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报刊的发刊词介绍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深圳晚报
如今,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为如何吸引年轻读者而绞尽脑汁,可以说谁占领了年轻读者的阵地,谁就掌握了未来赢利的金钥匙。而作为四大媒体中的元老———报纸所感到的年轻读者日益流失的压力则越来越大。但是,说报纸命运堪忧?答案却不是肯定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来自域外的调查结果吧。
年轻一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澳大利亚20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1972年18至29岁的年轻人中,50%的人有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但是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20%,而且根据专家分析到2010年,将只有10%的年轻人阅读报纸。
根据澳大利亚摩根读者调查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1991至2002年,各大报纸14到24岁年轻读者层持续流失。10年中,阅读星期一到星期五版报纸的年轻读者减少了30%,而阅读周末版报纸的年轻读者则减少了6%。而25至34岁和35至44岁的读者群也有不同程度的流失。据统计表明,10年中,阅读星期一到星期五版报纸的25至34岁和35至44岁的读者群分别减少了19%。不过阅读周末版报纸的25至34岁的读者群10年中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减少。而35至44岁的读者群阅读周末版的人数上升了12%。
22岁的科迪·科诺(CodyKonior)是澳大利亚珀斯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在谈起对报纸的看法时,他说:“我不怎么看报,我更喜欢从互联网或者晚间电视新闻上看看新闻。不过我妈妈订了报纸,因此我有时也会瞥一眼。”“我觉得大部分报纸上的内容和我无关,要从那上面找点有趣的东西很难。什么国际政治阿外交啊,很无聊,而且很少能说到点上,还有那些没完没了体育评论,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每次我拿起报纸,也就是看看报纸头版。另外我的朋友们大部分都和我一样,几乎不读报,我们很少谈论这些。”科诺平常喜欢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电子新闻邮件服务或是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中获得新闻信息。
正上中学的16岁的丽贝卡-威尔斯说:“我其实算是比较喜欢读报纸的了,我现在一直关注伊拉克有关的新闻,但是通常我都是看看健身版,或者生活版。我很喜欢那些教你如何安排好自己的饮食,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章。尽管我不一定遵从那些建议,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看。”威尔斯建议如果报纸想吸引年轻的读者应该多向一些流行杂志学学。
我们需要更多的国际新闻
针对日益流失的年轻读者群,世界各地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希望寻找到答案。美国著名的媒体研究杂志《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对于年轻读者日益流失的问题,特别制作了一个调查。对全美67家报纸的编辑部中的年轻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了采访,请他们分别写出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报纸的样子,怎样才能吸引年轻的读者。返回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年轻人与社会流行的看法认为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闲散和自我为中心不同,相反他们的国际意识很强,都把自己看成是地球村的一员,是国际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他们也希望报纸能够充分地反映这一点。很多调查者都表示,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多的各国间的留学教育,使如今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辈更容易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除了增加目前报纸的国际版内容外,很多年轻编辑们认为未来报纸的国际新闻除了报道时政新闻外应该增加更多的生活报道。
未来报纸需要视觉化
当谈及文字、图片、与其他视觉因素在未来报纸中的地位时,《俄勒冈州人》的报纸编辑组写到:“无论何种因素,最能有效的表达报道内容的方式将最终取胜。”另外在报道形式上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未来报纸应该在取材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并且各种报道素材采集回来后,应该由记者、摄影师和版面设计人员共同讨论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例如“是否应该采用图片短文的形式?是否应该采用大副图片?文字应该占多少比例?”等。
视觉化的报道方式将改变未来报纸的面貌,图片、图表和绘画等视觉因素在报纸版面的比例将越来越大。23岁的克里斯托夫-李现为《新观察家》周刊的“视觉记者”,他的工作是与记者、摄影师一同前往采写新闻,随后通过图表、插图等视觉形式把复杂的新闻信息简化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克里斯托夫-李认为未来新闻报道中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将成为主宰。而且,这种视觉的表现因素将不只是被看作点缀,而是整个报道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报道风格应更为个性化
很多年轻编辑和记者在调查时写到未来的报纸将更多的采用小说和更为个性化的笔法进行新闻报道。该手法充分融合小说的创造和想象力以及发挥新闻记者对事件的深入采访的技巧,一反新闻过分以来新闻来源的传统,加入记者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它所重视的是写作的格调与描述的品质,允许记者在报道中加如主观叙述而非传统的置身事外的客观报道风格。
