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牢骚的方法技巧

对待牢骚的方法技巧

很多领导者都会有一件烦心的事:经常听到下属和群众发牢骚。夸张一点说,牢骚已达到无处不在、无事不有的地步。领导者如何对待牢骚有几点思考。
 
一、理性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
 
牢骚之广之盛,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1.民主政治允许发牢骚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曾经有过牢骚甚少的年代。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家都处在封闭的环境里,清心寡欲,安贫乐道;二是政治气候不允许,群众只能腹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接踵而来的是对政治、生活高层次多样化的向往,人们的不满足已不再是浅层次的一个点,而是高层次的多个点;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们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空前增强,环境宽松了,人们没有不敢讲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有的文章所说的,牢骚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改革开阔了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期望值增高,对自身的追求更丰富的一种折射,也是我国民主政治有了长足进步的表现。
 
2.社会问题多,促使发牢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满怀喜悦地品尝改革开放硕果的同时,又耳闻目睹了明显增加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引起广大群众心灵的震荡,发牢骚成为一部分人的“家常便饭”。一是发“今不如昔”的牢骚。如干部队伍中的以权谋私,经营活动中的假冒伪劣,社会上的偷盗抢劫,不少人深受其害、叫苦不迭。二是发社会丑恶现象的牢骚。如新闻媒体披露的赌博、嫖娼卖淫、吸毒贩毒、拐卖妇女儿童、黑社会组织等,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迷惘、愤慨。三是发社会价值取向失衡的牢骚。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水准下降,对恶势力退让,对不幸者冷漠。这是为什么?令人看不惯、想不通、说不清。四是由社会变革所引发的对诸多问题的牢骚。如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下岗职工就业难、环境污染严重等,都导致了人心浮动、焦灼失望的心态悄然而生,导致了牢骚随事而发、随时而发。
 
3.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发牢骚
 
牢骚是可以分种类分层次的。有些牢骚是对着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来的,是对着领导作风不实来的。有的领导背对着群众,“不怕群众不满,就怕上司翻脸”;有的领导服务意识差,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就是打官司也得“意思意思”;有的领导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群众缺乏感情,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领导作风漂浮,整日忙于会议、庆典、接待,对群众的呼声不闻不问,不研究,长期不解决。这些错误的领导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牢骚源。
 
二、正确看待牢骚的弊与利
 
1.牢骚有弊
 
有的牢骚,习以为常,不发心里痒痒,发过即了;有的牢骚,精神失常,、胡言乱语,过后连自己也不知发的是什么;有的牢骚,情绪偏激,混淆视听,对环境有损伤;有的牢骚,传染性强,一发引起众发,对团结有离散作用;还有一种牢骚,具有公式性、仿效性,像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刘罗锅的“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就被到处套用着。总而言之,牢骚对事业来讲,虽然不会“伤筋动骨”,但会牵扯领导精力,影响工作进程,隔膜干群关系,损害安定团结。
 
2.牢骚有利
 
首先,牢骚是化解冲突的“安全活塞”。在压力容器上,有一种安全活塞,一旦压力高于承受力时,就会自动排气,以防爆炸。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安全活塞”效应,可以防止群众的不满情绪,避免各种矛盾的相互碰撞和激化。笔者曾看到过关于一个单位召开“牢骚晚会”的报道,认为让一些内心有苦衷、有烦恼的人,有机会发发牢骚,讲讲他们的郁结之苦,会有助于心理平衡,有助于心理健康。 ’
 
其次,牢骚是领导者了解下属和群众情绪的“警示器”。从领导工作的角度看,牢骚折射出、的也是一种社会群体心态,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现象的直率流露,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评判。既然领导者必须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作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能无视群众的牢骚。因为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下情,重要的民情民意。领导者应当把牢骚视作“警示器”,听话听音,认真琢磨其意,从中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次,牢骚有“含金量”。笔者长期从事组织和纪检工作,常听到一些有关跑官、卖官等党风不正方面的牢骚,让人听了如坐针毡。像考察干部中“形民意实官意”的牢骚、 “年龄是个宝,关系最重要”的牢骚,都值得我们三思。像公款吃喝中“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到最后下饭店”的牢骚,“早上是相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的牢骚,尽管都有些偏激,但你能说这些快言快语颇具辣味的顺口溜式的牢骚没有一点“含金量”吗!
 
三、合理防治牢骚的方法
 
牢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不可避免性,但不等于说对此就无能为力了。只要我们掌握规律,通过改变牢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就能使牢骚减(少)、缓(冲)、免(除),将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牢骚能防,教育为先
 
要教育下属和群众明白:第一,中国的问题,单靠发牢骚是解决不了的,归根到底,要靠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去解决。第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人既享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也必须尽公民应尽的义务。第三,不仅要做改革的“评论员”和“裁判员”,更要做改革的积极参加者和实干家。第四,期望值要有度,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敢要。欲望太高要抑制,期望失落要忍耐。
 
2.牢骚有治,转变作风为要
 
第一,领导者应增强宗旨观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给群众创造谈吐宽松的环境,然后用党的方针政策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第二,坚持群众观点。决策要合理、合情、合法,作风上要实话实说、实事实办,决不能脱离实际、浮躁虚夸、强迫命令,做损伤群众感情的事。第三,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领导者应学会在民主条件下开展工作,充分尊重下属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群众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第四,领导者要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做到不懒、不馋、不占、不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3.牢骚难绝,疏导化解为怀
 
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领导艺术。记得当年毛主席对柳亚子的牢骚就是用的疏导法。他在诗中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前句指出危害,后句指出方向。我们应当学习领袖运用各种形式疏导化解牢骚的艺术,做到:一是听牢骚入耳入心。要让下属和群众的抱怨或冤情在你面前讲个透,切不可因工作繁忙而敷衍塞责,因絮叨而显得不耐烦,因不合口味或不符实际而摇头、冷笑。二是分析牢骚实事求是。是领导问题,还是群众问题;是事出有因,还是无事生非;是思想问题,还是实际问题。要既不听之任之,也不拒之批之,但对善者,要从之改之。三是疏导化解牢骚要入情入理。情是化解牢骚的大门,理是登堂入室的阶梯。讲理,不能只讲大道理,忽视小道理,更不能用大道理去压小道理。如果我们虚多实少,甚至承诺不兑现,政策不到位,即便道理讲得再透也是无效。四是需求升华有扬有抑。从总体上说,我们应当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们的需求由低层次引向高层次。但在具体引导中,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注意处理好思想认识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关系,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牢骚有理要肯定,牢骚无理要批评;注意处理好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导向的关系。总而言之,要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艺术的、典型的各种手段,教育引导下属和群众,做到不论期望值实现与否,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