物和针灸等处方用以治疗。
现代人看病,一般都先看西医,西医看不好了,才想到中医。
西医用仪器能看到物质性的病,中医却不但看物质身体的病,而且看更深层的五行、阴阳变化,连精神疾患都可以看的出来。针灸医生看经络的问题,看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变化,针下去,扎到皮肤底下、肌肉或筋膜之间的穴道。针的刺激又有双向的反应,有虚的反应者,可以实之、补之,有实的反应者可以泻之;也就是说,施术者能以阴阳平衡的刺激作用施治,比起用药治病更机动、更灵活。
【看好了病,就让他不再生部
让我们从新思考一下,找医生看病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病,更進一步就是求得健康。一个人如果在没生病的时候,找出让自己变得更健康、而且不生病的好方法来,岂不是更美?
古代聪明的医生告诉人们身体变好的方法,就是“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合于自然的养生方法,就可以活到老而且动作不衰,万一不行,就服用《黄帝内经》形容的“上古之人”发明的“汤液醪醴”。上古之人发明了汤液醪醴却“备而弗服”,就是上古之人懂得“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养生之道而不必服用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的汤液醪醴;到了中古时代,人们就“道德稍衰”,使用汤液醪醴,那个病很快就好了,《内经》中说“服之立已”。
古时候的人,一旦得病了,医生建议他们,在次序上,应该先找砭石、针灸等,治好就没事。再不行,用药物治病已经是下策了。那就属于《内经》的“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一个人懂的合于自然的养生方法,不生病最好。如果不能的话,使用了许多毒药还更伤了身体,不是太愚昧吗?怪不得唐朝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说:“圣人所以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