另外,很多年轻记者们都认为未来的报纸在报道语言上应该减少正式语言而多增加一些轻松的流行用语。
《南方周末》改版致读者
南方网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本期报纸,是“瘦身”过后的《南方周末》,是站得更“挺拔”的《南方周末》。进入最新一期《南方周末》精华版
一直以来,《南方周末》都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追求着新闻的品质,同时,也关注着您的阅读感受。此次改版,主要是对报纸的外形结构进行调整———启用“黄金报型”。在历时五个月的筹划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小组,查阅资料、实测国际著名大报的报型比例、联系能够生产这种特殊比例新闻纸的厂家、和遍布全国14个大中城市的印点逐一落实卫星传版和印刷等事宜,以及对版式设计进行细微调整,做了大量烦琐和细致的工作。
终于,面目一新的《南方周末》站到了您的眼前。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一些读者朋友对我们的新形象会有些不习惯,但我们真诚地希望大家理解:我们的每一次变革,我们为改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出于一个良好的愿望,那就是让您的阅读更方便、更舒适。
调整后的报纸,长宽之比将非常迫近“黄金分割”,差值只有0.0045,是国内目前最接近“黄金分割”的报纸。被称为″黄金报型″。众多国际著名大报均采用了相近的比例。
因此,您阅读南方周末的时候不需再像读传统的对开大报那样不停地叠来折去了,而且在飞机、地铁或是公交车等一些比较局促的环境中您都能舒展地阅读。与此同时,报纸拿在手中,也更加挺拔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会软塌下来。
精益求精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断地根据您的需求对报纸进行调整。我们期待,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您目光倾注的方向越来越近。我们期待您一如既往的关爱与帮助。
京华时报一周年宣言
我们属于读者
本报编辑部
这是我们第366次与你见面。与过去一年的每一天一样,伴随着早晨温暖的阳光,我们激情投入你们的怀抱。
一年前的今天,我们呱呱坠地,发出的第一声呼喊是:“京华时报——北京人自己的报纸”。这是广告,也是宣言:我们属于北京市民,属于你们。因为你们对一张新报纸的需求,我们诞生;因为你们对这张新报纸的接纳,我们存在;因为你们的热情培育和更高期望,我们成长。我们明确的指导思想,是报纸的读者本位。在报纸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坚定着这个立常因为我们深知,你们是水,我们是鱼;你们是根,我们是叶;你们是上帝,我们是仆人。
我们属于你们,我们为你们服务。创刊第一天,我们的数千名小蓝帽站满街头开始卖报,集体口号就是:“京华服务,满不满意。”在编辑部,每设计一个版面,我们面前总站着你们,总在默默与你们对话:“这个版面,满不满意?”我们把办报定位于服务,采集你们需要的各类新闻,揭示你们关注的事实真相,刊登你们有用的生活资讯,提供你们欣赏的体育和娱乐。我们力求忠实反映你们的愿望,及时传达你们的呼声,真诚维护你们的根本利益,尽我们所能为你们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我们一直在努力。正是在对你们的服务中,我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每一天,我们都置身于你们的注视之中。你们不仅在阅读,同时也在检验,在监督。忘不了采访时你们的提醒,忘不了热线中你们的叮咛,忘不了来信里你们的批评,忘不了你们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上的热情赞扬和鼓励。正是有了你们随时随地的监督,我们不断在校正,在改进,在提升。我们深知 读者的目光是明亮的,心中自有一把尺子。报纸办得怎么样,读者最有鉴别力,最有发言权,更有最终的选择权。一张报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住了,站稳了,原因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得到了你们的热爱。如果一张报纸衰落了,出局了,那也不是因为别的,根本上说是被你们所抛弃。为此,我们不敢懈怠,我们诚惶诚恐。
我们诞生仅仅一年,但报纸这种大众媒体之于读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报纸产生、发展、更替的轨迹告诉我们,根本问题,是与读者的关系。报纸是你们的,是为着你们的,是在你们的检验和监督中成长的。我们十分幸运,仅仅一年,就得到了你们的信任。我们全力以赴,在新的起点,带着你们的嘱托继续前行。
经济观察报:感谢读者 2002-4-22
一年前的4月16日,《经济观察报》面世。在第一期报纸的头版上,我们关注了两件事情,一件是一些政府官员进入行业协会,一件是长虹集团人事出现变局,我们称它为“长虹代沟”。这两篇报道都不能称得上成功之作,但是,它们代表着这张新报纸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对引发中国经济领域重大变化的人和企业投入最大的关心,对中国经济的走向做出独立的思考。
在随后的5个月里,《经济观察报》又接连报道了联想集团的重大举动,跨国企业AT&T在上海的遭遇,GE公司最新的投资活动,国内最大的公司联通和它的CDMA项目的进展,航空公司最新的重组动态,以及苏南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关村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等等。我们报道过的人物包括知名企业的领导人段永基先生,刘氏兄弟,王志东,CA公司的王嘉廉,阳光文化的明星杨澜;当然也包括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官员和专家,这中间有最近成为另外一类新闻热点的梁锦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的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先生,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经济学家林毅夫、樊纲等等。
新报纸面世5个月后,它变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采用橙色新闻纸印刷的、颇有现代气息的报纸。显然,报纸变化的不仅仅是颜色,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我们开始把我们的视角放得更大、视线放得更远。从上海APEC会议前的中美关系特刊开始,我们跟踪了9·11事件的全部过程,我们全面报道了国内外各界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评论和看法,我们并大胆预测了9·11事件后中国经济的走势。
在9·11事件之后,我们借用金融大鳄索罗斯的口说出“当前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不确定性’”。 而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不确定性”这个词的流行,恰好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入到寻求有序化发展的阶段。
去年年末,中国入世谈判成功之际,我们推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刊”,并于2002年第一期提出了“中国国际化元年”的理念。抱着这一理念,我们的两位出色的记者现在正在美国巡回采访,从东海岸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到西部的高科技中心,在最近的8周时间里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的变化,并带回亲身经历后的思考结果。
当然,这一年中给我们最多的鼓励还是市场的认可,读者的认可。上海一位叫陈宏伦的读者因为买不到我们的几期报纸,特意来信说:“这么好的报纸(对我来说!)会不会因为营销的思路出问题才买不到?我不知道贵报的营销思路,更不知道贵报的经营情况,但至少如果贵报不能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权威报纸,我会非常伤心的!”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的几个大学生很喜欢我们的专题版,为此他们还在课余严格地按专题的版式和规划精心制作了一个环保主题的专题寄给我们……更多的读者则对我们的报道提出各种批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采编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我们相信读者已经看到这些建议在报纸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
我们从创刊之日起就一直认为,读者是一张报纸最后的制作者,一篇报道只有在经过读者阅读之后,才能最后算做完成了制作过程。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读者交流,与读者一起把这张报纸做好。
新快报的宣言
2002年3月的一次述说哥拉多.墨斯凯拉说:革命,就是一切;不革命,什么都不是。我们是这样一群人,我们一直在思索,在这样一个信息纷陈,信息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究竟想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
新,曾经是我们的旗帜。从创刊那一天起,我们就把对新的追求放在头一位。这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全新的媒体。
全新的媒体,应赋予其全新的理念。
我们认为,拥有披沙拣金的能力,当是今天报纸存在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相对于互联网来说,再厚的报纸也做不到对新闻信息的全面覆盖,报纸影响力的大小,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对信息的整合能力。换言之,我们所处的社会,正从浮嚣与躁动向成熟与理性转型,我们的主流读者群不仅仅是需要喧哗一时的信息,更需要经过理性处理与分析的有用信息。所以我们给《新快报》定位为一个"新"工常是的,这是我们的追求,新快报不仅是拥有日生产能力已达到32个对开版的超厚型大报,更是一个追求"更新、更快、更精粹、更有深度"的新闻工常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是否会更成熟更强大,生产的产品能否为读者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全取决于我们这个团队。
我们承认,我们还稚嫩,我们不成熟,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有中国媒体大变革时代天然存在的许多缺陷,我们也曾经追逐甚至仍在追逐着社会的喧哗与浮躁,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真正所思所想,请记住一句伟人的话:唯有不成熟,方会走向成熟;唯有理想,方有希望之光。
新,现在仍是我们的旗帜。但是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新"的理解已经更上一层楼。在我们挥舞的旗帜上,已经刷写上了六个遒劲大字---"新锐、新知、新见"。"新锐"是我们的进取风格,是我们的生命常态。我们清楚自己所处的媒体产业面临的是怎样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惟有常变常新方能生存,惟有常思常新方是路径。
"新知"应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永远的渴望。我们正处于社会全面变革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三大浪潮的产物在我们社会中同时并存---农耕、大工业和信息时代在"和平共处"。传统社会的单一阶层在迅速分化,多元社会正以前所未的丰富性走向前台。在今天的社会大舞台,小人、狂人、穷光蛋,无名鼠辈、劳改犯、投机家、封疆大吏、社会名流都在极尽表演;英雄主义、明星崇拜,贵族化、平民化、有产阶级、另类都在大肆张扬。社会阶层的多元分化,导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社会,人与人关系处于急遽变动状态,加剧了市场对新资讯的渴求。总之,我们理解,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在让每个人遭遇最大的生活变迁,对新知的渴求,已经上升为每一个新都市人必须面对的生存需要。
"新见"理应成为我们的"新工场"中最新的元素。它包含了我们对媒体产业的深层理解。纵观世界媒体产业中的舆论领袖们,无一不把媒体自身的立场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是的,媒体不单能够客观地报道事件,它尚有责任解释事件并向社会公众表明自身的立常立场与观点,是衡量一个媒体是否成熟的标志,亦是衡量一个媒体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标志。
新,永远是我们的旗帜。在这个争夺读者注意力的竞争已经变得日益激烈的时代,面对"资讯过剩"大潮的滚滚而来,市场上总是有人在用快速拷贝的方式,用相互抄袭的方式、用"制造"新闻的方式,把媒体的新闻构架变成了两条腿,一是炒星;一是揭黑幕。把社会新闻变成了炒作丑闻。它使 我们反思,难道我们真的忘记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诉读者什么"的新闻箴言么?
难道真如美国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所言,"整个传媒业正在演变成大百货公司"么?
也许我们无法回避恶性竞争,我们也无力制止有些媒体乐此不疲地玩着狂热制造谎言误导读者的游戏,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中国媒体的悲哀。然而我们却要力争摆脱这种恶性竞争,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读者的分层,它都迫使我们要以更为严肃的社会态度来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我们需要对信息的深加工与梳理,当然我们深知,我们缺少专家级分析人员和信息顾问,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是巨大的(我们仅为美国的8.6%,只有韩国的15.3%)。它使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仍然处于世界的底层。但是,当我们意识到巨大差距存在之时,我们便明白,唯有靠自身的不竭努力,来缩小这个差距。
和今天的很多媒体同仁一样,《新快报》人从创刊之始,就立志要扎根广州,办一份充满差异化,充满创新精神,充满青年理想的数一数二的报纸。今天的《新快报》,仍在努力着。
我们深知,口号无法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今天中国新生代媒体所能够做的梦,在100年来的世界媒体产业进程中都已有人做过,今天所有新生代媒体所能享有的荣光,100年来的世界新闻史中都有人享有过,但我们仍然心怀梦想!
谨以此文,献给《新快报》读者,献给新快报四周年。
《新快报》编辑部
还原与再现
程益中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这世界变化真快。曾几何时,我们还是台下的看客,现在已是台上的拳手。混战已经烟消,局势已经明朗。序幕正在打开,好戏正在上演。命运对我们说,去做一点事情吧,现在是直捣黄龙的时候了。
台上只有两人,因为这是决赛。从来只有两人争夺冠军。我们站在这里。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胜似闲庭信步。我们偏执地相信,山那边是鲜花美酒,一马平川。山那边不会总是山。走过了山沟沟,就不唱信天游。丢掉了小米加步枪,我们告别游击时代。拔剑四顾,平原如海。命运对我们说,去做一点事情吧,现在是重建秩序的时候了。
江山从来都是一拳一脚打下的。花拳绣腿怎敌我钢筋铁骨南拳北腿。快来看看我们的一招一式一撇一捺。今天我们汇报演出。既然站到台上,我们就不打算下去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当冠军呢。今年我们忍气吞声地说,从来只有两人争夺冠军。明年我们要扬眉吐气地说,从来只有一个冠军。
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比好的更好。我们都是搞实业的人,我们都想搞大。办报纸与种地并没有什么两样,卖报纸与卖苹果并没有什么两样。千万不要把我们看得太重太高。
不要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教诲。我们也是一群俗人,我们并不比你多一份美德。你们有的缺点我们都有。
不要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裁决。我们不是居委会大妈,我们不是警察。报馆不是法院。
不要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眼泪。我们不会煽情,我们不是催泪弹。
甚至良知。甚至正义。我们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势。请继续指望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只有国家、政府才能提供良知主持正义。我们渴望并且需要良知和正义,我们只是良知和正义的受益者。我们不是真理的化身。
我们只是真理的追求者。我们试图记录一些真相。我们只是努力还原与再现已经发生的事件而已。我们并不认为这件事情那么简单。声音和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无数缺失和走样的可能性。我们只是努力克服这种可能性而已。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都未必准确无误,更何况转达别人的思想。主观叙述永远是相对真相,因为我们不是天使,长着翅膀,先知先觉,俯瞰人间。
我们在人间。我们以仰望的姿态面对大众。我们不能承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准确的。但是我们承诺,在追求真相的路上我们争先恐后。如果说责任,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社会的理性责无旁贷。请给我们机会,我们会成熟起来。请给我们机会,我们会理性起来。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距离理性到底还有多远。让我们现在就从小事做起,看完我们的报纸请不要随地乱扔。(作者为南方都市报总编)
岁月曾著风雨更待满树繁花
——写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际
2003年11月28日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记者 孙昕晨
有这样一粒种子,历经54个春秋,如今,她已长成一棵大树。
有这样一群人,用54年辛劳,一代又一代,为了这棵大树的茁壮、挺拔,躬耕无悔,同沐风雨。……
经历54个寒暑的这棵“大树”,就是中共无锡市委机关报--《无锡日报》;相伴54个春秋的这群人,就是我的前辈、同事和一代又一代真情相依的读者。
今天,2003年11月28日,历史又将记录新的年轮--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由《无锡日报》、《华东信息日报》、《江南晚报》、《华东旅游报》、《江南保健报》、《江阴日报》、《宜兴日报》和《城市党报研究》杂志、无锡新传媒网站等7报1刊1网站组成的实力方阵,已经集结在报业集团的旗帜下,接受市场的挑战和时代的检阅。
走过春秋,走在今天的阳光里,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棵“大树”曾经的沧桑;怎能忘记历任市领导和一代代读者对报纸成长倾注的心血和真情;怎能忘记几代报人跋涉的背影、奋斗的脚步……
成长之树:年轮中的记忆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春天,余寒尚存的四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挥戈南下;秋天,天高云淡的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诞生。
今天,我为什么特意寻找这个历史的坐标?就是为了唤起读者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因为,就在这两个重大事件之间的8月1日,《无锡日报》的前身--《工人生活》报,在位于锡城复兴路119号的市委大院创刊。
对于风云激荡的中国,当年这张小报的创刊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对于无锡这座刚刚解放的城市,她的声音却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始。伴随着贫苦民众“翻身解放”的心跳,这张飘着油墨芳香的报纸,在共和国的黎明,诉说、歌唱、传递着那个年代红色的激情。
细细翻阅那些枯黄的卷册,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报纸最初的报名是由无锡农具厂工人劳模卢俊林题写的。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未来的日子里,它或许还会常常提醒在无锡日报旗帜下工作的人们:是谁养育了我们的报纸?是谁伴着我们的事业成长壮大?民生、民情、民意--寻常百姓,将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关注和系念。
如果说,《工人生活》报的创刊像长河源头的一缕小溪,那么这股水流伴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追随着无锡的发展,一路潺(三滴水旁加“媛”右半边)、蓄势、奔突,一直流到了今天。
惊回首,让我们眼前闪过那些历史的瞬间,感受时间河岸上几代人跋涉的“风景”与“刻痕”:
《工人生活》报创刊之后,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报纸几经易名,最终于1957年8月1日正式更名为《无锡日报》。
1959年6月3日,报纸开始启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锡视察时题写的“无锡日报”报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文化大革命”中,《无锡日报》同样遭受了一场浩劫(期间曾改为《红无锡报》等报名),党报说真话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1979年1月1日起,在经历了多年停刊的厄运之后,终于恢复出版《无锡报》,四开四版,周三刊。1981年1月日,《无锡日报》复刊,周六刊;1983年1月1日起,正式恢复周七刊。
1985年1月1日,《无锡日报》扩版,出版对开四版的大型报纸。目前,《无锡日报》日出对开彩印24-28版(周六、周日8版)。
……
在历史的镜头面前,我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日报》的壮大和发展。作为一张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党报,《无锡日报》始终踏着时代节拍,善于抓住机遇,在时代大潮中敢为人先。在办好主报的同时,报社先后创办了《无锡信息报》(现《华东信息日报》)、《华东旅游报》、《江南晚报》、《江南保健报》;创办了《城市党报研究》等新闻业务刊物;创办了无锡地区信息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网站“无锡新传媒”(www.wxrb.com)。值得一提的是,《华东信息日报》曾经被读者评为全国十家最优秀信息类报纸之一;《江南晚报》在同类型媒体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广告收入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华东旅游报》以“一报在手,走遍神州”的独特面貌,在长三角区域内产生了良好传播效果;创办时间不长的《江南保健报》有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2001年,由无锡日报社成建制接受并管理的原《锡山日报》、《郊区报》,在改为“锡山新闻”、“惠山新闻”、“新滨湖”之后,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收获。“无锡新传媒”网站访问量已突破3750万人次,在国内地市级媒体网站中雄居前列。令人兴奋的是,其访者中三分之一为海外人士。
目前,无锡日报社是江苏省内创办子报刊最多的地市级党报。可观的“阵容”需要读者检阅,需要市场的检验,面向未来,她更需要积聚力量、编队前行,因此,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
创新之花:绽放中的激情
曾经创造了丰厚吴文化的无锡,同样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不论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板块,还是曾经领风气之先的乡镇工业,及至今天以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经济。在这片需要创新、适合创新的土壤中,作为无锡精神文明重要窗口的《无锡日报》,不仅秉承吴地先人柔韧、竞智、做事必抵于成的“水性”品格,在多年的办报实践中还培育了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勇立涛头的当代气质,在新闻采编实践和各项改革中得到了强烈体现。
让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日报社走过的历程中,追寻那一件件在国内、省内报界广有影响的“作品”。
――1980年11月,无锡日报社在全国新闻界率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全国各地(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前来应聘者达500多人。公开招聘的经验由省人事厅向中央作了专题汇报;
――1985年1月1日,《无锡日报》在省内同级报纸中率先改出对开大报;
――1987年1月,《无锡日报》在我省地市报中率先实行自办发行;
――1997年3月,《江南晚报》在互联网上建立站点,推出电子版,成为江苏第一家上网的报纸;
――1998年底,无锡日报社在省内同级报纸中率先建成了现代化的多报联网电脑采编网络系统,记者编辑“告别笔与纸”,实现了采编手段的一次飞跃;
――2000年,无锡日报社因为报业管理的优良业绩,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就在这一年,无锡日报社被推举为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分会会长单位,一直担任至今;
――无锡日报社全方位拓展广告业,使之成为报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2002年底,无锡日报社的广告收入继跻身全国各类媒体百强之后,在全国报纸系统中,从原来的40位,迅速攀升至24位。在江苏同级报纸中名列第一;
――2002年,无锡日报社在全国报界率先为所有投递员办理了养老保险;
――2002年秋,无锡日报社建成了省内第一流的现代化印务中心;
――从2002年7月开始,《江南晚报》策划“珍藏无锡”系列报道,一年多来,这个以挖掘、留存乡土文脉为己任的专题,已经出刊69期。正像这个系列报道主题词中的两个字“珍藏”所表述的那样,这样的报道蕴涵了媒体另一种意义上的使命和品格。……
细数创新之花,我们深深感到,这些领风气之先的得意之作,首先得益于观念的转变和全体员工的敬业之情。
近年来,随着“大报品位,大众口味”的办报理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内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日渐浓郁的学习、研讨、创新之风,为出精品、出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矗从日报到各系列报刊,“周会”、“月度策划会”、“双月谈”、“青年记者作品研讨会”,以及以季度、半年、一年为时间单位的各种业务研讨活动,波波相连,浪浪相激。“美文共赏、疑义相析”式的交流,激活了“一池春水”。
当灾害、险情出现,无论白天黑夜,我们的记者都会闻风赶赴现场;当普通市民有苦衷、有难事,我们的记者常常是倾诉的对象;当打工者遭遇不平胸有块垒,我们的记者总会倾力相助;……潮之所流,是目之所及;社会变迁,是情之所系;民生疾苦,总关笔底波澜。“我在场,我看到”、“我纪录,我说出”……一年365天,日渐激烈的新闻竞争,锻炼了更多记者的“现在时”。
今天,当我们翻动《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一天天、一页页,我们也像所有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盘点自己的“收成”,大家不免为自己曾经的汗水、曾经的思考、曾经的呼喊而自豪。
发展之根:沃土中的力量
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媒体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距离读者最近的地市报业,如何踏准生活节拍,在激烈竞争中取得“首发”位置?
无锡日报社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办报为中心,走报业产业化、集团化道路”,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宣传出精品、经营创效益、管理上规范、队伍争一流”的工作要求,后来又确立“政治家办报、事业型集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办报方针,这些战略上的勾画、调整,为报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务实又有现代意识的思路,报社的规模、体量、实力和社会影响得到了扩大。
人们不会忘记,九十年代中后期,报社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无锡日报社建成全市新闻界的旗帜和现代报业集团”的目标。它像一个梦,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激励着报社决策者引领广大员工,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坚实地前行。
经过多年的奋斗,无锡日报报业内部初步形成了同步创新、特点明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基本格局。
《无锡日报》发挥党报优势,在关注重大经济、社会现象和事件方面做足文章,凸现大报的权威性、公信力,随着逐年改版的推进,报纸的策划意识、精品意识大大增强。近年来,《无锡日报》不仅在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摘取奖项,在江苏省近几年的报纸新闻奖评比中,一等奖的获奖数连年名列前茅。作为江苏新闻人才最高奖的“戈公振新闻奖”,已经举行过三届评比,无锡日报社共有4人获奖,获奖人数名列地市级媒体第一。
伴随着报业市场的开放,无锡日报社的目光也日益开阔,近年来,报社记者采访的足迹已经从过去的“老区行”、“沿边行”、“沿海行”延伸至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无锡日报》、《江南晚报》记者不仅多次报道国家、洲际赛事,还首次对男足世界杯决赛阶段赛事作全程采访,发回了大量颇有含金量的“本报讯”,开省内同级媒体之先河,显示了经济强市无锡的报业实力。
记者是“社会观察家”,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打造现代传媒,这两个“家’都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无锡日报社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读者广袤的沃野中。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报社不忘通过组织社会活动,汇报读者,扩大影响,做响品牌。从1995年与美国一家公司合办“红色大地艺术游园会”到今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围棋棋王争霸赛,近十年间数十次面向社会组织大型活动,既服务了读者,回报了社会,又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江南晚报》从1993年创刊到现在,连续11年组织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为主的系列群体活动,参与面覆盖无锡城乡,参赛人数已经有数万之众。《江南晚报》去年、今年都参与组织“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不仅每次都赢得了观者如堵的人气,更为报纸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积累了经验。
随着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无锡日报社基本形成了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报业开拓发展积蓄了力量。目前,在编的采编人员211人,平均年龄38岁,具有正高职称的1人,副高职称的21人,占采编人员总数的10.4%。中级职称的89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采编人员总数的52.6%。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各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的29.5%,具有高级职称者8人。
今天,随着《华东信息日报》、《江阴日报》、《宜兴日报》的加盟,无锡日报报业做大做强做优又有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围绕“授权经营、落实责任、统一管理、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现在,报业资源优化整合、合理布局、多元发展等议题,已经开始进入集团领导的视野。无锡报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让我们为走向成熟的《无锡日报》祝福,让我们为年轻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祝福。一棵生长了54年的大树,现在枝繁叶茂;一张经历了54年的报纸,如今宏图绘就,大业在望。
在喜迎报业集团成立的日子里,我们的耳边常常响起一首老歌--《好大一棵树》。是的,无锡日报报业这棵树长大了,“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这棵树纪录历史、珍藏岁月,“撒下多少绿荫,都是爱的音符。”今天,在她沐浴新一轮朝晖的时候,让我们把心中最美的祝愿献给她――
“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季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成熟的人群。(五莲秀才:直面真实的人生是成熟的人生)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的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做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唯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地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的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相互关怀。
摘自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 该报编辑部文章
发刊词:为经济而生
阳光灿烂。伴着入世后中国匆匆的脚步,《经济视点报》——一份富有实用特色的财经类综合周报应运而生。
鲜花盛开。伴着对中国经济繁荣昌盛的憧憬,《经济视点报》——一份定位独特、新锐时尚、格调高雅的财经类综合周报应运而生。
我们出生了,为经济,也为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不断创业的您。
我们出生了,带着对财经时代的解释与判断,带着一颗真诚为您服务的心。
我们给自己定位——把脉经济动向,揭示财富商机。
我们为您定位——拥有较多消费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时尚话语权、管理话语权的社会核心人群。
我们对自己要求——通过全方位的新闻透视,采用各种组合报道方式,强化信息的处理和提纯;对经济大潮所带来的资讯爆炸进行梳理,给成熟的读者群提供简洁而富有深度与趣味的分析;选择新鲜而非陈腐的语言方式,将新闻纳入专业化的轨道;对经济领域进行新的富有理性和实用性的探索,从而摒弃鸡毛蒜皮式的新闻炒作。
我们向您承诺——办一份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品牌报。选择带观点的实用性作为办报理念,体现着我们真心真意的服务观。
我们认为——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所以,我们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关注市场和经济现象。我们相信知识经济的力量,更相信人智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中的粗陋,因而,每周我们会将从市尝从政策领域发现的商机告诉您,将我们对经济的解释交给您,将人类的尊贵思想与情怀带给您。
我们追求——成为一份“好报纸”。我们心中“好报纸”的标准是:成为社会核心人群的信息纸、观点纸、实用纸,而且她还能够呼唤出人的崇高情感,激发出人的创造性,从而享受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
正是阳光灿烂、鲜花盛开的季节,在未来的日子里,您的认可与支持,就是普照我们的阳光,就是鼓励我们前行的鲜花和掌声……
一切都刚刚开始,我们将努力耕耘。
一切都刚刚开始,我们期待您的支持。
《新京报》发刊词: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
(2003年11月11日)
北京这些日子风风雨雨,天空没有想象中那么澄澈。但是,天安门依然巍峨耸立,长安街依然车水马龙,香山的红叶还是如期而至,潭柘寺的钟声还是照样悠扬。时间伟大得无法遏止,该来的总归要来。新京报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千年古都的沉静。历史开始了。
155年前,卡尔·马克思创办了新莱茵报。152年前,亨利·雷蒙创办了纽约时报。85年前,邵飘萍创办了京报。54年前,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诞生在新中国的拂晓和黎明。4个月前,光明和南方一见钟情。3个月前,光明和南方共偕连理。今天,2003年11月11日,冰雪消融,多云转晴,新京报在中国首都北京横空出世。
新京报是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媒体集团跨地区经营管理的报纸。作为一个试点,新京报是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光明报人的新选择,南方报人的新起点,中国报人的新理想。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
由于历史上进步报人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曾经烛照过一个时代,我们这张新京报的创刊,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一次伟大的复刊行动。这实在是一个善意的、富有创造性的误解。我们不敢掠人之美。但是我们也不能数典忘祖。作为有理想的当代中国报人,不能只向国外报业巅峰仰望,更要向本国史上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致敬。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也是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所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有责任感的政治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报业乃是社会生态链条中不能薄弱、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生态链条中如果缺了报业这一环,就好像林子中没有了鸟唱,田野上没有了蛙鸣,屋子里没有了猫叫;一个地区报业兴旺发达与否,乃是判断这个地区社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有责任感的政治家总是善于从中领悟效忠国家、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道理。
责任感总使一些人出类拔萃!新京报至高无上的责任就是忠诚看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新京报的口号是:“负责报道一切”。新京报致力于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切新闻和一切责任。有责任报道一切新闻,追求新闻的终极价值和普世价值;更有责任对报道的新闻负一切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新京报遵守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尊重社区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在体制内行使媒体的权力,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认同意识形态产品属性,奉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树立理性新闻观念,探索客观报道模式,努力重组事件、再现事实、还原真相;宣传有正负之分,新闻有真假之辨;有不可以报道的真新闻,但不可以报道假新闻;遵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讲究新闻方法。
新京报标徽为“圆形长城烽火台”。圆形,象征地球和眼球,象征观察世界,象征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长城,象征中国和北京,象征守土有责的媒体责任意识,象征对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富足和安宁负责,象征媒体要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烽火台,中国最古老的媒体和传播方式,中国传统特色中效率最高的传播方式,象征媒体终极价值和基本元素,象征媒体要发挥预警和监督的战斗性。凤凰形火炬,火炬象征光明,寓意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凤凰作为南中国的神鸟,寓意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火炬和凤凰所传达的指引、探路、尝试、先锋、新生等内涵,寓意新京报就像不断扩大光明范围的探照灯,成为照亮时间和空间的良心。
新京报标准字是天安门城墙色底方正大标宋字体加粗反白。新京报符号总是跟天安门城墙颜色出现在一起,时刻提醒新京报人和国内外读者:新京报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和中国特色;方正大标宋字体,表达与国际接轨和借助科技进步的愿望;加粗反白,突出镂刻效果,增强视觉冲击,象征新京报要成为一块传世招牌。
新京报将积极参与全球报业竞争,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接轨世界资本通道,创报业最现代化的经管体制,建国家最职业化的报业团队,办北京地区最国际化的严肃报纸;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北京群众,贴近北京实际,贴近北京生活;扎根北京,报道北京,服务北京,越是北京的,就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北京化就是国际化,北京特色就是国际特色;咬定高端市场,吸引中端市场,团结低端市场,成为北京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主流社会的首选和必读的报纸。
当今世界,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和一张能够代表这个城市形象的伟大的报纸联系在一起。报纸是城市的形象、门面和口碑。报纸办得不好,城市的形象就受损,城市的门面就难看,城市的口碑就不好。报纸更是城市的心灵,报纸办得难看,城市就美中不足。一座城市的报纸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国际竞争力。从吸引外资的角度,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新京报一定要好好办,要办好。
新京报是一张高起点的日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强强联合,互利互补,资源共享,新京报的优势不言而喻,势头可想而知。两大党报集团精心栽下的不是一棵小苗,而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由于营养充足、准备充分,新京报将成为一张完全可以省略成长经过的报纸,正像那句宣传口号说的那样,“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留得住时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止得住新京报这辆呼啸而来的列车。经过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报人的努力,新京报必将成为新世纪新北京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报纸,一张与大国首都地位相称的报纸,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